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书·无逸》记周公告诫周成王“无逸”(不要贪图安逸),举“殷王中宗(太戊)、及高宗(武丁)、及祖甲(帝甲)、及我周文王”四个王作为“无逸”的典范。四个王各有其“无逸”的具体表现。周文王“无逸”具体表现之一,是“卑服,即康工、田工”。“服”,应该如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解为“事”(动词),《尚书》中“服”解为“事”是常见的,如《盘庚》“不服田亩”、《康诰》“子弗祇服厥父事”之类。“康工”应如郭沫若同志《周易之制作时代》(见《青铜时代》)解为“糠工”,“康”是“糠”的本字,“康(糠)工”就是春米的劳动。“康工田工”和《无逸》一再说的“知稼穑之艰难”相应。  相似文献   

2.
“动 之 于(以) 名”结构在古汉语中较为常见,人们一般把它看作“动宾/补”的结构形式,而忽略了它在相同结构形式下的多义关系。试比较下面的例句:甲组 (1)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答司马谏议书》)(2)验之以事,合契如神。(《张衡》)乙组 (3)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4)宋襄公赐之以马二十乘。(《左传》)  相似文献   

3.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情态。例: ①生男女,必货视之。(《童区寄传》) ②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例①中的“货”,古代指金玉布帛之总称,名词,用作“视”的状语,表示将宾语“之”视为“货”,译成“象对待财物那样地”;例②中的“兄”,名词,作动词“事”的状语,表示将宾语“之”视为“兄”,  相似文献   

4.
清儒章学诚在概括战国文章的写作特色时说:战国文章“深于比兴,深于取象”(《文史通义》)。又说:“未尝离事而言理”。前者是说战国文章善用譬喻,善于比事连类,阐明道理;后者是说战国文章说理富于形象性。这个说法,衡之于《战国策》,包括《邹忌讽齐王纳谏》在内,是很有见地的。但引喻设譬,形象地说明某个道理,并非只是由于“比兴之尚,讽谕之义,固行人(策士)之所肄”(章学诚《文史通义》),主要还是为达到讽谕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说“何有”     
《论语》里记载了孔子说过的两句结构极为相似的话: (A)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B)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 哉?”(《子罕》)这两句话中都有“何有于我哉?”。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译为“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译文之后还有注解,大意是:如果把“何有”看作“不难之词”,那么,“何有于我哉”便应该译成“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全文由自谦之词变为自述之词了。  相似文献   

6.
《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一句,《教学参考书》(苏教版)根据王力先生的意见,译为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了。此译句把以后省略的之解释为亡郑这件事,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把烦译作麻烦,不是很确  相似文献   

7.
指示词附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前,作形容词用,谓之指示形容词。《说文解字注》:“之有训为此者,如之人也、之德也……《召南》毛传曰,之事,祭事也。《周南》曰,之子,嫁子也。此等之字皆训为是。”(见“之”字条段注)  相似文献   

8.
郑众:“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物于事。”(《周礼·春官》郑玄注引)刘勰:“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文心雕龙·比兴》)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  相似文献   

9.
唐承隋制,设三省六部。中书省制定政策,草拟诏敕;门下省审议签发,或驳正违失;尚书省通过六部执行。其中,门下省“审署奏议,驳正违失”的封驳权,是封建专制主义政权得以巩固和存在的重要条件,尤其在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唐朝初年,其作用更为重要。所谓封驳,是指封还皇帝失宜的诏命,驳正臣下有违误的奏章。是从封事和驳议发展而来。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止泄密,用袋封缄,称作封事。《汉书·霍光传》中有  相似文献   

10.
“之”字是文言文中最常用的一个虚词,它的用法很多。下面是笔者分辨“之”字用作代词的一点体会、见解,仅供大家参考。1、常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主要用处是指代人、事、物,作宾语,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等。例如:①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他,代人(扁鹊)。②得鱼腹中书,固以之怪矣。(《陈涉世家》)——它(这事),代事(得鱼腹中书)。“之”字在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并作宾语时,是有规律可循的:其一,由于此时的代词“之”字在句中常作宾语,所以辨识起来比较容易。它大都位于动词或介词后面,形成动宾(动+之)或介…  相似文献   

11.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的经典名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高中众多版本语文教科书不可或缺的选文。人教课标版(下同)高中语文(必修)共选司马迁两篇文章,一篇是《鸿门宴》(第一册第六课),另一篇便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第四册第十一课)。《廉颇蔺相如列传》(人教版课标课本节选部分,下同)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三个故事,以事写人,成功塑造了廉颇、蔺相如等人物形象。阅读《廉颇  相似文献   

12.
(一)下面句中加点的词都是使动用法的词,请解释其本来的词性和它们在词性上的变化特点。 1、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孙膑》)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3、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坠其履圯下。(《史记·留侯世家》) 4、魏王恐,使人止晋鄙军,留军壁邺。(《史记·魏公子列传》) 5、(公子)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同上》) 6、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7、兵精粮多,足以立事。(《赤壁之战》) 8、不战而屈人之兵。(《谋攻》) 9、单子愈益欲降之,乃幽武。(《苏武传》) 10、彼童子之师,授其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相似文献   

13.
一《水浒传》与《平妖传》,就其题材而言,都与史实有所关联。鲁迅曾经指出:“《水浒》故事亦为南宋以来流行之传说,宋江亦实有其人。《宋史》(二十二)载徽宗宣和二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又说:《平妖传》“记贝州王则以妖术变乱事。《宋史》(二百九十二《明镐传》)言则本涿州人,岁饥,流至恩州(唐为贝州),庆历七年僭号东平郡王,改之得圣,六十六日而平。小说即本此事。”但是,《水浒》、《平妖》二传,都没  相似文献   

14.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之风盛行,“世之所尚,因有撰集,或者记述近事,虽不过丛残小语,而俱为人间言动”.这类撰集,流传下来的有《语林》、《郭子》、《俗说》等,唯《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杂采众长,增补遗闻,可谓其中之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5.
王守仁,字伯安,又称阳明先生。生于公元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于1529年(明世宗嘉靖七年)。做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他是明代大哲学家,哲学著作有《大学问》《传习录》等,收集在《王文成公全书》中。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他发挥了陆象山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提出天下无心外之物,无心外之理的说法,认为心是客观世界存在的本源。他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  相似文献   

16.
<正>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南宋金溪青田人,他是我国开山心学体系的鼻祖.其以用为重要特点而论人论事尤其论政的《易》学思想,则专论者少,仅止有《易学》、《易数》等四、五篇短文,余者则散见于《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下引此书只注篇名和页码)的诸多篇章尤其《与朱元晦》书中.其以《易》论宇宙观者有之,论人之趋吉避凶者有之,论治国平天下者亦有之也一、“阴阳即太极也”  相似文献   

17.
谭志永 《语文知识》2003,(11):45-46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史记·屈贾列传》记载:“贾生征见……(汉文帝)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这段文字记叙了贾谊自贬谪之地长沙被召回后与汉文帝在宣室(汉未央宫前殿正室)夜谈鬼神而让文帝着迷的事。李商隐通过对这段史料的  相似文献   

18.
蔡雪强 《语文知识》2006,(11):48-48,F0003
1.君不见_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天门中断_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3.闻道风光满_,天晴共上望乡楼。(李益《行舟))) 4.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_水。(岑参《春梦》) 5.山桃红花满上头,_春水拍山流。(刘禹锡《竹枝词》) 6.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_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7._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8.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_滚滚来。(杜甫《登高》) 9.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_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10.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_流。(许浑《咸阳城东楼…  相似文献   

19.
谭家健《〈毂梁传〉叙事比论》以记得事详便是优点,似乎记得事详就等于文学性强。这是偏见.文学性是由多种因素构成和影响的一个复杂的系统,绝不能仅仅以记得事详或写的字多为唯一判断标准。《春秋彀梁传》之宋楚泓之战、晋杀阳处父、楚屈完对齐桓公、柏举之战、觳之战之文学性明显优于《左传》之记载。  相似文献   

20.
蒙兀室韦(mo■-■u■t-∫iet-jwei)唐代部落。是“蒙古”一名在史籍中的最早记载。《旧唐书》: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源出突厥东北界俱轮泊(今呼伦湖),屈曲东流”,“东经蒙兀室韦之北”(突厥方向以东称北,以北称西)。这大约是八世纪左右的记事。学界公认蒙古部原来居住在额尔古纳河流域。参考书:《旧唐书》199下《北狄传》。《观堂集林》15《萌古考》。《白鸟库吉全集》4《东胡民族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