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冲(公元450年——公元498年),字思顺,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西凉李暠之曾孙,是北魏中期协助孝文帝改革的著名人物,史书称其“协契圣主,佐命太和,位当端揆,身任梁栋,德洽家门,功著王室。”誉之为“一时之秀”。他从小诵习儒家经典,加之他出身于帝王世家,耳濡目染,对传统的封建典章制度十分熟悉。入魏后,他受到冯太后和孝文帝  相似文献   

2.
人教社2003年版《中国古代史》第26页有一幅《秦朝疆域》地图。地图中标有“陇西郡”,注释为“郡治在今甘肃临洮”;地图中又标有作为秦长城西起点的“临洮”,注释中却没有说明(见上图)。那么,作为陇西郡治的今临洮,与作为秦长城西起点的临洮,是不是同一  相似文献   

3.
明朝嘉靖年间,被谪狄道(今临洮)的杨继盛,在推动临洮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较大的历史贡献。这些贡献主要内容包括创书院、置学田、开煤山、肃褐市以及疏园圃、核户籍等。客观地看,他的有些做法至今仍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今甘肃大片地区,在夏、商、周三代,为我国西部的古老民族羌戎的居地。春秋时称为西戎。秦霸西戎,沿着渭水向西开拓。“秦献公立(公元前384年),兵临渭首,灭狄、(豸原)戎。”(《后汉书·西羌传》)今定西县地始入秦国版图。至昭襄王(简称昭王)立,秦国连续向泾水以北的义渠戎进攻。据《后汉书·西羌传》:“至王赧四十三年,宣太后(昭王之母)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焉。”按:周赧王四十三年为昭襄王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72年。秦陇西郡包括陇山以西大片地区,郡治在今临洮,定西县地遂属陇西郡。又:郦道元的《水经注卷二·洮水注》云“汉陇西郡治,秦昭王二十八年置。”昭王二十八年为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秦灭义渠戎置陇西郡的年代有此两种不同的记  相似文献   

5.
继张骞通西域之后,汉武帝又在陇西(今临洮)、代郡(河北涞源县北)一带集结大军,给入侵的匈奴以数次正面打击。公元前一二一年(汉元狩二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自陇西两次出击,一次逾焉支山;一次逾祁连山。匈奴奴隶主大败远遁,“自金城(今兰州)以西至盐泽(新疆罗布泊),匈奴绝迹。”同年,汉分河西地为酒泉、武威二郡,并从令居  相似文献   

6.
陇西李氏羌族--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札记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陇西李氏之兴,与古羌族的发展有密切的血缘关系。从事李氏文化研究的学者一般认为,李氏远祖出自轩辕黄帝,子孙繁衍,瓜瓞绵绵,至东汉终于形成了陇西李氏的庞大家族。李氏文化源远流长,对陇西李氏文化的研究,为羌学研究开拓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7.
牛峤、牛希济叔侄在《花间集》里载词不多,但又都是个性鲜明、富有特色的词人。在他们的词中寄寓各自落拓人生的感喟,并且都以敏锐的感官捕捉、咏物的不滞不粘、想象的神奇丰富而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牛峤(848?一?),字松卿,一字延峰,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挑)人,祖籍安定钨觎(今甘肃省灵台),宰相牛僧孺之孙。他生逢乱世,中进士仅两年,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在动荡的位宗朝历仕抬遗、补解、尚书郎。光启二年(886)又避襄王李炼之乱,先流落吴越,后寄寓巴蜀,过着“渡口杨花,狂雪任风吹”[1]般的飘荡生活。以东汉名臣袁安…  相似文献   

8.
陇西李氏之兴,与古羌族的发展有密切的血缘关系。从事李氏文化研究的学者一般认为,李氏远祖出自轩辕黄帝,子孙繁衍,瓜瓞绵绵,至东汉终于形成了陇西李氏的庞大家族。李氏文化源远流长,对陇西李氏文化的研究,为羌学研究开拓了新视野。  相似文献   

9.
元代延祜三年(1316年)奴婢买卖文书,长29、宽22厘米,文字七行,上钤朱文九叠篆书官印五枚。印高6.9、宽6.1厘米,略带长方形,其印文已模糊不可辨。纸呈浅黄色,质地疏松,纤维帚化不均,类似近代的“毛边纸”。(见插图)文书原为周炳南所收藏。周炳南,字静山,甘肃狄道(今临洮)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曾长期镇守安肃道(今酒泉地区),任“肃州巡防各路帮统兼带第四营”。他出身于保定陆军学堂,“有轻裘缓带风,复精赏鉴”,现藏敦煌研究院的汉桓帝元嘉二  相似文献   

10.
《新唐书》陇西李氏敦煌房辨疑张书城《新唐书》卷72上《表》第12上《宰相世系》2上历述陇西李氏各房世系之后结语:陇西李氏定著四房:其一曰武阳,二曰姑臧,三曰敦煌,四曰丹阳。据此看《世系表》就会发现其中有这么几个问题:第一,《表》中对武阳、姑臧、丹阳三...  相似文献   

11.
陇西李氏是唐代著名的五姓七家之一,敦煌房更是陇西李氏家族内的显赫房支,被唐代政府定为著姓并列入宗正寺,编人属籍.但由于陇西李氏敦煌房世系失载,所以学界对敦煌房所指存在一定误解.经笔者校诸史籍,考证陇西李氏敦煌房应指凉武昭后李茂一支.而且李茂的后代至唐代仍保留着敦煌爵位.  相似文献   

12.
秦长城西端起首地问题,是困惑史学界的一个老问题。《史记·蒙恬列传》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史记·匈奴列传》和《汉书·匈奴传》中,亦有秦长城“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的记载,说明“临洮”是秦长城西端的起首地。战国时的临洮,史籍中注释为今之岷县,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今之岷县,就是秦长城起首地的临洮。但是,在岷县境内迄今没有找到秦长城的遗迹,相反,在今临洮县东,渭源县北,多处发现了秦长城的遗迹,并载诸方志,使人们对秦长城起于今岷县之说产生了怀疑。建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出版,交通条件的改善,为秦长城的考察与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甘肃省不少史学家和文物工作者,率先开展了秦长城的考察与研究。临洮县的孙益民、王楷,西北师范大学陈守忠教授等及定西地区的文物工作者,先后对甘肃境内的秦长城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取得了卓著的成果。大量的事实证明,秦长城是从今临洮县城北三十里铺(墩)开始,沿洮河东岸的黄土山梁向东南,至  相似文献   

13.
泉州市辖下的南安溪东李氏始祖陈鸿仪,南宋末年迁自惠安县南辋。惠安县历史上没有“南辋”地名的记载,而只有“辋川”。通过有关的文献资料与实地调查访问,认为今南安市(县级市)溪东李氏先祖的原居地在今天惠安县辋川镇辋川行政村。  相似文献   

14.
省名的由来     
(一)取省内两个大城市的首字而得名江苏省取江宁(今南京)、苏州两地首字而得名。简称“苏”。安徽省取安庆、徽州(今歙县)首字为名。因境内有皖山(天柱山),简称“皖”。福建省取福州、建安首字为名。秦设闽中郡,闽江为该省最大河流,简称“闽”。甘肃省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两地首字为名。简称甘或陇(古陇西郡地).  相似文献   

15.
“伏羲文化”与“李氏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伏羲文化”与“李氏文化”同为陇右文化之大宗 ,二者实有较为密切之关系 ,但至今尚未见有人予以明确揭示。找出二者的契合点 ,对于“伏羲文化”与“李氏文化” (尤其是后者 )的研究走向深入 ,对于旅游事业的深入开展 ,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二者的契合点在于虎图腾。换言之 ,李氏文化应源出于以虎图腾为中心的伏羲文化。  相似文献   

16.
傅伟 《现代语文》2010,(4):23-24
<正>牛希济,临州狄道(今甘肃临洮)人,牛峤兄子。遭遇乱世,流寓巴蜀,投靠牛峤。仕蜀任起居郎、翰林学士、御史中丞。蜀亡入洛,后唐明宗拜为雍州节度副使。后人称牛学士。牛希济是唐末五代的古文高手,时人称其"文学繁赡,超于时辈"[1],"以诗辞擅名"[2]。赵崇祚《花间集》录有牛希济词十一首。张璋、黄畲《全唐五代词》录有牛希济词十四首。  相似文献   

17.
“甘”、“今”同为“含”的本字,所不同是,“甘”是“口含甜美之物”,而“今”是“甘”的倒文,表示“口含苦物”。“甘”一变为“今”,再变为“含”;“今”由“含在口里的这会儿”引申出“是时”、“今时”之义。  相似文献   

18.
位于黄河之畔的金城兰州地处甘肃省中部,古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连接东西的交通要地,今作为西部开发的中心城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本地特有的风俗习惯和雕刻葫芦的民间工艺,雕刻葫芦又叫“雕葫芦”和“刻葫芦”。在百余年的发展中逐渐壮大,其中以阮氏、陈氏、李氏、王氏流派尤为突出。论文还讨论了兰州刻葫芦工艺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李伯元小说及鲁迅对之的经典评说至今仍被误读,对李氏小说精神的探询是对其小说本质的认知。李氏小说书写为其报刊实践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商业写作的特性。李氏小说既受市场规约,也受创作主体规约,表现出书写者的“游戏态度”。李氏小说书写的“游戏态度”内涵复杂,具有浅性叙事、精神隐痛、戏谑风格等叙述要素,而其“游戏笔墨”也透显庄重的民族叙事特性。  相似文献   

20.
总结过去开创未来□甘肃省临洮中学赵树声我校始建于1927年,初称“狄道县立初级中学”。1942年设立高中,改称“甘肃省立临洮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改称“甘肃省临洮第一中学”。1978年,被确定为我省首批办好的24所重点中学之一,定校名为“甘肃省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