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庄氏棋摊     
“这是我县的象棋好手张xx,你们交流交流。”老远一听,就知道这一定是棋摊主人老庄在热情招呼来此观棋的爱好者。  相似文献   

2.
棋摊韩老板     
在南京文津桥下一侧的秦淮河畔,有一个远近闻名的老韩棋摊. 摊主老韩,从小就爱上了象棋,长大后当过兵、干过矿工,还开过十多年的货车与出租车.无论到哪里,他的挎包里少不了的是棋书与象棋.后来,一度下岗做起小生意,尽管能赚到些钱,但离棋桌相行渐远.所以,退休后摆棋摊既有偶然性,也是他为了延续一生的爱好. 老韩棋摊就在街头公园的一角,紧靠花鸟市场,人气不错.不过,老韩了解到不少棋摊本身简陋,雨天无法开张更是通病.所以,在省棋王刘玉忠等朋友的支持下,一次性投入近万元购买了帐篷、饮水机、板凳、椅子、棋具等,这样的棋摊建起后,就让广大棋迷有了一个安心、宽心、相对舒心的欢聚场所.  相似文献   

3.
本局见于以往棋摊。它的图式和《百局象棋谱》中的“八仙过海”局虽然相似(“八仙过海”红有三、一位底相),但其中却有不同变化和精彩的着法。着法(红先胜):  相似文献   

4.
还有一次,我去 多伦路小学参加象棋 夏令营,发现又新出 了一个棋摊,摊主是夫妇俩,棋都是新的,桌椅  相似文献   

5.
吴优 《象棋研究》2008,(2):31-34
象棋是北宋末期之前就已经定型并流传至今的一项老幼皆宜,雅俗共赏的娱乐益智游戏活动。有资料显示,在中国有以亿为统计单位的象棋爱好者。各地的棋园、茶馆,路边的小棋摊,几乎随时都可以看到有一群斗志昂扬的爱好者摆开阵势杀上几局棋。  相似文献   

6.
迷上象棋 谁也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上中学的大中一下迷上了下象棋。在他每天上学放学路上必经的江汉桥下,有一姓高的老头,人称高老爹,摆了一个棋摊,共有十几副棋盘。武汉素来棋风炽盛,江汉桥下又是人来人往的热闹地方,高老爹的棋摊上整日里棋朋满座,敲棋声不绝于耳。大  相似文献   

7.
象棋在美国     
自六十年代以来,象棋在美国的一些城市里,也有了较快的发展。爱好象棋的人增多,并建立了一些群众性的象棋组织。如三藩(旧金山)和纽约等大城市,都有“象棋会”这种机构。仅三藩市就有两个棋会,一个叫“美洲中国象棋会”,一个叫“志弈棋社”。他们在业余从事象棋活动,普及和交流棋艺。  相似文献   

8.
林野,象棋女子特级大师,1962年9月出生于四川成都. 1977年学棋,师从棋校教练陈德元.聪颖好学,水平提高较快.1978年参加全国象棋少年赛,获得第三名.1979年第14届全国象棋赛(也是第四届全运会象棋赛)上,17岁的林野获个人第三名. 1980年,林野进入四川棋队,教练是陈新全,此后棋艺进步神速. 1981年4月,在广东肇庆举行的全国象棋女子个人赛上,林野以不败成绩摘取当年桂冠,也是我国第四位女子全国冠军. 1982年,林野获象棋特级大师称号.  相似文献   

9.
棋人棋事     
当年摆棋摊的汪老头发花白,是一位幽默风趣的老人。残棋功夫了得,马炮兵残棋更是轻车熟路。其最大特点是瞧不起别人,如有人说有一位高手来了,他就应声答道:"高丑来了!"汪老还是象棋围棋双枪将,如果象棋与人下输了,他会来盘围棋。如有围观者说:"这步棋厉害,是手筋。"汪老马上反驳说:"手巾?还抹布呢?"类似这样的话语常惹得围观者大笑,也因此汪老的棋摊人气很旺,是许多棋迷向往的好去处。  相似文献   

10.
1975年,武汉保成路,小学刚毕业的彭时佳和同学下完象棋回家的时候,被街边棋摊上的一种棋吸引了,这种棋居然一次吃对方的棋子能吃一大把,提吃对手棋子的时候,黑的白的,捧在手上简直就是享受啊……  相似文献   

11.
象棋特级大师胡荣华与国际象棋国际大师刘文哲激战围棋棋圣、九段聂卫平与象棋棋王李来群较量徐善瑶 摄徐善瑶摄香港围棋社社长简怀穗(左)获得三棋全能冠军这是最后一轮陈祖德与简怀穗的激战场面“华远杯”三棋全能超级大赛掠影@徐善瑶  相似文献   

12.
棋摊的故事     
老石门市前的棋摊,设座,有遮阴棚,摆四、五副象棋.每日,招徕几十位象棋爱好者.有在职的,多是退休的工人、教师、大夫,也有农民、蹬车的、开的的、经商的、打工的等等,可谓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驻足这里,既可观赏棋艺,又可品味人生故事,愿闻其详,略表一二: 蹬车的老王 蹬三轮车的老王,年近七旬,中等个,敦敦实实,黑脸膛,小眼睛,语音沙哑.虽说长得一般,但人不可貌相,他棋下得好,文化底子也不薄.  相似文献   

13.
棋摊趣闻     
一年一度草木绿,又逢棋摊战火起; 一街一景风光美,再赏棋手趣味事. 在街边棋摊观棋,耳闻目睹一件件有趣之事,令人开心.记录三则,以飨读者. (一) 下棋,任凭支招的摆布,人称“傀儡”.这种棋手,屡见不鲜. 家住城郊的刘老汉,六十有余,最爱下棋.每日,骑自行车十多里路来城内棋摊下棋.对弈中,他与企业退休的李老汉成了对手.中午饿了,也不回家.为节省时间,走进抻面馆吃碗面,或随便买点零食垫吧垫吧.  相似文献   

14.
错失良机少子无可奈何花落去 梁宇松(先负)焦煜(2017年6月弈于阿城棋校)五六炮对反宫马 此局是象棋学校内部比赛,对弈者都是男孩,红方梁宇松,2017年初在哈市比赛荣获丙组第三名;黑方焦煜,2017年获得哈尔滨赛区棋王选拔赛第三名,多次荣获全省少年象棋比赛前六名.  相似文献   

15.
《棋艺(象棋版)》2020,(4):45-45
今年,成都将有男女共五支棋类甲级队伍出现在国内顶级联赛中(男子围甲联赛、女子围甲联赛、男子象棋甲级联赛、女子象棋甲级联赛、国际象棋甲级联赛)。“棋城”也将成为继上海和杭州之后,第三个在所有棋类甲级联赛中都有队伍参加的城市。  相似文献   

16.
【拾阶而上】说陶汉明的棋野味浓,大概就是因青少年时代常年泡茶馆,蹲棋摊所受的熏陶。一个时期,陶汉明对象棋确实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对每天去茶馆对弈的棋局,他都会在晚上返回家的火车上反复摆,回到家往往要十点多,匆忙吃完饭后接着继续摆棋。在鞍山市少年体校棋班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几乎天天  相似文献   

17.
郎祺琪:为棋而生的女孩儿 一 我平生最痴迷的,就是中国象棋了,每当下班第一件事就是上电脑和别人下一盘,下够了,再上象棋网站看看棋人棋事,一次浏览成都棋院的网站,一则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原因是文中痴迷象棋的父女名字很有趣. 在第三届“迎春杯”成都市象棋家庭联谊赛上,笔者又见到了蓬安籍青少年好苗子郎祺琪.她在2011年宁波举行的全国少年象棋锦标赛中获得女子12岁组冠军.  相似文献   

18.
今年六月初,《北方棋艺》主编王嘉良先生收到一封别开生面的信及资料稿,原来是成都象棋厂的“新棋顾问”,“今日快讯报”特约记者电E文先生所寄,内有特写《和平鸽与新象棋》,成都象棋厂推出的独家新产品“中国世界语象棋”的详细资料和说明  相似文献   

19.
呼中印象     
上半年,我参加缑城首届全民体育节“振明杯”象棋个人锦标赛期间,与众棋友高谈阔论.论及棋摊见闻,象棋江湖,众人无不叹服,夸我经历丰富,见解独到. 只是讲得多了,大家大都已知道,再无新鲜感.这,不是我无故事,是我该如何表述的问题.比如,有关东北,大兴安岭,呼源到呼中的经历也是由象棋串联起来的故事,虽然过去了廿多年,如今想起来,还是历历在目,不可思议.  相似文献   

20.
刘志峰&吴平(先负)陈士明&廖二平(2016年5月弈于泰州)中炮过河车对屏风马左马盘河 笔者以为,古老的象棋艺术与现代科技乃至商业运行是合作关系,而非附属.故而,联手棋只能是一种以趣味性为主的对局形式,专门对联手棋进行研究,就没有必要了.对局的四位均在泰州下属各市从事少儿象棋培训工作,难得聚在一起,以联手棋的形式手谈一局,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