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强大内动力。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对某一事物感兴趣,该事物就最容易激发大脑皮层兴奋,且使兴奋持续,而这种兴奋则维持着大脑对该事物认识、理解、记忆的最佳状态。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使学生的学习情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因此,教师应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将知识趣味化。1.设疑置难,创设产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联系工农业生产和现实生活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设置与课文有关的若干“悬念”,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的…  相似文献   

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强烈兴趣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探索热情,这种动力是他人督促、教诲难以达到的,那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创造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环境新颖的能引起好奇和注意的事物易引起兴趣,学生对事物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  相似文献   

3.
一、学生课外阅读的心理需求探析 兴趣需求是孩子课外阅读由被动真正转为主动的标志.也许有人会觉得,“好奇”和“兴趣”是差不多的.其实不然,“好奇”是一时的,而且是只对新鲜的事物才有的一种心理,“好奇”很大程度取决于外在的新鲜事物;而“兴趣”则是相对稳定,直接指向某一对象的一种心理,“兴趣”通常植根于自身的内心.  相似文献   

4.
金小央 《文教资料》2005,(25):147-148
《新课标》对小学中低段写话教学提出建议:“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的认识和感想。”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针对中低段学生的四大特点:好奇、好动、好玩、好胜,进行小学中低段写话指导,可以将其“特点”转化为“优点”,突出教学的参与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经过探索,总结以下四点:一、好奇——看看写写。针对学生好奇的特点,进行先看后写的写话教学。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因此,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发现令学生好奇、惊讶、兴奋的新事物——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写话兴趣。如一年级识字活动“通…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可塑性强,对知识充满好奇,对很多事物都极易产生兴趣,但这种兴趣却很短暂。教师就应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鲜明特点,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手段,将这种短时的兴趣转化成长久的爱好。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种“愉快教学”模式,始终以导情、激情、表情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愉快地获得知识。一、创造动感课堂,愉快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  相似文献   

6.
2000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后,信息技术课成为了中小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使学生掌握一定技能,是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的重点。在一年多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巧设导入语,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总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在上课时,利用小学生这种好奇的心理因素,设计出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是十分必要的。例如:“你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人们通过对美的各种形式的感受 ,能使大脑进入兴奋状态 ,从而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 ,大大提高学习效果。1 挖掘、创设化学之美 ,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接受能力教育活动的核心 ,是学生对知识的接受 ,这“接受”似乎只是一个纯粹的知识学习的过程。但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 ,在学习过程中 ,我们学生在渴求知识的深处 ,隐藏着强烈的、作为深层动力和归宿的审美的需求。1.1 挖掘化学之美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注意”“注意”是学习过程基本的条件。无意注意的内核是好奇。好奇是对新鲜、突出事物的心理趋向 ,这种趋向正是审美状…  相似文献   

8.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显著特点是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容易理解和记忆,并由此而产生好奇驱力。在计算机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形象化的语言和儿童已有的经验,通过上机实路,帮助学生不会用已知的知识推出未知的知识,扩展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这将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不只是对事物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因此,让学生对词汇积累产生满足感尤为重要。针对青少年时期学生勇于探究、充满好奇的思维特点,我在生字教学中抓住字、词的特点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10.
情绪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课堂中的主要情绪有四种,即好奇、兴趣、愉快和焦虑。情绪具有动机功能,它不仅可以对内驱力提供的信号产生放大和增强作用,从而能更有力地激发有机体的行动,提高人的学习效率,而且兴趣还可以作为认识活动的动机,起着驱动学生认识和探究活动的作用;情绪还具有组织功能,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动力可分为:直接学习动机和间接学习动机。前者即学习需要;后者即学习愿望。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直接的近景动机逐步转化为间接远景性动机,应利用学生的“四好”(即好奇、好动、好胜、好学)心理特征,同时,根据职业中学专业教学特点,设计教学内容。1.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发直接的近景性动机青少年对新异事物的好奇心理表现最为明显。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会被新奇新鲜的现象事物所吸引,并产生对它们了解的强烈愿望。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一好奇心理,在课前布置好场地、器…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法上,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大力提倡“发现法”.他认为教学不能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而应当是假设式的,让学生亲自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一、什么是发现法?布鲁纳所说的发现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学习”他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 而是包括着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包括学习在内,也要靠主动的发现,也就是所说的”发现学习”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发现法”又称“解决问题法”.它从儿童的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一定的问题,依据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学生积级的思维活动,亲自探究和主动发现,从而产生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可塑性强,对知识充满好奇,对很多事物都极易产生兴趣,但这种兴趣却很短暂.教师就应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鲜明特点,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手段,将这种短时的兴趣转化成长久的爱好.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种"愉快教学"模式,始终以导情、激情、表情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愉快地获得知识.  相似文献   

14.
好奇,应该说同恻隐之心、趋利避害之心、羞恶之心一样,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新闻传播存在的前提;好奇是科学发明的酵母;好奇是人类负重前行的动力。好奇,在儿童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常常会对成年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产生强烈兴趣。柏拉图曾说过;“好奇者。知识之门。”可以说没有好奇就没有知识的发现。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少年时就好奇心极强,甚至终生保持着这种本性。达尔文童年时长时间蹲在地下观察蚂蚁的活动;爱迪生对母鸡孵蛋好奇不已,进而自己在家里的库房做个“鸡窝”,趴在鸡蛋上“孵”起了小鸡。由好奇产生疑问…  相似文献   

15.
抒情散文大都借景抒情,具有生动的画面,感人的情愫。郁达夫说过:散文就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卜说人情”。“一粒沙”和“半瓣花”就是画面,“见世界”和“说人情”就是情愫。教师就要在这“花上”“沙里”开拓,发掘作者的思路与感情,给学生以联想,以启迪.从中学生审美心理角度看,他们形象思维力大于抽象思维力,对直观的感受比对主观感受强些。就是说对事物的外在形式比对事物的内在内容印象深些。从美学上讲,色彩、画面是直观的美。中学生对色彩,画面的兴趣大些,好奇些,一好奇,就会有好感,有了好感就会在思维空间里编织美丽的花环——这就是感受到了美,欣赏到了美,并能触及到感情的“共鸣器”。  相似文献   

16.
我们进行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数学知识和观念的培养,要让学生形成一种“数学头脑”。一、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学生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例如在讲授解分式方程的新课时,由于前面学生学的是解  相似文献   

17.
在绘画过程中,儿童的视觉、思维、智能、情感均能得到发展。但这种自觉主动性如潺潺细流,如不加以疏导、丰润,就会渐渐枯竭。为此,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应以想画、会画、乐画为主要流程,积极组织教学,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素质。  想 画  低年级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正处于萌芽状态,他们好奇于山光水色、好奇于飞禽走兽、好奇于四时之景、好奇于风俗人情,每一种事物的变迁,都会扣动他们的心弦。基于这种猎奇心理,巧设情境,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学生的学习欲望会日益增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此,反复推敲导入语、精心…  相似文献   

18.
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力”──关于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考熊路石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可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学生的作文虽也文通句顺,有较好的笔力,然而内容平板,“人云亦云”,缺乏深度,没有新意。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在很...  相似文献   

19.
“心理障碍”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因“困惑”、“曲解”和“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要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得首先弄清“病源”。产生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但总的来说又不外乎“认识”和“情感”两个方面。在认识方面,有对事物本身认识和对事物结果认识之分,在对事物本身认识方面,如一个学生在上课时未能听懂所讲的内容便会产生一种焦虑感,这种焦虑感又会引起新的抑制,如此恶性循环,久之,必然会导致“厌恶”、“惧怕”的心理障碍。同样,在对事物结果的认识上,如一个学生未能了解数理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便会产生  相似文献   

20.
浅谈“乐学”精神的培养洪涛“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喜爱数学,对数学形成稳定而浓厚的兴趣,可以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获得“内驱”力,推动他们高效率地探索和获取新知,甚至对学生的一生发展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拙文试图从自己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