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洁是天才的姊妹”,写文章或说话最忌罗罗唆唆,拉拉杂杂,象毛泽东所说的“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故而写文章应当力求语言简洁洗炼。但在有些文章里,却有些“闲话”;其实这看似“闲话”的话,起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却是正经话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我国古代最具天才的一位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是简洁精炼的,但开卷就来了一段“闲话”:“此开卷第一回  相似文献   

2.
"闲话"不"闲"     
  相似文献   

3.
著名学者卫建民在其《难忘“小人书”》一文中写道:“‘小人书’是用简约的文字,连续的画面,将一部长篇小说或一个长故事浓缩在掌上,用形象诠释原著。这是美术走向儿童和大众的一条重要途径。我现在想,儿时读过的‘小人书’,后来都读了原著,但人物形象,尤其是古典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模样,在我的印象中,仍是‘小人书’中的样子。因此,从小读优秀的‘小人书’,实际是在接受艺术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教育。”下面,我们请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来谈谈“小人书”在他和他那一代人成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闲章不闲     
在书画作品中,闲章不仅具有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而且还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其内容各具特色,耐人品味,发人深思.尤其是名人的闲章,大多格调高雅,别有情趣.  相似文献   

5.
闲书不闲     
前几天到同事家串门,正巧赶上同事教子。原因是孩子在家不看课本,却捧着“闲书”看得入迷。我问孩子看的是什么“闲书”。他说是《少年科技》。我说这是好事呀,你怎么还批评孩子,他看这种课外读物你应表扬才是。由此,我颇有感触。我们现在有些做家长的,总是喜欢把孩子死死地拴在课本上,不让孩子看“闲书”,他们认为学生只有看课本才是正路,看别的都是“白扯”。殊不  相似文献   

6.
休而不闲     
也许是天生的劳碌命,我这人总是闲不住,一闲下来便如坐针毡浑身不自在。因此,我的双休日大多是在忙碌中度过的。 譬如今天,又逢周末。一大早,当妻子和女儿还赖在床上时,我便独自披衣起床,拎着菜篮子上街去了。买菜归来,简简单单地吃过早点,又一头扎进书堆,随后还应约为一家报纸写一篇千字文。午饭后,看了一会电  相似文献   

7.
闲笔,顾名思义,百忙中极闲之笔。换言之,即在主线叙述中穿插的支线情节或者闲散细节。这些闲来之笔,表面上看来或繁冗复沓,或偏离主题,或无足重轻,然而却显示出了作者的匠心独运,或于细微处见真情,或巧妙蓄势铺垫,或烘托映衬渲染,皆浑然天成。如此“妙笔”何谈“闲来之笔”?作家贾平凹曾如是说:“所谓闲话,是作者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相似文献   

8.
休而不闲     
也许是天生的劳碌命,我这人总是闲不住,一闲下来便如坐针毡浑身不自在。因此,我的双休日大多是在忙碌中度过的。  相似文献   

9.
我们常常把与文章中心无关的文字称为“闲笔”。在不少文章中,有时候就会出现一些看似闲笔实则必要的文字,阅读时应该理解出它应有的作用。一、交待缘由。例如《小橘灯》,文中的主要描写对象是小姑娘,可是在“我”离开小姑娘家之后,作者写了“我”与朋友的一段对话,好像是画蛇添足。实际上,这段对话透露出小姑娘的爸爸与革命组织的关系,照应了前文  相似文献   

10.
鲁迅作品中有不少乍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孔乙己》中有这样的句子:“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元……”这段文字主要是为孔乙己出场“鸣锣开道”——这里除一群站着喝酒的“短衣帮”之外,还有一个站着喝酒的穿长衫的孔乙己!而“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现在要涨到十元”,这跟孔乙己的出场关系不大,与表现孔乙己的迂腐、落拓也没大关系,但仔细推敲,却知“闲笔”不闲:首先,它向读者提供了一条信息,文章反映的是一个物价暴涨,民不聊生的年头;其次,广大的“短衣帮”以及像孔  相似文献   

11.
<正>"闲书"就是课外书,是学生按照兴趣选择的书,既包括名著经典,也包括某些流行读物,范围是很广的。为什么要特别提出让学生读"闲书"呢?因为很多老师、家长认为课外读物太滥、太杂,怕学生接触后耽误了学习,因此,他们不赞成学生自己选择读物,也不主张学生读"闲书"。很多老师、家长画地为牢,只容许学生读他们指定的书,  相似文献   

12.
汪翔 《今日教育》2022,(5):66-67
<正>最近给学生讲授《荷塘月色》,文中有关于妻子的两句描写,即第一段“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与最后一段“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两句话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闲笔。乍一看,这两处闲笔好像与文章的内容有些脱节,甚至可以说是可有可无的,或者最多起到结构上的照应,有着时间上的必然性,使文章浑然一体。此外,别的作用似乎很了了。是这样吗?仔细阅读就会发现,作者“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时,妻是“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而当他“轻轻地推门进去”时,则是“什么声息也没有,  相似文献   

13.
有读者来电话说,“同题作文“栏目在选稿上好像侧重于风格比较深沉,内容较为严肃的作品,读了几期感觉有点压抑;建议是否可适时刊发一些围绕同一主题写作的内容轻松、笔法幽默的文章。编者觉得他的建议确有可取之处,于是组织了江苏和北京两地的2篇中学生原创作品:陈海玲的《不说怪话,说点闲话》写了在中学校园颇为盛行的“课桌文化”和与自己有关的投稿趣事;耿欣的《深夜回校》写了“我”扛女同学翻围墙的故事,读来真实自然,诙谐搞笑。“同题作文”长期征集根据同一主题展开笔触的中学生原创作品,不限地域,不限题材,不限风格。只要构思新颖,叙写生动,就会成为我们编辑部的“抢手货“哦!欢迎大家踊跃参与!  相似文献   

14.
《弟子规》中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在玩一个新游戏或者正在读一本好看的故事书时,如果被人打扰,会不会有些不高兴呢?其他的人也和我们一样。即当别人正忙碌或专心做事的时候,不要用事给人家增加麻烦、添乱。情景小故事:  相似文献   

15.
QQ 《高中生》2008,(3):4-4
嘿嘿,又过了一个月,终于等到再次与大家见面了。我就是那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贤良淑德、倾国倾城的QO哦!好了,言归正传。高中生很忙,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高中生》杂志社的员工可也没有闲着啊。这些日子以来,《高中生》杂志社所有员工的工作热情高涨,《高中生》上至主编下到小编,个个奋战不休,有的编辑甚至回家后依然挑灯夜战呢。因为要邀请高考专家撰写  相似文献   

16.
【出处】清·刘廷玑《偶成》(见清·袁枚《随国诗话》卷十四第四十条)。【哲理链接】那些闲野中的花,只适宜在闲野中观赏,一把它们摘折回来,就不新鲜了。一切美的事物都要合乎自然,人工的做作改造,会把原来的美好本质破坏。又可以用来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因地制宜,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比如引进人才、引进外地的先进经验,都要充分地考虑到自己地区、单位的情况与彼处的差异,要注意分析人才、经验在什么"土壤"中生长的,不要盲目引进,呆板效法,生搬硬套,免得"一折归来便不鲜"。  相似文献   

17.
闲话     
在16世纪的罗马,有一个人叫作圣菲利普,不仅富人和贵族追随着他,连平民和乞丐也都喜欢他,因为他的善解人意. 一天,一位妇人来到圣菲利普面前倾诉自己的苦恼.其实她心地不坏,只是她常常说三道四,喜欢在人背后说些无聊的闲话.  相似文献   

18.
闲话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诗人,自古是爱闲的。“静扫空房唯独坐”,“日高窗下枕书眠”,这是闲居;“相与缘江拾明月”,“晚山秋树独徘徊”,这是闲游;“大瓢贮月归春瓮”,“林间扫石安棋局”,这是闲消遣。如果他们忙起来,他们也要忙里偷闲;他们是“有愧野人能自在”,所以他们忙极的时候也要“闲寻鸥鸟暂忘机(事务,政务)”。  相似文献   

20.
    
度过那么多闲着的日子闲着的人心烦意乱闲着的心烦躁不安闲着的人想要告别闲着的日子怎奈闲着的心空空地找不到东西填补亲爱的你我问闲也是一种病吧[议一议]这首诗虽然短小,却内涵深刻。作者写出当下青年人一种空虚的心理状态。“闲”,是当下有些年轻人的一种“心病”,想去填补,却又找不到方向,只好在空闲中无所事事,在无所事事中度日。作者揭示出青年人的一种惶惑的心理,不禁引起人们的重视。闲$甘肃省静宁一中青春文学社@米对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