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日常生活中,“无毒不丈夫”这一谚语已成为某些人办事的依据。然而它是一句被误传的谚语。它的原语是“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其含义是说:心胸狭窄,没有一点度量的人,不是大丈夫和君子。“无毒不丈夫”误传千古@张建文  相似文献   

2.
方曙明 《学语文》2003,(3):40-41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是一条比较常见的熟语,但通常人们似乎都将该熟语的后一分句理解为“不狠毒就算不上是大丈夫”,这实在是对“大丈夫”的一个莫大的冤枉!其实,“无毒不丈夫”中的  相似文献   

3.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是现代汉语中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一句俗语。现在,我们从字义上来分析一下这句话:上句是“量小非君子”,量,在这里指限度.多指酒量,气量,饭量,胆量等,“量小非君子”意思是气量小的人称不上君子。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是一句常见的俗语,在元明清通俗文学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从字面上理解这句俗语,意思是“度量小的人算不上是君子,不狠毒的人称不上是大丈夫”。该俗语结构对称,具有互文性质,似可理解为:度量大、够狠毒的人才称得上真君子、大丈夫。这样一来,一方面说真君子、大丈夫应该宽容为怀,另一方面又说当以狠毒为本,前后语义矛盾,让人难以理解。因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时有学人撰文探讨,异见频出,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5.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是现代汉语中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一句俗语,可这句俗语却非其原来面目。溯其本源,许多人都认为“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俗语是由“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讹变而成的。他们认为,“无度不丈夫”中的“度”是指气度,和“量小非君子”中的“量”合起来正好构成“度量”一词,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度”字才被讹传为“毒”。这种解释看似合情合理,其实却是想当然之说,理由有二:其一,“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之说严重违反了汉语对偶句的平仄规律;其二,在明代以前的典籍中找不到相关的书证。  相似文献   

6.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原为: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这本来是个很好的句子,其中充分运用对仗,显示出一份阳刚有力的气魄,一个胸怀坦荡的男人形象跃然于  相似文献   

7.
误读     
戏台上 ,两个白鼻子谋划陷害忠良 ,计谋已定 ,奸贼甲说 :“量小非君子。”奸贼乙说 :“无毒不丈夫。”其实古书上写得明明白白 ,是“无度不丈夫” ,大丈夫应当宽宏大量 ,不该斤斤计较。随时备着放毒 ,跟蝎子响尾蛇似的 ,那算什么大丈夫呢 ?奸佞们误读了古书 (也许是故意的 ) ,竟用来充作奸犯科谋财害命的理论根据 ,误读有多可怕。“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狼凶恶 ,但套狼须用孩子做诱饵。不是假惺惺地把孩子给狼看一眼便藏起来 ,而是让狼把孩子吞吃掉 ,然后才套它 ,原来又是误会 :要想捉住狼 ,必先磨破几双鞋子 ,翻山越岭地找。鞋子 ,孩子 ,…  相似文献   

8.
无毒也丈夫     
“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句俗语我听了很久,却始终不明白它的含义:前半句显然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所要求的“度量”的,而后半句的“毒”字却让人生疑,难道是要求人们恶毒、狠毒?  相似文献   

9.
蛇:听了“无毒不丈夫”那句话,我很纳闷,真正的大丈夫,难道是我们蛇类。  相似文献   

10.
毒得有度     
<正>常言道:"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其中的"毒",是"度"字的仄声误传。窃以为,"量""度"两字同义,而"君子"与"丈夫"本不相同,反而是"毒"更恰当些,但"度"也未尝不可,毕竟唯有毒得有度,才能毒之成时、毒之成史、毒之成事。时势豪情多君子,度中有毒方丈夫。这里不妨从想当君子的项羽谈起:鸿门宴上,他与刘邦把酒言欢,自有君子气量;两军阵前,他挟刘父势欲杀之,也有霸王的气势。虽最终兵败落了个自刎乌江的结局,但后人仍敬重他的光明磊落。反观汉王刘邦,于席间曲意逢迎,一副称臣做派;  相似文献   

11.
这不矛盾吗     
课堂上,同学们正自读互议着吴晗的《谈骨气》。小聪发问道:老师,“大丈夫”是由哪些人组成的? 老师顺势说:好,大家查查词典,看“大丈夫”是什么意思? 很快,小迅说:指有志气或有作为的男子。小聪马上接过话:这就怪了——前边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我想。这当然包括男的和女的;可这“大丈夫”却只指男子,不指女的,这不就矛盾了吗? 话音未落。人声便鼎沸了。议论一阵后,老师有些兴奋地说,我们常常说,要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从哪儿开始呢?宋代学者程颐说,“先要会疑”;另一个学者张载说,“在  相似文献   

12.
八月     
古人云:“浪子回头金不换。”又云:“好马不吃回头草。”古人云:“大丈夫能屈能伸。”又云:“士可杀不可辱。”古人云:“冤家宜解不宜结。”又云:“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古人云:“君子动口不动手。”又云:“君子杀身成仁。”古人云:“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留取丹心照汗青。”又云:“衣锦还乡,扬眉吐气,光耀门楣五世昌。”古人云:“克己复礼。”  相似文献   

13.
曹迎春 《文教资料》2006,(31):72-73
孟子和谐教育的哲学观就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孟子和谐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教人做品质和谐、人格完美的“君子”、“大丈夫”,并以“仁、义”,“五伦”为基础的伦理道德,以“君子”为楷模的人格理想作为教育的标准内容;孟子和谐施教的方法主要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和师生互动。  相似文献   

14.
小题·大做     
矛盾的中国人 著名作家麦家近日在微博上谈论“矛盾的中国人”.列举了中国很多俗语的自相矛盾:1.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2.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3.俗话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俗话又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4.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相似文献   

15.
《荀子·劝学》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段话是说“君子”的高明之处在于“善假于物”,即能根据客观环境,凭借一种客观事...  相似文献   

16.
上面种种说法基本上是一致的,都认为“儒”是“伎艺”在身的“术士”。至于“术士”之“术”为何,后人有种种猜想:有的说是求雨之师,有的说是吹吹打打办婚丧喜事的人,还有的说是掌握“六艺”的人。这在《论语》中也可以找到佐证。在该书中,不少场合也将“道”释成伎艺。《子张》:“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这里的“道”,也是指伎艺。子夏的意思是:虽然学习小技艺,也可以取得可观的成就,但是,要想做远大的事业,就不行了,因此君子不这样做。这段话与孔子对于夏说的“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的意思是完全一致的。所谓“小人儒”者,即拘泥于“小道”者;所谓“君子儒”者,即“致远”者。这样一分析,就比较清楚了。一、孔子之前的“师”与“儒”是两股道上  相似文献   

17.
“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科其所不睹,恐慎科其所不闻。莫见手隐,莫显手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做人的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  相似文献   

18.
喜读圣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在摇头晃脑地诵读着。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圣贤之语,它的意思是:学习后不断温习,不是件快乐的事吗?有朋  相似文献   

19.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一室编写的《初级中学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第44页上,这样写着:“三、一幅有关的对联1980年,华罗庚带领小分队到江苏省指导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他在一张图表的两侧题写了一幅对联:观棋不语非君子,互相帮助人;举手有悔大丈夫,纠正错误。  相似文献   

20.
“慎独”是一种修养方法,又是道德修养所要达到的一种极高的境界。它是指人们在独处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动而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慎独”一词出自秦汉之际的儒家著作。《补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做人的原则、道理或道德是人们一刻也不能离开的,能够离开的也就不是做人的原则、道理或道德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总是十分谨慎的,在别人听不到的情况下,总是十分警惕的,最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最能显示人的灵魂。既为“君子,”当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总是非常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当然,古之君子所求“慎独”的思想境界在今天看来是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的。在封建道德的束缚下,他们所讲的“慎独”不乏有忠君护主,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但他们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努力加强自身修养,陶冶性情,追求一种爱国为民的思想境界,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今天,在共产主义大前提下,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应赋予“慎独”以新的含意,以作为每一个共产党员、党员干部自我修养的原则方法及衡量道德品质水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