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自然是美妙的,人类用各种触觉去感受我们这个绚丽多姿的世界。声音是多彩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平常能听到自然界的声音,是由于人耳侦测到声波引起的介质(例如空气)压力变化,大脑将其解释为声音。人类听觉只能识别频率是20~20000Hz的声波,高于20000Hz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这两种声波虽然都不能被我们的听觉器官感知,但对于我们的生活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漫话超声波     
我们知道,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的频率则决定声音音调的高低。科学家通过实验表明:人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是有一定范围的,大约是每秒20赫兹到20000赫兹。频率在这个范围以外的声波,则不能引起人的听觉。所以,人们把振动频率在每秒钟2000赫兹以上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词典》中诠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发出的波通过听觉所产生的印象”。“声波是能引起听觉的振动波,频率在20~20000赫兹之间……”。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年版,福里斯等著、梁宝洪译的《普通物理学》第一卷中释:“频率大约在每秒20次到20000次之间的振动到达我们的听觉器官(耳朵)后,能引起声音的感觉”。显然,声音和声波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声波传到耳中才能有声音的感觉、声波是客观存在的,声音则是一种感觉,但在一些普及性读物、物理  相似文献   

4.
噪声是当代社会的四大公害之一.噪声究竟有哪些危害?如何控制呢?下面向同学们作简单介绍.一、噪声的危害1.噪声能引起耳聋健康人耳的听觉下限为0分贝,即对10分贝以下的声音就能听见.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里,听力就会受影响而不能恢复正常,这时听党器官已发生病变,产生了永久性的听力下降,即听阈上移,这种现象称噪声性耳聋.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每秒20次到20000次,而对频率为每秒1000次到400次的声音最为灵敏、而噪声性耳聋的特点是对频率为每秒4000次的声音的听力首先下…  相似文献   

5.
声音是一种波,已人人皆知。但声波是如何传递的,有什么规律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我就给同学们讲讲其中的奥秘。声波在物质里的传播方式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声波在固体、液体和空气中的传播方式各不相同,各有各的规律。其中,有的声音是人能够听到的,有的声音是人听不到的。一般情况下,人能听到振动频率为20次/  相似文献   

6.
一、声波声波是空气中的纵波.这种波到达人耳时,引起声音的感觉,能引起人耳听觉的声波的频率范围大约为20到20000Hz,但声波这个术语有时也用于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以外的类似的波.  相似文献   

7.
一、声波声波是空气中的纵波.这种波到达人耳时,引起声音的感觉,能引起人耳听觉的声波的频率范围大约为20到20000Hz,但声波这个术语有时也用于频率在人的听觉范围以外的类似的波.最简单的声波是有一定频率、振幅和波长的正弦波.当这种波到达人耳时,它使耳鼓膜附近的空气质点以一定的频率和振幅振动.这种振动也可用同一  相似文献   

8.
彩色音乐论     
<正>声音会不会有颜色?彩色音乐有无可能?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带有颜色的声音是不可能的,彩色音乐同样是不可能的。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所形成的物质波刺激人的听觉器官引起的。人耳能听到的声波,其振动频率大约从每秒16周到20000周之间,超过这一范围,通常不能产生听觉。颜色是由光波(电磁波)。刺激人的视觉器官引起的,人眼能看到的光波,其电磁振动频率,大约从每秒451万亿周到每  相似文献   

9.
在学习完《声现象》一章中的音调后,一些肯钻研、肯思考的同学便到办公室找教师询问:课本上说“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有一定的限度,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每秒20~20000次,狗、猫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分别是每秒15~50000次和60~65000次。它们能够听到人听不到的高频率的声音。”学生认为:书上这句话就是说人听不到的高频  相似文献   

10.
听觉是我们辨别声音特性的感觉。我们用耳朵听美妙的音乐,听小鸟叽叽喳喳地歌唱,听人们的说话声……所以,耳朵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声波从外耳传入,振动外耳和中耳之间的卵圆形薄膜——耳膜,随之引起内耳中耳蜗内感觉细胞的兴奋,产生信号,听神经将信号传送到大脑,大脑分辨出声音。  相似文献   

11.
高中物理讲到声波的干涉时 ,有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 ,用橡皮槌敲击音叉 ,让音叉振动发声 ,音叉的两个叉股是频率相同的两个波源 ,它们产生的两列声波会互相叠加 ,围绕正在发生的音叉走一圈 ,就会听到声音忽强忽弱 ,或者同学坐在教室不动 ,让振动着的音叉转动 ,也能听到忽强忽弱的声音。可是 ,用音叉做这个实验有两个缺点 ,一是音叉声音较小不能保证教室中的每个同学都能够听得清楚 ,二是音叉振动发声的时间较短 ,对声音忽强忽弱规律性感受还不深刻的时候 ,声音便渐渐地消失了。为了弥补这两点不足 ,笔者作了如下的改进——用录音机代替音叉来…  相似文献   

12.
认为听觉是人脑对作用于听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属性的反映,是听觉器官、脑和神经统一活动的结果.同时,介绍了听觉器官——耳的基本组成结构及其主要作用,将声学系统和电学系统进行类比,建立耳蜗对声音信号频率滤波、毛细胞的换能以及侧抑制神经网络对声信号缩减的数学模型,用模型分析听觉系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信号的处理方式.最后,运用上述理论,解释蝙蝠能感应超声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次声波又称亚声波 ,其频率低于声波的频率 ,频率范围大致是 10 -4Hz~ 2 0 Hz.次声波虽不能引起人们听觉器官的感觉 ,但它对人类仍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对于声波和超声波来讲 ,次声波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因而大家习惯称之为声波中的“小字辈”.一、次声波的产生和特点虽然次声波看不见 ,听不见 ,可它却无处不在 .地震、火山爆发、风暴、海浪冲击、枪炮发射、热核爆炸等都会产生次声波 ,科学家借助仪器可以“听到”它 .次声波的传播速度和可闻声波相同 ,由于次声波频率很低 ,大气对其吸收甚小 ,当次声波传播几千千米时 ,其吸收还…  相似文献   

14.
我们要从两个方面来解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声音的传递过程。人们先靠外耳来收集声波。声波传入耳道后,通过空气的传导,振动中耳的鼓膜,进而导致内听小骨移动,引起内耳耳蜗的卵圆窗振动。耳蜗管里充满了淋巴液,受到触动后,淋巴液便开始流动……各种器官就像接力赛跑一样,最后将声波讯号传到大脑听觉皮质,让大脑辨识声音的来源与音频。一般来说,人们能比较轻松地适应外来声响的刺激,不过,万一听神经接收到的是高频率的强刺激,情况就不一样了。它会将信息传递至位于脑干网状组织的兴奋系统,使个体对周围环境产生警觉,同时也会将信息传…  相似文献   

15.
去年的印度洋海啸夺走了数十万人的生命,可是很多动物却及时地逃离了危险,这得归功于它们远比人类发达的听觉。在历史上记载的海啸、地震和火山爆发等事件中,也有类似情况发生。在灾难来临之前,鸟飞走、狗狂吠、兽群逃往安全的地方。专家认为,动物能死里逃生是因为它们的听觉比人类更灵敏。法国的科学家认为:在对声波的感知方面,动物拥有人类所没有的敏感。比如大象能够听到次声,次声即低频音波,频率通常在20赫兹以下,超出人类的听觉极限,人类根本听不见。但大象却能在几十千米以外的遥远地方就能听到这种声音。那么,大象如何提前预知波浪在…  相似文献   

16.
学过声现象一章后,我们了解到响度是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事实上,响度是跟声强有关的,人耳能听到的最小声强是0分贝,能忍受的最大声强约为120分贝.但是,不同频率的声音,即使声强相同,响度也是不一致的,因此,不同频率的声音,听阈也不同.人耳对于频率为10’~3X10’赫的声音感觉最灵敏,但可听声的频率范围是20赫到20干赫,而低于ZO赫或高于ZO千赫的声音,无论强度如何,人耳都不能听到(但声波仍对耳鼓有压力).在现代声学研究中,对10‘~20赫的次声波,ZO~2XIO’赫的可听声波,2X10‘~5XIO’赫的超声波以及…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蝉》,是根据一百多年前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的内容改写的,那上面说蝉是个“聋子”。但是,法布尔错了! 科学家经过精细的观察研究之后确定,蝉是有听觉器官的。蝉的听觉器官长在腹部的第二节附近,由比较肥厚的象丝  相似文献   

18.
如果振动的频率和波的长度是已知的,那么声波在某种物质中的传播速度就能够被确定。在这个实验中,可以利用已知频率的声波,求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该声波的波长能够利用共振的空气柱测得。本实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封闭管子中的共振测定不同频率的声波在空气中的波长;二是利用这种测量方法计算出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相似文献   

19.
谈谈声学     
新世纪是信息的时代,声音是传播信息的重要传媒。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声音,离不开对声音的研究。研究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科学就是声学。 声音本质上是一种在媒质中传播的机械波,通常称为声波。人耳可以听见的声波频率范围是20赫兹到20千赫,处在这个范围内的声音称为可闻声。处在这个范围以外的声波,人耳听不见。20赫兹到10~(-4)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20千赫至5×10~5千赫的声波叫做超声。 声学中研究的传声媒质的范围越来越广阔。除了通常的气体、液体和固体外,还包括等离子体以及多相的混  相似文献   

20.
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人的听觉有一定的范围,即物体每秒振动次数在20到2万次之间的声音人耳能够听见,在这个范围之外,人耳就听不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