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12年前的5月1日,《东方时空》栏目的开播宣布了中国从此有了早间新闻,12年过去了,新闻频道在同一天开播了,它的播出又宣布了中国从此有了播出新闻的专业频道。这两个值得载入中国新闻史的历史事件,一直令一个人激动并骄傲着,同时也使全国电视观众记住了他的名字——他就是《东方时空》的参与创办兼《东方之子》的第一位主持人,新闻频道两个重点栏目《中国周刊》和《新闻会客厅》的制片人白岩松。  相似文献   

2.
许颜 《文化交流》2013,(9):62-65
中国电影事业的一位奠基者,在其53年短暂的人生里,共编导了31部电影和7部话剧,代表作《八千里路云和月》和《新儿女英雄传》,被誉为"为战后中国电影艺术奠下了基石"。他生于杭州,祖居海宁硖石横头街,小名"三宝",大名史东山。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创造了当时中国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1951年编导的影片《新儿女英雄传》,获捷  相似文献   

3.
正沙博理先生是中国对外传播的伟大践行者,他先后将20余本书,累计1000多万字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在海外享有盛名。他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的中产阶级犹太家庭,早年从事律师工作,见过太多美国司法不公的现实。1947年来到中国以后,同著名演员凤子结婚,从此扎根于中国。建国后他参与创办《中国文学》杂志,将大量新中国的文学作品译介到英语世界,如《小二黑结婚》《儿女英雄传》《林家铺子》等,其后他又从  相似文献   

4.
吴和(Jaromír Vochala雅罗米尔·沃哈拉),男,捷克汉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评论家,现为捷克东方学会会员、欧洲汉学家协会会员。 1927年9月24日出生于摩拉维亚。从小喜欢文学,对各种不同的文化兴趣浓厚。1951年考入经济大学,翌年到中国留学,在北京大学专修班学习汉语,由于语言文字对他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他要求改变专业,把对外贸易专业改为汉语专业。经过两年学习,后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著名教授王力、高名凯、周祖谟、林庚等人的指导下,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在学习中非常刻苦努力,攻下了汉语难关,跟中国学生一起学习《现代汉语》、《汉语史》、《语言学引论》、《语音学》、《中国文学史》、《文艺学引论》等,除《文艺学引论》外,各门课程全优。他在学习期间,时逢中国进行文字改革,制订汉语拼音方案,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等,他对此十分关心,经常参加讨论,发表文章,并亲自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去询问汉字改革的远景规划。1958年从北京大学毕业,毕业论文是用中文写的《论汉字改革正字法中的一些问题》,在论文中提出了他对文字改革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对外大传播》2008,(3):38-41
"两会"前夕,本刊着力打造《中国城市·形象》选题的时候,与中国市长协会再次走近。陶斯亮从1991年开始进入中国市长协会工作。从此她的名字,她的感情,她的事业坐标一直与中国市长的工作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6.
与鹤共舞     
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张惠民同志是原中国日报社的高级编辑,1951年—1957年曾在外文出版社任英文翻译。1990年他从中国日报社退休后,成为外文出版社和中国文学出版社的社外翻译,近几年译著颇丰。他翻译的《孙子兵法与评述》(英文版)已于1995年10月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直到去世前,他还在为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字斟句酌。他曾计划在10年之内将《资治通鉴》译成英文,这本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壮举,可惜事业未竟人先去。为了纪念这位成就突出的老翻译、老编辑,本刊特发表此文,以寄托我们的哀思。  相似文献   

7.
20年前,当时还是温州歌舞团编导的邢时苗结识了盖叫天的嫡孙张善麟,看到了盖叫天口述自传《粉墨春秋》,大为震撼,从此与盖派艺术结下深厚感情。20年后,已经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舞台导演的邢时苗,带着他一手执导的歌舞剧《粉墨春秋》,于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之际,在全球著名的悉尼歌剧院亮相,开创了中国歌舞剧的先河,也让当地的老外和华人们见识了中国梨园春秋和盖派艺术的传奇。  相似文献   

8.
《对外大传播》2010,(12):26-26
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于11月13日13时42分因病抢救无效,在北京医院去世。享年79岁。范敬宜(1931——2010),江苏省苏州市人。1951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历任《东北日报》(后改名《辽宁日报》)和《辽宁日报》编辑、农村部副主任、主任、编委等职务。1983年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  相似文献   

9.
为了顺应外国友人要求了解4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状况,《中国文学》英文版于1951年创刊。第一辑于同年10月问世,刊载了沙博里翻译的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传》、杨宪益及其英籍夫人戴乃迭合译的  相似文献   

10.
萧克将军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南昌起义,从此开始了他长达80余年的革命生涯。  相似文献   

11.
1982年9月,美国福布斯先生带着他的“中美友谊”气球在中国首次进行了热气球飞行。从此,现代热气球运动便开始在中国升温。1983年8月,中国飞行员第一次在中国开始了热气球飞行。1987年4月和10月中国先后举办了国内热气球比赛和国际邀请赛。此后,热气球运动在全国各地很快普及,现在中国各火城市共有70多个热气球在飞行。  相似文献   

12.
1951年的盛夏时节,正在筹备中的《中国建设》杂志编委会副主任陈翰笙和张彦一起,去北京前门火车站迎接爱泼斯坦和邱茉莉夫妇。他们是受宋庆龄之邀,从美国回中国参加杂志的创办工作的。当时,中美关系十分紧张,爱泼斯坦夫妇克服了重重阻力,绕道波兰等国,几经周折才回到中国。没想到,此后的半个多世纪,爱泼斯坦再也没有离开过他所热爱的中国,并成为一位专向世界传播中国的特别中国公民。  相似文献   

13.
何辉 《对外大传播》2013,(12):60-61
美国人倪维思(John Livingston NeviUS,1829.1893)是基督教北长老会教士,他于1854年来到中国,在浙江宁波、山东登州、烟台等地区传教。他的著作有《中国和中国人))、《天路指南》、《神道总论》等。他的妻子为他写有传记《在华四十年:倪维思生平》。《中国和中国人》一书反映了他的中国观念,对中国和中国人有比较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埃德加·斯诺的《远东前线》《活的中国》和书信集入手,梳理斯诺参观苏区并写作《西行漫记》之前对中国的认识,以及他对共产主义从怀疑、反对到同情、支持的政治立场和思想的变化。斯诺对苏维埃政权的褒扬和对共产党的肯定并不是从他去陕北参观以后才开始的,更不完全根源于共产党领导人对他的影响与教育。斯诺在《西行漫记》中的立场,是建立在他独立的判断之上,这与他的冒险精神、他八年来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的观察判断有关,也与他翻译编辑《活的中国》、与左翼作家和共产党"同路人"的密切交往有关。  相似文献   

15.
<正>马学鹏,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关东画派领军人物。1937年生于辽宁省复县,自幼酷爱画画,以《芥子园》为摹本自学成才。1956年参加工作后,在松陵文化宫从事美术宣传工作,这期间创作的人物画经常参加省市美展,后拜鲁迅美术学院名家教授学画,得到真传。1969年调到辽宁美术创作组任组长,1973年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创作研究班深造。这经历使他有机会结交名家大家,学习他人,集各家之长。马学鹏中国人物画《幸福的笑容》《携手并进》《锣鼓声中》《力争上游》等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出国展览,1978年调到沈阳市文联书画研究会,从事中国国画专业创作,有机会游览关东名山大川,又先后登黄山、泰山,写生百余幅,从此转攻中国山水  相似文献   

16.
聆听历史的回声——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曾建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建徽一生几乎都行走在外宣的路上。1949年春天北平解放以后,一个偶然的因素,他被调入新华广播电台英语广播部,从此开始了长达50年的党的新闻和对外宣传工作。他的工作经历几乎见证了新中国对外宣传事业从小到大发展的历程,见证了中国对外宣传工作的一段重要历史。最近,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了曾建徽的一套文集《中南海纪事——曾建徽通讯文集》、《融冰·架桥·突围——曾建徽论对外宣传》、《议会外交——交流与交锋·曾建徽与外国议员和政要的对话》三本书。这套书可以说是曾建徽同志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的结晶。我们在阅读这些著作时,都有一种感动。那种闪光的外宣理念,对外传播工作所特别提倡的“三贴近”的文风的实践,深深感动着我们。一个周末,在他的寓所,已经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曾建徽同志愉快地接受了《对外大传播》记者的独家专访。在轻松的交流中,使我们仿佛穿行在历史的时空之中,触摸到了历史的心跳,看到了时代前行的轨迹,也看到了一个一边行走一边思考的老外宣工作者清晰的足迹。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影响不局限于经济发展 《对外传播》:在网上看到您的一篇文章,标题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们知道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此“改革开放”成了中国当代历史的关键词。进入2008年,世人在评论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时,谈得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请介绍一下您在这方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1951年,宋庆龄女士邀请爱泼斯坦等人在北京一个雅致的四合院里共同筹办了一本刊物,这就是《中国建设》(后来改名为《今日中国》)。在她的创刊号上,一群笑容明朗的农民走在冬日午后的土地上,他们身上的棉衣与脚下的土地一样朴素,那发自内心的欢笑与充满憧憬的目光,在向全世界发出一个信号:一个崭新的属于人民自己的中国已经出现。此后,这一代人就用自己手中的笔忠实地记录着新中国的风雨历程,以及这片土地上人民的喜怒哀乐。而早在1944年,爱泼斯坦作为记者赴延安采访,并且,经过他改写的第一条英文新闻稿由新华社在延安向全世界播发。如果说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给了世界第一双了解中国革命的眼睛;库恩的《江泽民传》及一些外国作者对邓小平同志的相关撰述,给了世界一双了解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眼睛;那么爱泼斯坦则用《见证中国》及他一生的努力,给了世界一双见证中国革命和建设历程的眼睛。在这位令人尊敬的老人——爱泼斯坦去世后的日子里,凡是了解他生平事迹的人都会为他的去世感到深深的遗憾。2005年6月3日上午,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自为爱老做了最后的送别。我们在网上浏览,截至2005年6月9日,可以看到整屏滚动的关于爱老的信息,足足有145,000条。许多人都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着对爱老的怀念。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刻,本刊特推出专题《爱老,中国新闻人的一面旗帜!》,以让我们为尊敬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爱老送行。  相似文献   

19.
延河之恋 刘白羽1916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封建没落的大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历尽了千辛万苦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的接见,从此开始了他真正的革命生涯。  相似文献   

20.
《许愿灯》     
正Wish Lanterns:Young Lives in New China英国Picador出版社2016年6月出版作者阿修(Alec Ash)是英国一名八零后作家、记者,毕业后就来到中国,先是在西部的一个藏族村庄任教,从2008年开始定居北京。2012年创办了《蚁丘》写作中心,他的文章经常刊登于《经济学人》、《异议》、《前景》、《外交政策》、BBC等期刊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