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主体性:师生有效互动的关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互动是指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具体情境下,人与人之间通过各种方式的联系和接触,在彼此心理上或行为上产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主要方式,有效的师生互动不仅对学生的认知、社会性人格的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高校教育管理应为有效的师生互动创造条件,注重教师在互动中主体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标准中在《前言》部分首先指出:“品德与生活是在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新课标的设计中努力使儿童能置身于他们生活中所能遇到的各种自然、社会、文化等等复合因素之中,引导他们在各种环境因素、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3.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形式,那么,怎样的"活动"是合理的、恰当的?哪些活动是真正有效的?设计课堂活动应注意些什么?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并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保明 《中国德育》2015,(23):71-74
品德是一门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而一个人的品德形成过程是在一定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内在的知、情、信、意、行等品德心理辩证运动、均衡发展的过程。"信"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节点"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受教育者发自内心的良好信任认同,道德是难以真正内化的。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正>简约高效、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是品德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有效讨论"则是实现这一理想课堂的捷径之一。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师生多向信息交流的主要途径。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堂讨论,是构建真实、简约、生本的品德课堂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一、准备充分,为有效讨论奠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不打无准备之仗",要进行充足的教学准备,这是有效讨论的前提保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读课标,钻研和  相似文献   

7.
杨官浩 《小学生》2010,(12):34-37
小学思想品德课(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必须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推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多样化的、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向有趣、单一向丰富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品德课对儿童未来的成长至关重要,而品德课教学的现状却是多流于表面的知识性的学习。脱离了生活实际,仅仅为测试而教学。这样不但背离了品德课程的最初设计理念,而且最终会造成学生的知行脱节。要改变这一现状,只有让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将知识寓于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秦凡丽 《辅导员》2014,(2):70-70
品德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都有着传授知识的一面,但品德学科更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它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因此,在教学中要紧扣品德学科的学科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笔者认为上好一节品德课可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1.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阶段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认真研究本课程的教学策略,对于教活《品德与社会》课,促进学生良好品德习惯  相似文献   

12.
<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作用,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是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主阵地,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既要解决教育观念更新的问题,又要解决实际层面的问题。兹根据本人的教学体验,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的一门综合课程。本课程旨在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进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而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与社会是为实施公民教育而设置的综合课程。它以能力目标而非知识目标为主导组织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正如《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所指出的那样,“承担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树立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育观,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观。”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程十分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新课标提出"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特殊的价值"。教育研究表明,使学生通  相似文献   

16.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国家级的小学生必修的德育学科课程,这两门课程的主旨是直接实施德育。这两门课程现行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现行教材内含的内容比较繁多,包含了近十门学科的常识,有的内容教师容易上成非德育课程,像历史内容、地理内容和小制作内容会上成历史课、地理课和科学课,偏离这门课程的主旨。  相似文献   

17.
袁盈盈 《中国教师》2014,(23):46-47
<正>新课程实施以来,"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已经深深地进入广大教师的心目中,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依旧存在很多教师简单处理教材的现象。甚至每一节课前,都有教师让学生将收集到的相关资料拿到课堂进行展示。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简单化、机械化、模式化,使课程资源开发的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的情感得不到熏陶,其行为习惯得不到训练,这样的品德课堂教学可以说是低效的或是无效的。作为品德课任课教师,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在信  相似文献   

18.
林华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2,(3):120+122-120,122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讨论稿)》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指导纲要还指出需要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线索选择活动内容。上述原则性的规定,无疑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的选择提供了有益的指导。然而,如何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和确定适切性的活动主题,仍然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正品德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都有着传授知识的一面,但品德学科更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它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因此,在教学中要紧扣品德学科的学科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笔者认为上好一节品德课可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与成人一样,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也是在生活中实现的。儿童社会性的培植场域不是脱离社会生活的"真空"地带,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鲜活的社会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