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笑,标志着自信、雅量和大度。这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人失去的只是自己本身的烦恼,赢得的则是整个世界。微笑着面对生活,先要踏实地生活。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生活中有失败与成功。《傅雷家书》中说“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  相似文献   

2.
试论《九歌》情感的悲剧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心灵花园     
《中学生电脑》2005,(9):41-41
勇敢面对自己,你在哪方面最输不起;遭遇恐怖玩具,你有同情心吗;  相似文献   

4.
奥斯丁的长篇小说《理智与情感》中"理智"和"情感"的对立是显而易见的,尤其体现在两位女主人公埃莉诺·达什伍德和她妹妹玛丽安的思想差异上,众多中、外文学批评家经常以此为立足点分析研究这部作品。然而,理智和情感是不可割裂的,无论是作品中的人物,还是现实中的人们,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相似文献   

5.
病态心理也叫变态心理,它指的是作为个体的人的行为之异常。按照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人的行为之异常,是起因于人的认知、情感、意志、智力、人格等方面的异常。周鲁两家按今天的说法都属于再婚组合家庭,周家出现周朴园与前妻的情感纠葛,与儿子鲁大海的劳资对立;继母蘩漪与继子周萍的伦理失常;鲁家产生继父与继子鲁大海的摩擦。生活此环境中人,或多或少行为上有些异常,难免心理有病,他们挣扎于此环境中,或沉默或爆发以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超脱。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诗经》叠字表现的西周、春秋人们的社会生活美。一是《诗经》中以叠字表现的人的仪表,仪态,仪容、仪行,气质的外在美和心理情感的内在美。二是《诗经》叠字表现的以人为主而服务于人的其它生活美,有一定的参考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7.
《杂色》与《游泳的人》是两篇优秀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它们的作者分别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和美国心理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性作家约翰.契佛。本文通过对两篇作品的比较分析,试图说明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文学作品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剧作家曹禺笔下的女性最为鲜活而独特,这之中又尤以旧时代环境逼压下的性格忧郁的女性为最。按创作犹如白日梦,是人生缺陷的替代性补偿解,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些忧郁女性与他本人的某种联系。这些忧郁的女性,挥不掉,拭不去。真正应验了一句放话:“成功来自于生命激情的灌注”。  相似文献   

9.
巴金的<灭亡>是现代文坛不可多得的佳作.本文就这部长篇小说在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特殊环境中所产生的作用,特别是在艺术表现上的开拓性作了论述.同时,也就这部作品与"新写实主义"派的小说创作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10.
11.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教育教学中融人情感教育,使学生在心智发展的同时,在情感上也逐渐成熟起来。目前我们使用的《新目标英语》教材,内容贴近现代生活,富有时代气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城南旧事》虽系小说,但却出之以散笔法,有着强烈的纪实性特征,本从纪实视野——缅怀童年、纪实心态——童真体验及纪实笔法——淡笔描摹三个方面来把握《城南旧事》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说明《论语》所记载的孔子思想政率不具古代西方哲人那种依赖逻辑推理做抽象玄思的特点,而是常常将其思想理论引入到日常现实生活人的情感感受中去诠释。此文通过对《论语》孔子思想理论核心“仁”的引述和说明,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有关“君子”诸多论述的分析,通过对《论语》所记载孔子发言为论时喜怒衰乐情感表达的剖析,了“情感”在《论语》中,在孔子思想理论中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庞红 《小学语文》2007,(7):25-26
被《掌声》感动始于听课。当我真正用心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内心被深深地感动了,感动于这一群孩子真诚的关爱和鼓励,感动于英子一颗感恩的心。而这样的情怀正是这一代小学生尤为需要的精神,他们大多生活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从小受到爷爷、奶奶、父母的百般宠爱,他们很少知道感恩,也很少会顾及别人的心理感受。  相似文献   

15.
《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品德教育同样也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专家理论的指导,我认识到密切联系生活在品德教育上的重要性,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措施和教学内容,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逐步树立了生活即课堂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在平静的生活中一下子遇到了不幸,原有的健康一下子失去了,心理的落差一定会很大,有些人会从此萎靡不振,失去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17.
在教《项脊轩志》时,我叫学生在“一、二、三”三个数字后各加上几个字来概括章的基本内容。学生普遍认为用“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概括比较合理。 而有一个学生提出将“一间书房”改为“一个男人”更好,引起了课堂里短暂的喧闹。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从生活情感视角进行的独特概括。于是,我问学生:“你为什么不说‘一位作’。而要说成是‘一个男人’?”该生一时语塞。众生纷纷说归有光本来就是个男的。我在肯定了“一个男人”的概括很有价值的同时建议将这个话题放在后面探讨。在还原具体语境、感知人物、体会情感、把握主旨后,我和学生回到“一个男人”的引导和探究上。  相似文献   

18.
及宝瑶 《中学文科》2007,(8):106-106
《项链》中,主人公玛蒂尔德的生活里充满着矛盾.这一方面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更重要的是为人物性格、心理的展示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增强了主题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向“我”打听人死后有无魂灵之事,是本小说重要情节之一,它不仅暗示了祥林嫂不幸的命运,更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封建迷信和礼教吃人的本质。那么,祥林嫂在魂灵的有无之间,是希望其有,还是希望其无呢?不少读者认为祥林嫂对魂灵是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相似文献   

20.
论雨果小说的心理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雨果小说的心理描写十分杰出,却长期被人忽视。他的心理描写分为两个阶段:《悲惨世界》以大段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内心斗争、思想转变和性格特征,《笑面人》刻画了人物的变态心理和妒忌心,《九三年》剖析了主要人物的思想斗争。雨果的心理描写长短结合,有时以思想分析来展现,有时以话语和行动来显示,手法丰富而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