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崇高完美的社会理想与黑暗严酷的社会现实之间,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命运注定是悲剧性的。大同理想与桃花源,是两千年来读书人无法释怀的心结。但是,这一人格上的深刻矛盾并未使其走向毁灭,恰恰相反,理性层面以儒释道为主体的知识建构和感性层面以诗乐为核心的情感陶冶,使知识分子的人格在更高的层次上获得了统一。  相似文献   

2.
许地山的创作建构了一个极具宗教色彩的艺术世界。他以崇高的道德提倡,完美的人生倡导,理想的人格塑造为切入点,来展示其创作独特的宗教底蕴,并从更深刻的文化层面上,将所要弘扬的人格精神和救世理想充分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的最后两卷提出对于理想政体的设想,其中关于政治教育系统的安排是建构理想政体的核心问题,诗乐教育在理想政体的政治教育系统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青少年品格与德性的培养就是通过诗乐教育(包括诗歌教育和音乐教育)来完成的。本文从最佳政体和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入手,结合《政治学》第七卷、第八卷和《诗学》的相关文本,尝试对亚里士多德的诗乐教育理论予以完整重构。  相似文献   

4.
论诗乐融合视野下的诗与乐的审美和意义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歌曲是诗乐合璧、词曲交辉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具有音乐性与文学性融合的双重艺术价值。歌词与音乐的结合实现了二者在意义上的互文性的建构,拓展了彼此的审美和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5.
天生人成思想是荀子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荀子将人文化成看成诗乐艺术发生的缘由与理论旨归,充分重视诗乐在儒家人格修养以及社会安定、国家政治中的作用。他的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以及文以明道的文艺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士大夫审美人格的建构及其艺术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化中,对于理想人格建构的强调与重视,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美学,进而发展出儒、道、禅各具特色的的审美人格理论,人的价值与尊严得到了最光辉、最充分的显现。由于中国士大夫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特殊社会角色与实际处境,他们将审美理想人格的思想、观念投射到、表现为文学艺术的艺术人格的建构,从中实现自我心灵、精神的超越与自由。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的贡献,并不仅在于其文本叙写,更多的是渗透其中的人生探索与价值超越。本文以《金瓶梅》人物形象塑造为出发点,结合整个时代特征,从笔者界定的审美型人格、伦理型人格、信仰型人格三种形态塑造中,初步阐释了《金瓶梅》建构理想人格形态的种种努力,并揭示了其对今天妇女解放运动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台湾女作家琼瑶创作了60多部爱情小说,塑造了几百个栩栩如生的女性人物形象.这些女性身上大多兼有古典与浪漫的个性特征,具有真诚、善良、美好的理想人格.她们普遍遭遇了人生的挫折,在受到种种磨难时,表现出坚强的人格力量.在这些女性人物身上,折射出作家对理想人性的追求与理想人格的建构.琼瑶笔下的这些女性人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女性人物谱系,这是琼瑶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理想人格是人们向自己提出的道德上应有的完美人格形象。本文从理想人格的基本内涵、修养方法和道德规范三个方面,对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理想人格理论进行了比较,试图使人们对中西古代理想人格理论有一大致的了解,从而为新时期我国理想人格的建构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各种文化力量通过话语建构人的身份,人因此被割裂为各种身份,但人在被建构 的同时也是能建构的,人能建构的是人格,愿意建构的是理想文化人格.文化诗学重视文学 话语与人的生存的相互建构,文学话语对人建构的不是身份而是人格,散文话语与理想文化 人格是一种相互建构的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文学的存在有了最充分的理由,因此,只要存在着身份与人格的张力,文学就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11.
传统理想人格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吸取传统理想人格的精髓,挖掘其永恒价值,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理想人格是人们追求自身本质力量而对美好人生形象的预设,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中最推崇和向往的人格模式。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社会健康进步和人健康发展的表现。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建构基础理想人格的建构必须体现现代化建设对人的新要求,体现社...  相似文献   

13.
理想人格是中西古代人生哲学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从理想人格的品质、修养方法和人生实践三个方面,对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理想人格学说进行比较研究,力图使人们对中西古代理想人格学说有大致了解,从而为新时期理想人格的建构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在教师人格建构理论上我们除了向西方学习之外,更要承继历史,批判继承传统理想人格理论,建构富有时代气息的理想教师人格模式。本文拟从"孔颜之乐"三境界及其对教师人格建构的启示对此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5.
儒家的理想人格与当代道德人格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道德人格异化现象.回首故往,中国乃道德礼仪之邦,儒家的理想人格更是强调重德精神.通过分析儒家理想人格,吸取其精髓部分,为当代道德人格的建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春官宗伯》是《周礼》中的一篇。郑玄为其作注,在训释名物、注解经文的同时,还寓思想于注疏,详细阐发了自己的诗乐主张,对诗乐与性情的关系、诗乐类别的划分、歌诗语言的艺术、诗乐的功能、诗乐的制作及传习之本、用乐的等级尊卑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给予后代诗乐研究以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建构学生理想人格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致力于建构健全的和谐的完整人格,其人格建构目标可概括为:主体性人格、创造性人格、关爱性人格、合作性人格。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主要有:明确新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充分发挥新课程结构的作用、改革教与学的方式、建立新的课程评价观、重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8.
庄子在《逍遥游》中追求的自然人生、理想人生,倡导的自然人格、理想人格,这为我们现代人格的合理建构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我们应对其理想人格、社会批判意识、自我批判意识、审美超越意识等方面作出新的改造和阐释,赋予时代内涵、时代风格,让新世纪里的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善,人生更逍遥。  相似文献   

19.
建构学生理想人格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致力于建构健全的和谐的完整人格,其人格建构目标可概括为:主体性人格、创造性人格、关爱性人格、合作性人格.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主要有:明确新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充分发挥新课程结构的作用、改革教与学的方式、建立新的课程评价观、重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20.
理想人格是古今中外教育思想家在论及教育时所关注的问题.在中国古代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从“道”的理论范畴和他们对人性的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形象。道家的理想人格有其自身的特点.今天重新审视道家理想人格的内涵和特质,对于建构现代理想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