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课程改革的新途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引起了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向数字化方向变化发展.本文采用新的切入点,即从知识分类的角度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蔡映辉 《高教探索》2007,(1):102-105
在高等教育文献中,很少有人对大学单门课程编制从理论与技术上进行系统的分析。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大学单门课程编制的理论与技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指导、促进大学单门课程编制走向科学和规范。  相似文献   

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知识类型与学科课程相比,具有特殊性。生活情景知识、主题关联知识、方法体系知识、活动规则知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知识体系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西方课程编制理论与我国课程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通过反恩传统课程编制理论的思想局限,论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过程模式、实践模式和批判模式等西方课程编制理论的思想关联性,指出了我国课程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课程编制的不同模式隐含着不同的知识假设。目标模式隐含着外在确定的知识本质观、明确细化的知识形式观以及作为实现特定目标手段的知识价值观;过程模式隐含的是社会建构的知识本质观,整体综合的知识形式观,激发理解、促进解放的知识价值观;情境模式隐含着境域化的知识本质观、经验化的知识形式观以及多元化的知识价值观。分析课程编制模式的知识假设,有助于深入把握不同类型课程编制的特点,并为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知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以泰克西纳的知识领域划分对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的通识课程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中外大学的通识课程基本上覆盖所有的知识领域;中外大学均有数量比较多的文学、音乐和艺术评论及历史课程;不同的大学在通识课程开设中各有传统和偏重。  相似文献   

7.
在倡导全民国防教育的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实践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的关注。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课程编制问题尚未见公开发表的系统的研究成果。本文尝试以现代课程理论为主要依据,对国防教育的课程编制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探讨。具体地说,研究问题涉及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评价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应用知识分类理论进行E-learning课程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E-learning是伴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网络课程是E-learning的基础。针对我国网络课程实施现状,本文提出依据认知心理学中知识分类组织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网络课程设计,并对之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9.
张晓旭 《滁州学院学报》2009,11(4):95-96,128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应辨别知识的类型,根据知识类型的获得过程、基本特点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以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0.
倡导"理解"与"生成"的现代课程知识观转型,要求课程改革更多地关照知识与人的生存意义之间的联系,提升人的精神生命。据此,面对"知识灌输"与"人文化成"之间的矛盾,高校德育课程目标设定应由实体思维转向过程思维,促进大学生的意义世界生成;课程内容设计应以问题意识为中心,回归生活;课程实施应以理解为基础,变知识灌输为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从深层影响社会职业技能和人类学习。传统的知识和技能分类已不符合信息时代的变化,学校教育中课程内容和形式应有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科学知识在内容上具有客观性、确定性、普适性、单维性,科学知识的探究形式为因果说明、主客分离、客观方法;科学知识的表达形式为科学概念的操作性,科学判断的数学化,以归纳方式为主要的推理形式;科学知识旨趣体现在对自然的描述、解释与预测。科学知识的价值体现为科学的道德价值,科学的审美价值,科学的方法价值。科学知识独特内容、形式、旨趣与价值对科学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均有重要影响。科学课程开发不能忽视科学知识的知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知识观转型视野下课程知识意义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知识的意义是指知识所具有的能够对人的精神生活和意义世界给予关照、扶持和滋养的特性.近代以来,受知识认识论的制约,课程一味追求知识的客观性,将"人"隔离于知识之外,知识的意义被严重遮蔽.随着知识观的后现代转型,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日益凸显,知识的意义逐渐回归.立足知识观转型这一背景,借助现象学,哲学解释学和建构主义的理论分析,尝试探寻课程知识意义重建的路径:理解课程、体验课耀和建构课程,彰显人作为精神生命体的意义存在.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不足,根据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特征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了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构思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地方性知识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方性知识倡导的是地方文化差异性及社会科学的本土化。地方性是地方课程的内在规定性,表明为一种立场和态度。地方性知识理念和视域中的地方课程具有独立的地位和独特的价值。其主要内容包括地方文化和"地方性问题",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基本形态是综合性的,而非"学科化";是实践性活动,而非"课堂教学化";是实践活动中的鲜活材料,而非"教材化"。同时,地方性知识对地方课程开发具有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代人正由物质性生存向知识性生存转变,这急需知识走向人的心灵,而传统的知识实证化、力量化取向却导致知识对人精神的钳制。当代知识观对知识意义性的凸显及其所体现出的生存论意蕴,使我们认识到教育领域中有必要尝试建立生存性的课程知识观。  相似文献   

17.
地方性知识是地方课程开发的知识论前提,澄清其能指与所指有利于地方课程价值的充分实现并提高课程开发主体的内在积极性,变依托外部行政指令的外推式开发为依托开发主体内在驱力的自组织开发。目前,地方课程开发主体对地方性知识之认识存在多向度上的误读:第一,囿于偏狭的“地理空间”理解其适用地域;第二,理解其形态与价值上的形而上学倾向;第三,地方性知识主体被窄化为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地方人”。基于此,地方性知识的应有之义在于:地方性知识是超越具体知识形态的知识观念,是包融知识价值立场、知识具体形态在内的多层次结构体并与普遍性知识具有通约性。在深化地方课程开发过程中,地方性知识的选择应当充分基于地方性知识的实质并扎根于地方生活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18.
浅论课程开发理论中的角色分析和知识组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课程开发是一种与教学设计关系密切却完全不同的实践领域。角色和知识组件是课程开发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角色是联系社会与个人的中介,角色文化使社会、个人与课程联系在一起,角色分析能帮助课程开发者认识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知识组件则是构成课程的基本单位。  相似文献   

19.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概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已进入由试验到推广的新阶段.专家学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价值、条件、类型、程序、评价、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许多学校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足之处在于:理论方面还应加强对学校化的重建、社会化的支持与校本课程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实践方面应调动一切因素激励更多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特别是应重视农村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  相似文献   

20.
工作过程知识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工作过程知识是指在灵活且不断更新的企业环境下工作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具有整体性、有效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融合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等特点。因此,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课程开发中,要把工作过程作为一个整体,使工作场所与培训提供者密切合作,使课堂讲授与工作场所经验指导相整合,强调真实工作情境中的团队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