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写作是一个大而难的话题.选择这样的题目,已是不自量力了.本文只能蜻蜓点水地就几个共性的问题作些探讨,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相似文献   

2.
孙犁既是一位文学宗师,又是一位学术大师,他的阅读观可以概括为:"我的精神支柱是书本","有些余力就只好爱爱书吧","读书杂一些","择善而从","读书总是带有时代特点","读书应道首先得其大旨","抄一次比读十次都有效","图书馆使我眼界大开","把文化带给劳动人民"等。  相似文献   

3.
郝连祥 《记者摇篮》2005,(10):13-13
《三人行漫笔》得以结集出版,受到了新闻界许多朋友关注和帮助,特别是辽宁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谢正谦主席欣然作序,此提掖后进精神令我们三位作者感激之情难以言表。尤其是谢主席在序言中提出的“文章写给他人,但首先是写给自己”的观点,将成为我们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座佑铭。《三人行漫笔》专栏又在今年辽宁省新闻奖评比中被评委们评为专栏一等奖,更使我们受到鞭策。受《记者摇篮》编辑之邀,特将《三人行漫笔》从开栏到结集间的感受絮叨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编者同志: 人民日报的《大地漫笔》办得很有特色,是个短、新、美的专栏,希望该专栏的编辑介绍编撰要领和约稿、改稿的经验,以资学习。四川工人日报傅吉石 1983年11月22日编者按:我们按照读者的意见,请人民日报文艺部《大地》编辑组写了此文。《大地漫笔》从1983年1月开始建立,连载于人民日报副刊《大地》上。这是一个专门发表小杂感的专栏。创办伊始有这样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5.
旅日漫笔     
书不二价 在日本的商店里,商品上往往都标有两个价码,一个是厂家希望价格,另一个是商店实际售卖的价格。这可就直教你出了东店进西店,两腿酸酸,总算买了个便宜,享受市场在价格上自由竞争的好处。所谓厂家希望(或标准)价格,是因为有“垄断禁上法”,生产厂家不能给产品定出零售价格,只好化作“希望”。但网开一面,该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出版物则须按定价贩卖。于是,无论在物价属世界第一的大都会东京,还是望得见北方四岛的北海道,买书买杂志都是同样的价钱。这就是出版物定价销售制度,日本话叫作“再贩制度(再贩卖价格维持制度)”。  相似文献   

6.
观潮漫笔     
近一时期,电视报刊媒体,连连报道出版的各路讯息,有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同年而做的几百种相关书系,有为迎接第四届世妇会而献礼的大型丛书,出版与新闻媒体频频示镜,令人心生疑惑,出版是否趋向了新闻性,要靠媒介的传播而生存?新闻是追求时效的.它的基本要素是五个“W”:Who、Why、What、When、Where(谁、为什么、什么事、时间、地点)。它的内容就是填满五个“W”,任务也就算大致完成。其它也只能是锦上添花罢了。出版则不同。出版追求的是积累性,基本以文化积累为要义,它被再版、被收藏得越多越久远,就越有意义。和新闻的时效性不尽相同。当然,谁也不会否定新闻里渗透了文化积累,出版中应合着时效也有它们一定  相似文献   

7.
嶂石岩漫笔     
禹振民 《河北广播》2005,(6):108-108
住在嶂石岩读书处,凭窗望去,只是这山的一隅,即可窥见整座大山的雄奇瑰秀,原始之美和旷远富有。  相似文献   

8.
编余漫笔     
近读《知堂回想录》,颇有所感。这本回想录,虽然不是一本谈编辑生涯的书,可作者是知识分子,又当过教授,喜欢舞弄文墨,所谈不是著名作家、教授的趣闻轶事,就是他们的为学之道。他自己又是长期搞翻译、写散文的老手,这样一本回想录,对编辑来说,是很有启发的。譬如作者谈到这样一件事:五四运  相似文献   

9.
出版漫笔     
打铁卖糖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打铁卖糖,各干一行”,说明古人很早就注重社会化分工和职业化技能,注重行业特色和一技之长——毛铁粗坯打制成斧钺剑戟,那是铁匠的本领;蔗汁糖浆熬炼成丹片膏丸,那又是糖人的技艺。大约不会有精细入微的卖糖  相似文献   

10.
旅日漫笔     
出版代表团访问日本,讲谈社是必被带去参观的景点,令人赞叹日本的出版社好大呀.讲谈社堪称日本出版行业的脸面,既为脸面,当然就仅此一张.据1993年出版统计,讲谈社年间出书一千五百四十九种,而紧随其后的角川书店还不抵它一半,仅七百零一种.日本现有四千三百二十四家出版社,其中年间出版图书四十种以上的,不足三百家,而超过百种的,九十家而已.按出版业年产  相似文献   

11.
旅日漫笔     
偶阅《春城日志》,见明治四十一年,即1908年,记有张元济访日事,可补《张元济年谱》之阙.原文为日文,兹试译如下:九月廿日刘崇杰发来请柬,廿四日招宴富士见轩.廿四日  相似文献   

12.
旅日漫笔     
高凤英同志来信揭露一件严重的剽窃事件,本刊已经作了核对,情况完全属实。《粮油食品教育研究》1995年第2期刊登署名“高教研究室李彦其”的《试论编辑修改稿件的原则》,从头至尾抄袭了发表在本刊1994年第6期上的胡正强的《期刊编辑修改稿件的原则》。抄袭者对胡正强一文很少的一些改动,如把“课题”改成“问题”、把“作者立言”改成“作者之言”、把“动笔修改之前,以较快的速度把全稿粗读一遍”改成“精读一遍”、把“疾书于后”改成“急书于后”、把“凸现出来”改成“突现出来”、把“专栏”改成“专题”,把“立论”改成“言论”等,充分暴露了抄袭者对编辑业务的无知,然而抄袭者竟然还是那个刊物的负责人之一。这种监守自盗的恶劣行径,充分说明现在有些刊物的编辑素质实在令人吃惊。他们根本不具备编辑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和业务常识,却照样主持着刊物的编务;他们既不把作者的著作权益看得神圣不可侵犯;也不把读者的监督放在眼里,满以为自己掌握了一个刊物就可以一手遮天,为所欲为,实在是利令智昏到了掩耳盗铃的程度。我们希望有关部门严肃处理这一事件,也希望这件事能在编辑队伍中敲响一次警钟,千万不能再让类似的行径继续败坏编辑界的名声! 我们衷心感谢高凤英同志为维护编辑界的正气,坚决地同剽窃  相似文献   

13.
书评漫笔     
一、评“书评”这几年来,随着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书评工作也有发展。见之于报刊上的评介图书的文章,数量日益增加,质量也有提高。除了广大作者、读者、编者撰写书评外,有些中央领导同志和部门的负责同志也发表文章推荐好书,影响很大。例如,王震同志在《红旗》1982年第2期发表《学习历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一文,对胡绳同志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作了科学的评介,指出:“象这样的历史书,用来对干部特别是青年进行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漫笔     
于我而言,图书馆是个知识的宝库,里面那一部部大部头的书籍就是一块块金光四射的金砖,那一套套古朴典雅的古籍就是一箱箱色若凝脂的昆化玉,那一本本装璜精美的名著就是一串串流光溢彩的合浦珍珠……  相似文献   

15.
练功漫笔     
功,我想是要练的,不然,就不成为功了。“久久为功”,就是说要练的意思。练些什么?这会有不同看法,因为,每个人的迫切要求不尽相同。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去练功夫,是可以允许的。新闻工作也有各种功夫。写作技巧呀,丰富知识呀,思维锻炼呀,等等,等等。仔细排起来,也许可以多到十多种吧!我想,这些都是需要的。因为,没有它们,工作就做不好。正如做一个音乐家,音阶都摸不准;做一个旦角,连水袖也不会抖,那怎么好呢!什么是新闻工作的功?做过或正在做新闻工作的  相似文献   

16.
采编漫笔     
稿件一发表,就有说情者找上门来,我还接到一些匿名电话对我进行恐吓.有些好心人出于对我的关心,好言规劝我要注意点,当时我思想压力很大.我爱人也为我担心,只要我出门上班,就提醒我:小心点……但我是为正义而战,有组织的支持,不怕坏人捣乱.  相似文献   

17.
旅日漫笔     
“川柳”是日本一种谐趣的十七音诗体,似乎上班族很喜欢用它来发牢骚.有公司连年组织全日本川柳大赛,讲谈社便汇辑了三、四集《上班族川柳杰作选》,都颇为畅销.从中读到这样一首,大意是“走时还睡着,回家一看又睡下了”.这是写居家离公司远,起早贪晚地跑路,夫妻俩简直“动如参与商”.日本人年间通勤时间为281个小时,而美国、法国和原来的西德分别为214、187、159.通勤路  相似文献   

18.
拉萨漫笔     
位于世界之巅的西藏,是个令人迷恋、向往的神奇地方。但是,许多人一提起西藏,往往把她同高原缺氧,路遥途险等字眼相联系,不免又令人望而却步。自治区新华书店藏族副经理洛桑旦巴,见到我们这些内地的来客,感到一种意外的惊喜。他说,西藏和平解放已有30多个春秋,而图书发行部门的领导同志在此前还没有到过西藏的。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要把治学作为记者的起点呢? 1、从记者工作的特性说起记者活动领域开阔,是不受条条块块的局限的。他今天在这个条条上看看,明天到那个块块上走走。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央报刊记者的活动领域比一个部长、一个省长的活动领域都开阔。省报记者的活动领域比一个厅长、一个专员的活动领域都开阔。县报记者的活动领域,比一个科长、一个乡长的活动领域都开阔。记者到处看、走、说——用笔“说”,是记者工作的特性——用审视的目光看待一切,特别是新出现的事物——决定的。一事当前,这个审  相似文献   

20.
旅日漫笔     
读日本作品中译本,译者或编者往往在书前或书后,近来似乎又多了个地方——耳页,即封面和封底向里折过来的“多余部分”———提及原著印次,想来那意思是人家印了这么多,翻译之必要就固不待言了.例如,据说三联书店出版的《阴翳礼赞》上便有一句:“至八十年代累计重版十余次”.这大概指的是汉译所据的版本,否则,仅仅重印十余次,那谷崎润一郎可徒负盛名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