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就是报刊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1842年底,马克思在<莱茵报>中明确提出:"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萎靡不振."  相似文献   

2.
某些报刊常出现"辛华"、"任民"、"综合"、"佚名"等这样的"署名"作者,这样署名有时是在暗示该报刊现发表的稿件均是由编辑摘取、组合其他报刊而成的一篇或一组新稿件,"佚名"则常指代不知道(或不愿意刊登)作者的名字--这已经成为当今部分报刊违规转载稿件的常态.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报刊活动家,对于报刊活动有着高度的理论自觉,其重要的报刊思想大约有以下几点:报刊可以"去塞求通","有益于国事";报刊有客观和主观两重性;报刊是政府之监督者,国民之向导者;办好报纸要坚持的四条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迅而速"。  相似文献   

4.
王韬被称为中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文章有两个特点,一是文章风格迥异,为后来的报人发展成为"报章文体";二是第一次把那个时代文人的民族意识写进报刊当中,使之与报刊思想融合在一起。王韬政论文中的"民族意识"形成的条件首先是时代背景不同,这使得王韬的政论文有别于"清议"时期和"文人论证"时期;另一个条件是媒介生态发生了改变,中国报业发展到了历史新阶段;此外,王韬本人的涉外经历和传统文人身份等个人因素也构成了王韬政论文的"民族意识"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说过:"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其实,任何媒体都是如此. 现实中,不断有关于哪种媒体更可信的争论.在争论中,网络媒体经常成为被诟病的对象.其实,较为中肯的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学者詹骞引用过的一位国外研究者的观点:"没有一种媒体是可信的,某种媒体是否能被受众信赖,取决于一系列的影响因素,如使用者的兴趣、偏好、观念、技能、素养以及媒体本身的特性等."  相似文献   

6.
谭薇 《新闻窗》2015,(3):16-17
近年来,"新媒体"一词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但新媒体究竟为何物,很多人却不甚了解。那么,新媒体到底是什么呢?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网络、数字报刊、手机app、移动电视、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三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是针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所谓的"新"体现在技术和媒体的状态上,并伴随着互联网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现在的社会中,新媒体的  相似文献   

7.
郝远 《编辑学报》2012,24(5):406-F0002
正新闻出版总署于2012年7月30日印发了《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对经总署批准从事报刊出版活动、获得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但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作出了部署。《办法》明确提出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相似文献   

8.
吴锋 《今传媒》2007,(10):16-18
一、国内报刊出版发行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背景 信息技术在提高报刊出版单位的市场感应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推进产品创新、流程再造、服务转型,实现传媒"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①,已成为报刊出版单位新一轮创新的制导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出版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报刊出版采用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印刷环节告别了铅与火,这一过程被称为"印刷革命".  相似文献   

9.
李军领 《新闻爱好者》2011,(14):134-135
在出版界,编校质量问题一直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围绕这个话题,学界和业界从没有停止过研究和探讨。出版物的编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或影响着出版物的整体质量,在出版物质量评价体系中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就报刊来说,报刊不仅仅是物质产品,更是精神文化产品,在我国还具有喉舌作用,其编校质量不仅关乎报刊社及其从业人员的发展,还关乎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与传承,更关乎党和国家形象。因此,有效提升报刊编校质量意义重大。结合新的形势和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要有效提升报刊编校质量,需要形成一种倒逼机制,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浅谈少儿报刊编辑的创新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提高少儿报刊的质量,是每一个少儿报刊编辑共同关心的问题。而要办好少儿报刊就必须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赢得小读者。 那么怎样才能树立编辑的创新意识呢?我个人认为应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近代的报刊中,曾经有过一种特殊的排印方法:在报道和评论正文中,通过使用较大字号来突出全文中特别重要的信息.这种排印方法的背后,是报刊编辑通过将不同重要性的信息进行分层传播,以提高传播效率的意识.这样的编辑方法在文本上有一定的规律性.其成熟也有相应的历史条件.它对于在网络时代"信息爆炸"背景下如何实现高效传播,也有一定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12.
周志懿 《传媒》2007,(7):22-23
来自"2007中国报刊经营模式创新论坛"的一些观点表明:报刊数字化盈利模式尚未形成,传统报刊受政策影响广告增长乏力.那么报纸的未来究竟在哪里?迷茫之余,《永康日报》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从去年下半年起,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扩散,我国报刊发行业发生了一系列"危机":一是部分经济实体减少了广告预算,报刊广告增长速度放缓甚至下滑,报刊社总收入相对减少,对发行部门的投入有所削减;二是受国际油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报刊发行涨价的压力较大;三是受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冲击,受众对报刊的"黏性"有所减弱,报刊营销难度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14.
胡适一生学识渊博,在众多领域都颇有建树。胡适在几十年的报刊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报刊理念。其中,"独立"是胡适报刊理念的一个核心,它包括三个方面:身份、言论独立;精神独立;经济独立。  相似文献   

15.
学界曾数次探讨"有闻必录",有着两点共识:一是该思想兴盛于19世纪80年代,其概念出现于1883年;二是"有闻必录"的兴起源于当时报馆规避言责的需要,具有争取言论自由的价值。本文从《申报》"杨乃武案"报道出发,尝试从另一角度来解读"有闻必录"的兴起,并提出两个观点:一是"有闻必录"在19世纪70年代已较为兴盛,其概念形成不晚于1876年;二是早期"有闻必录"不仅是规避言责的策略,它还发挥了另一更为根本的作用,即建构报刊话语在读者心目中的合法性地位,这与《申报》作为商业报刊的媒体属性有关。最后,文章从报刊与知识的关系角度指出,报刊话语的合法性基础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下有着不同表征,应当以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有闻必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如何提高新闻的吸引力,是新闻工作者百谈不厌、历久常新的话题。无论是报刊、广播,还是电视,媒体新闻是给人听给人看的,倘若对读者或观众没有吸引力,激发不了受众的阅读兴趣,那么,其传播价值和传播效果便大打折扣。国外新闻理论家曾提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也可以说是一半搞新闻一半搞诱惑。新闻的好坏还得看它吸引力的大小。"自人类的新闻事业诞生以来,人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梳理对中国近现代报刊史的认知是如何实现从"历史的报刊"到"报刊的历史"这一研究范式转变的,这种转变,给报刊史带来了哪些新的视野和价值,对于社会、国家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  相似文献   

18.
胡霜 《中国传媒科技》2014,(10):151-152
<正>摘要:2014年2月23日,全国报刊广告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暨2013年度"金推手"颁奖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湖州晚报官方微信平台"掌上湖州",荣获2013年度中国报刊广告"金推手奖"优秀品牌新媒体奖。"掌上湖州"是湖州晚报继推出网络版——"苕溪网"之后,创新传统媒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7,(12):102-104
<正>19世纪报刊的规模和影响,已经能够使人们从整体上考虑它在社会上的独立作用了。马克思认为,报刊是一种居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媒介,因而他有以下的论述:报刊"是把个人同国家和世界联结起来的有声的纽带,使物质斗争升华为精神斗争,而且是把斗争的粗糙物质形式观念化的一种获得体现的文化"。"报刊把物质斗争变成思想斗争,把血肉斗争变成精神斗争,使需求、欲望和经验的斗争变成理论、理智和  相似文献   

20.
正从"教案"到"学案",教育报刊理念的这一转变,是"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的蝶变。我国教辅报刊现阶段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教辅报刊渐渐走入同质化的困境。许多报刊内容定位宽泛,报刊的综合化、多学科化趋势愈演愈烈,一号多版等违规行为层出不穷,同一类的报刊中,在版面栏目、版式设计、内容编排、发行方式、市场开发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现象,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