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直以来,在我心中都是一片净土的农村,眼下的污染程度甚至要超过城市,不断在恶化的生存环境,使农民的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这是一个普通读者对当前农村环境污染的看法,字里行间表达出深深的困惑和忧虑:“这条河曾是我生长的‘摇篮’,现在它已面目全非,再没资格被称为一条河。而故乡,也成了我不敢相识的故乡。”今天的农村在承受着污染最大的灾难,也承受着经济发展、城市扩张最惨烈的代价。一些重污染企业从城市“转战”到农村,一些设备落后、科技含量低的污染企业正在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向农村转移和蔓延,许多农村已成为众多污染企业蜂拥选择的盘踞地,也造就了全国各地到处可见的“垃圾村”、“污染村”、“癌症村”。再加上城市的“垃圾下乡”和少数农村习惯性的“脏、乱、差”,直接导致农村环境质量恶化。一些农民无奈地痛斥道:“城市‘坑苦’农村,工业要‘吃掉’农业!”目前,有3亿农民喝不到安全饮用水。由国家环保总局在2006年9月发布的绿色GDP估算结果表明,由于饮用水污染,造成的农村居民癌症死亡人数为11.8万人,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67.8亿元。在淮河两岸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5O年代淘米洗菜,6O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O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拉稀生癌”。淮河十年治污,最后国家投入的600多亿元却打了水漂,同时也验证了歌谣中传唱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雁难飞”——淮河航运乱收费采访日记梁闻刚背景:从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办公室得到一条新闻线索:淮河航运存在严重的乱收费现象,船队航行100公里就有二三十种收费项目,航运公司一年要交120多种乱收的费用,导致企业50%的运费都要缴纳各种罚款,许多企业不堪...  相似文献   

3.
霍岱珊,1953年生,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人。原《周口日报》摄影记者。1998年辞去公职专门进行淮河污染调查。他第一个向公众揭示了淮河十年治污不成的真相和癌症村的生态灾难,并创办了淮河流域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淮河卫士。  相似文献   

4.
淮河发生的10年来最大的污染事件再次警告人们:淮河的治污效果非常脆弱,而且极易反弹 只治标,不治本,这条河的毒症就会不断发作  相似文献   

5.
1984年5月,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召开庆祝建国36周年征稿会议,编辑同志对我说:“你们大河湾治水成就要写一写。”我沉思片刻说:“回去可考虑一下。”我家住在淮河岸边,我对淮河有着深厚的感情,曾多次报道。如再写赞美全县人民治淮中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文章,数字俱在,据此还能成稿。但是,全县有四段行洪区,为了顾上游,保下游,连续两年行洪,农民还靠救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闻周刊》2006,(20):10-10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由于治理速度赶不上污染速度,长江水污染程度仍在加重,部分江段水质恶化,已影响到沿江城市的饮水安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陆健健表示把长江目前的状况比成“早期癌症”,如不及时治理,5至10年后,很可能会重蹈黄河和淮河的覆辙。作为中国文明的摇篮、第二大河的黄河,污染非常严重,河水已经不适合饮用和游泳。  相似文献   

7.
周玲 《新闻世界》2013,(10):64-65
为应对新兴媒体挑战和报业市场竞争,淮河早报坚持“以内容取胜”,注重创造思想性高、有深度的新闻产品;“以特色谋发展”,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独一无二性;“以创意求提升”,让创意和策划渗透办报的所有环节;“真实客观为本”,尊重新闻本真,展现无可争议的权威性、公信力。近年来办报质量进一步提升,增强了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苏北灌溉总渠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开展的一项全流域性淮河治理重点工程.从那时起,彻底改变了数百年来黄河、淮河并患苏北的局面,从根本上实现了变“水灾”为“水利”.回顾这一历史,对于科学规划苏北水利,推动苏北及其沿海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今年第二季度以来,经济日报发表了不少社会效果较好的消息和言论:一篇《“漏油”目击记》发表后,一度“油耗子”猖獗的京石公路在一周内复归平静。一篇批评河南方城县古庄店乡克扣农民“三挂钩”油、肥的报道发表4天后,责任者受到查处,全乡1.3万多农户得到平价油、肥票证。一组多角度批评淮河清障难的连续报道,配合当地政府动员淮河两岸数万人清除阻水生物及其它障碍  相似文献   

10.
基于科学发展观的绿色图书馆建设策略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绿色图书馆是新世纪我国各类型图书馆发展的文明方向。建设绿色图书馆要凸显人本理念“,绿化”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图书馆的生态环境;注重文献信息资源的真实、健康和读者服务的人文关怀;建设文献信息“绿色通道”;控制和消除信息垃圾和信息污染,从而促使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如今 ,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报道屡见报端 ,读者无所适从 ,颇有意见。比如 ,关于淮河流域的污染治理 ,按1995年8月国家颁布的有关条例规定 ,到2000年 ,实现淮河水体变清。新世纪伊始 ,2001年1月18日工人日报报道 ,说淮河流域污染仍较严重 ,离条例所定的目标尚有差距。而同年2月1日的人民日报却以《千里淮河现清流》为题 ,称淮河变清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这类大相径庭的还有山东曲阜孔庙文物被损事件的报道 :北京文物部门的有关专家经实地考察 ,认为孔庙文物毁损严重 ,但当地的文物管理部门却说文物并未损坏。这是对客观事实的…  相似文献   

12.
最近几年,安徽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我省当前的环境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淮河、巢湖等重要河流与湖泊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一些农村地区的群众饮用水质不合格、噪声扰民严重等等。温家宝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要把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摆在“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突出位置。随着我省环境保护事业在各个领域的深入发展以及公民环境意识、法律意识的普遍提高,社会公众更加关心自己的环境权益.积极主动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维护自身环境权益。那么。作为大众舆论的新闻媒体,在环境维权中有着怎样的功能和作用呢?  相似文献   

13.
突发事件,像地震、洪水、大火、疫情、特大交通事故、飞机失事等,向来众人关注。如何报道好突发事件,我感到要在“快”字上下功夫。即突发性事件,来得突然,宣传报道也要快,要以快抓人,以快致胜,同时又要注意“稳报”。快采访非常之事要有非常之举。面对突发性事件,新闻记者显然要闻风而动,火速采访,拼时间,拼速度,拼“截稿生命线”。2003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洪涝灾害,肆虐的洪水威胁着淮河两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7月6日晚上,我们南京军区机关组织人员到抗洪一线,我受命派一名记者随同前往采访。临行前,关于采访问题,我向记者交待了三…  相似文献   

14.
读者来信     
“四川攀枝花的黄磷厂发生泄漏,致使毒雾弥漫后,该厂领导说:“人吃饭还要拉屎撒尿,不也是污染么,怎么没人管呢?要生产就要付出嘛!人家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时候顶着毒气也要冲锋,现在这点算什么污染?”我不明白:当年志愿军“顶着毒气冲锋”究竟是为了啥?总不至于是为了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老百姓继续顶着毒气冲锋或顶着毒气逃难吧!” 成都 朱达志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您好!众所周知,淮河曾是我国7大江河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它的治理直接关系到该流域1.5亿人口的生存和生活空间。为此,1995年8月8日,我国出台了历史上第一部流域性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这部法规明确提出:1997年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2000年实现淮河水体变清。  相似文献   

16.
七月初,淮河洪峰向下游汹涌推进,洪泽湖水位不断上涨,到7月12日左右水位已达14.5米,形势十分严峻。为了抓住时机先发制洪,确保洪泽湖大堤的安全,14日,省抗洪救灾总指挥部召开保卫我省淮河地区安全紧急会议,贯彻省委常委关于“分准入沂”的战略决策。15日,高德正副  相似文献   

17.
淮河污染的治理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淮南人民广播电台采制的《淮河又见捕鱼人》荣获了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2002年度短消息二等奖,我们在高兴之余,又一次引起对采制过程的再认识。这篇报道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充分发挥了广播音响的优势,1分24秒钟的录音新闻中共采用5段音响,其中包括  相似文献   

18.
专题系列采访报道是结合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针对热点问题拟出专题,然后选派记者进行采访活动,记者根据不同的人和事,从不同侧面进行多层次的报道。专题系列与其它系列报道相比,具有难度大,可读性强,见效快的特点。 近年来,笔者组织和参与了《中国水运报》“汉江行”、“大江改革潮”、“走淮河,话管理”和珠江水系在呼唤(以下简称“在呼唤”)等系列采访报道,“在呼唤”这组系列报道有通讯、专访等文章共20篇,4万多字,每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示主题,概括为五种表现手法: 主题细化法。专题系列报道如果要计划组织多篇稿件的宣传报道,就必须对报道专题进行细化,这是因为专题系列报道的宣传不仅要求有力度,而且每篇报道还要不跑题,篇篇文章也要显得有章法,所以一定要对专题系列报道进行细化。  相似文献   

19.
今年1月18日,我曾在本报发表一篇报道《治污大限已过淮河仍未变清》。此后不久又有媒体关于“淮河变清”的报道。一时在网上引发一场大争论,很是沸沸扬扬。不少关注这场争论的同仁和读者纷纷打电话询问情况,日前又听《新闻三昧》编辑同志谈及读者来信对各大媒体报道此事说法的相互矛盾  相似文献   

20.
郑骊 《新闻世界》2005,(9):66-68
千里淮河在这里转了个弯,变成了南北走向,与自西向东走向的西淝河相汇。在淝河与淮河的夹角里,举目望去,楼房鳞次栉比,交通四通八达,绿树成荫,环境幽雅的一座现代化城镇拔地而起。这便是淮河岸边一颗璀璨的明珠——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正县级建制),下辖毛集镇、夏集镇、焦岗乡和焦岗湖水产旅游开发公司,总面积20l平方公里,人口13.1万。隔河东望,便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八公山古战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