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外大传播》2010,(4):59-60
《对话美国》是迄今为止第一本由中美两国民间人物进行深度对话的书,作者分别是美国人欧亚伦和中国人山奇。两个草根人物之间的对话触及到两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媒体没讲过的美国”到“中美两国之异同”,再从“金融危机:需要中美共同面对”到“中美需要更多的交流”,等等。  相似文献   

2.
2013年7月10日和11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第五届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是中美两国新一届政府继习近平首次访美后的第二次高层会谈,对于中美两个重要经济体之间的合作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只有短短两天的双边对话受到了中外媒体的高度关注。美联社、路透社和法新社进行了滚动报道,美国《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等媒体也发表了评论。  相似文献   

3.
《对外大传播》2007,(2):63-64
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在海南举行;第十五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在武汉召开;世界经济论坛首届全球行业峰会在中国举办;中美两国经济战略对话机制会议在华盛顿和北京分别召开;首届世界经济论坛成长峰会暨全球成长型企业年会在大连举办。  相似文献   

4.
《对外大传播》2014,(12):F0002-F0002
正11月28日,旨在促进中日两国媒体交流和发展的首届"中日对外传播媒体研讨会——交流与对话"于东京成功举办。人民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网、新华网、人民中国杂志社和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等中国对外传播主流媒体,以及日本共同通讯社、西日本新闻社、京都新闻社、东奥日报社、岩手日报社等  相似文献   

5.
《对外大传播》2009,(6):63-63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首轮对话将在美举行;“中德科教年”活动将同时在两国举行;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将举行。  相似文献   

6.
在2020年2月初举行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纪录片《美国工厂》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就中美观众、媒体对于《美国工厂》的评价、反馈中所涉及到的共同交集部分进行分析,可以在跨文化传播的背景下探寻中美两国如何谋求共生共存之道。美国观众对于跨文化合作中的冲突性因素更加关注,而中国观众以一种开放、包容且非对抗性的态度来看待中美两国文化差异,显得更为理性。中美媒体对于《美国工厂》的评价差异,集中在两国工人对待工作的不同态度以及对于人生幸福的理解上,这恰恰是中美文化价值观的差距之所在。通过中美观众对于《美国工厂》所引发的大量讨论可知,尽管一些观点针锋相对、迥然不同,甚至充满意识形态性,有的不乏曲解,但是中美人民的合作之道十分清晰。第一,不论是中美观众,还是中美媒体、影评人,双方的差异来自于文化价值观,这和影片中处处能看到中国管理模式与西方工会制度的激烈交锋高度一致。第二,在对于劳动、幸福观等人生价值的追求上,中美也存在着较大差距。第三,中美合作之道在于互相了解后共同创造一个新世界。  相似文献   

7.
王文 《对外大传播》2011,(12):32-33
为庆祝中奥建交40周年,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奥地利总理府、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共同举办了“感知中国”系列活动,其中的“中奥媒体研讨会”是重要内容之一。2011年9月14日,近百名中奥两国资深媒体人和专家在维也纳的奥地利总理府大厅,就中欧相互认知与两国媒体责任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以下是《环球时报》编委王文在会上的发言以及相关的讨论内容。透过这些对话,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中欧媒体认知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年中印关系一直保持平稳发展,两国高层间的各种接触与对话之频繁程度均超过以往。然而,印度媒体上的中印关系却总是给人以“紧张和摩擦不断”的印象,特别是在2009年秋季印度媒体“集体对反华歇斯底里”之后,更让人感觉中印关系出了大问题,难怪一些西方媒体据此得出“中印之间冷战已经开始”的荒谬结论。其实,  相似文献   

9.
虽然微博的出现迟于Twitter,在诞生伊始亦未引起外媒的普遍关注,但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它对中国舆论环境和传统媒体行业的影响却是快速而惊人的。对传统媒体行业的新闻从业人员来说,以微博等“自媒体”为平台的“公民报道”已成为传统媒体做好突发事件报道不容忽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10.
2017年9月9日至12日,第九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的430多家华文媒体的460佘位代表,以及中国内地媒体负责人、专家学者等相聚一堂,就“‘一带一路’与华文媒体新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交流与探讨。本次论坛体现了权威性、国际性、开放性、学术性、实效性、服务性的特色和亮点,为不同地区、不同形态的华文媒体展开对话沟通搭建了平台,并且推动了海外华文媒体与中国的互动交流,作为全球华文媒体领军人物的“首脑峰会”,为海外社会了解中国五年来的发展变化打开了一扇窗。  相似文献   

11.
继 1 98 3年和 1 987年两次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分别在中美两国举行之后 ,中断了十多年的这一高层次的中美两国学者在比较文学领域内的双边理论对话于今年恢复。由清华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共同发起主办的第三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于 2 0 0 1年 8月 1 1 - 1 4日在北京举行。清华大学作为中国现代比较文学的发源地和摇篮 ,有着丰厚的人文学科研究的土壤 ,这里群星辈出 ,人才济济 ,出现过王国维、梁启超、吴宓、钱钟书、季羡林、王佐良等一大批对草创并发展中国比较文学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大师级学者 ,他们对于这门学科在中国新时期的复…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40年来,中美关系历经风雨和坎坷,但总体保持稳定前行。去年一段时间以来,中美在经贸领域出现一些分歧,对两国经贸关系和人文交流方面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两国关系史上的冲突和对抗更是被美国一些媒体津津乐道,而合作和友谊则被极力淡化。特别是美国副总统彭斯2018年10月初在哈德逊研究所发表的反华演说使中美关系的下行趋势再度加剧。他的演讲出于美国国内政治需要建构的美中关系史叙事已经造成美国公众对历史上的中美关系的严  相似文献   

13.
王绵绵 《文化学刊》2015,(4):236-239
在中国与美国,人们对法制的认知与表达千姿百态,但依法治国无疑已成为两国人民普遍接纳的治国理念;如何通过电视节目传播法治观念与法律知识,是两国媒体工作者的共同命题。中美法制类电视节目无论在节目类型、叙事内容还是同期声剪辑上,都存在巨大差异,折射出社会效益与商业效益的对立。本文在文化视野下,探讨两国法制节目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为我国法制类电视节目未来发展寻求启示与警示。  相似文献   

14.
中美两国由于文化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家庭价值观。要想更好地理解中美两国的家庭价值观差异,就必须从跨文化视角解读中美家庭价值观的差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美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重要。对中美两国家庭价值观差异的研究有助于增强中美两国人民进一步的交流,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误解而引起的不必要冲突。  相似文献   

15.
正在底层逻辑上,国际传播是全球人类不同族群间交往的一种媒介化知识呈现,是不同主题以媒介语言,依托特定传播技术路径,形成知识对话的过程。在长时间历史进程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媒介与舆论沟通等形态系统不断进步并进行充分调试,形成了当下全球对话状态。对中美之间沟通与交流的观察更多是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经验性材料而展开。虽然舆论与沟通的状态和两国间交往实践与真相有一定差异,再加上两国国内政治和舆论的多重考量而显得更加复杂,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呈现两国主导政治力量的彼此认知与评价。  相似文献   

16.
今年3月29日,在中国总理温家宝即将对日本进行“融冰之旅”访问的前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国际台)举办了一场由中日两国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士参与的“中日网络对话”。两国嘉宾分别在北京和东京,通过互联网与网民探讨两国国民在生活、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异同的“中日国民相处之道”。旨在借助互联网为两国国民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以期在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之际,进一步增进两国民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相似文献   

17.
自2010年7月起,蓝海电视已开始在亚洲上星,在开播后不到一年的时问内,蓝海有线频道已在美国多个主要城市落地,包括纽约、洛杉矶、华盛顿、波士顿等;其北美卫视覆盖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其亚洲卫视覆盖亚洲50多个国家。落地承载的运营商包括时代华纳、Vefizon Fois、Charter等。蓝海是近年来第一个进入西方主流社会、传播中国内容的商业电视台。蓝海电视的开播不只成为国内业界和学界的话题,国外媒体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外国媒体是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群体。据外交部新闻司统计,目前已有来自49国319家新闻机构共600多名外国记者在华常驻,近年来每年均有3000至5000名外国记者来华采访。英国媒体历史悠久,在国际享有盛名。本文仅以英国驻京媒体为样板,就其媒体背景、报道重点、驻京机构规模、报道倾向等向读者作一一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文化是基础,媒体是桥梁,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沟通,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发挥着重要的渠道、平台和桥梁作用。中俄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近年来,吉林省与俄罗斯开展了高层次、多领域的经贸、旅游和文化交流活动。为推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高水平上不断向前运行,推动中俄两国媒体更好地进行交流合作,2014年9月24日-29日,吉林省政府新闻办成功组织举办了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媒体交流活动。来  相似文献   

20.
2007年6月,本文作者参加了以色列“莫沙夫”项目“针对社会变化的媒体战略”培训。该培训共有来自非西方和非阿拉伯的亚、非、东欧16国27名资深媒体人士参加。期间参观了以色列外交部,并与以色列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一位中国媒体人,感受作为世界焦点的以色列,他们新闻发言人如何面对媒体,如何看待媒体,如何与媒体打交道……[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