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曾杰 《成才之路》2013,(15):I0005-I0005
第十五讲研究社会思维类型的意义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的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社会、思维这三个基本要素,也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这三种基本关系。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活动的物质化,而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活动则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精神化。由于人的实践是社会实践,因此人的思维归根到底是社会思维,"它仅仅作  相似文献   

2.
思维科学     
刘奎林 《成才之路》2012,(18):I0005-I0005
曾杰教授认为,研究社会思维不但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的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社会、思维这三个基本要素,也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这三种基本关系。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活动的物质化,而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活动则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精神化。  相似文献   

3.
一、必须弄清的概念 :主体、主体性、主体性教育  人类社会的历史 ,就是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历史 ,是人的主体性产生、觉醒、成熟、弘扬的历史。在西方近现代哲学、社会文化思潮中 ,人的主体性一直是其重要的课题。主体 ,从认识的意义上来说 ,主要是指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主体包括两项基本规定 :一是主体必须是有自觉意识的人 ,二是主体必须进行有目的的认识—实践活动。从这一点来看 ,主体与人在认识—实践活动中具有本质上的内在的同一。[1] 一般认为 ,主体是与客体相对的哲学范畴 ,属于认识领域 ,即主体是认识和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4.
杨军  徐涛 《嘉应学院学报》2014,32(12):32-34
人的活动包括客观实践活动和主观认识活动,实践主体-实践客体统一于人的客观实践活动之中;认识主体-认识客体统一于人的主观认识活动之中。实践客体是自然存在,认识客体是实践活动。正确把握马克思的认识客体观有助于解决一系列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同志说过“世间一切事物,人是第一可宝贵的。”而人之所以是第一宝贵的,就是在于人具有其他生物所不具有的东西——精神。完整的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但决定人成为世界主体的却在于人的精神。人的精神活动通过实践,认识并改变着自己赖以生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到处打上人的印记,使世界成为“人化”的世界。同时,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也认识改造了人类自身。人的精神是人认识自身,并将自己放在主体地位的首要条件。 人的精神是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人文精神就是人的精神的一种基本类型。当前哲学界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可以说是仁者见  相似文献   

6.
论以人为本的体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以人为本的体育观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体的实践活动中的集中体现和理性反映,它是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对体育与人的关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它以社会生活主体为载体,具有多元化的属性,具有社会化、政治、经济、文化特征,是认识体育的重要观念形态和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表现出来就形成作风.作风就主体而言,可分为个人作风、集团作风和社会风气.总的来说,作风是一种渗透性范畴,而不是一种关系范畴.它的着眼点并不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具体的方式,而是主体的态度、观点以及行为的惯性.作风并不是实践、认识、价值评价和审美活动本身,但又离不开这些活动.它以这些活动为载体,作为静态的形式沉淀在主体中;并作为动态过程渗透在上述活动中,对主体的认识、实践能力的发挥和运用往往起到引导、选择、激发和调节作用.作风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反过来又可以对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施加影响,这其中包括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加强党风建设,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表现出来就形成作风。作风就主体而言,可分为个人作风、集团作风和社会风气。总的来说,作风是一种渗透性范畴,而不是一种关系范畴。它的着眼点并不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具体的方式,而是主体的态度、观点以及行为的惯性。作风并不是实践、认识、价值评价和审美活动本身,但又离不开这些活动。它以这些活动为载体,作为静态的形式沉淀在主体中;并作为动态过程渗透在上述活动中,对主体的认识、实践能力的发挥和运用往往起到引导、选择、激发和调节作用。作风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反过来又可以对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施加影响,这其中包括消极和消极的影响。加强党风建设,创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社会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形式,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社会信息是自在的自然信息和人的精神活动的自为、再生信息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它是已被人类认识把握,以及人类意识和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那部分信息世界的总称.可以把整个存在世界划归四个次世界(一个物质世界和三个信息世界):世界一--直接存在的物质世界(以物质体的形式存在);世界二(信息世界一)--自在信息的世界(以自在信息体的形式存在);世界三(信息世界二)--自为、再生信息本身的活动(主观精神的世界);世界四(信息世界三)--再生信息的可感性外在储存(人所创造的文化世界).在三个信息世界中镶嵌着三个社会信息世界.社会信息被人类主体认识和改造了的性质,规定着社会信息具有信息三态、三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0.
主客体范畴不单纯是认识范畴,也是实践范畴。主体和客体作为认识结构的两极,不是预先给定的,也不是分裂的,而是在实践总体中生成与创造的。“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不仅客体方面,而且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①我们必须站在实践唯物主义的高度,来审视主体及其主体性。 一、主体及其规定性 什么是主体呢?马克思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②“人始终是主体”。  相似文献   

11.
Memory-work is a feminist research methodology that is used by research collectives to study socialization within the dominant values that make up a particular culture. The power of memory-work lies with its potential to interrupt hegemonic ways of seeing and knowing the world. Consequently, it can open up possibilities for individual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trigued by memory-work, the authors of this article formed a research collective and studied their socialization in relation to the natural world. We examined our early memories of trees and the natural elements earth, air, fire, and water. Initial analysis of these memories showed predictable and gendered patterns of socialization reflecting dominant values in relation to nature. For example, fathers defined many of our experiences in the natural world and taught us that nature was separate from the human realm and subject to control. Additional analysis of the memories moved us below this layer of socialization. We found sensual connection with the elements and discovered the influence of our mothers.  相似文献   

12.
浅议文化品位与心灵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自身和人所面对的世界都在不断地向人生成.这种生成的总和称之为文化.世界的人化过程和人的人化过程就是文化的过程.文化作为名词是一种价值、一种意义;作为动词是一种开发、一种塑造.人既是这种价值和意义的赋予者,又是被这种价值和意义所开发、所塑造的对象.人在向人生成的过程中,亦即在文化的过程中,有着十分丰富的展开,这种展开构成不同的心灵境界.在人的心灵的诸多境界中,最有意味的境界是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实际上是审美文化境界.  相似文献   

13.
迦梨陀娑在创作文本中,对印度一年六季的自然美景进行了细腻刻画与书写,再现了自然具有灵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印度传统文化,为今天工业化社会缓和文明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提供了借鉴,促使人们深刻思考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亨利·大卫·梭罗是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文学家和自然保护主义思想家。他一生与自然为伴,用心感悟自然,写下了大量歌颂自然,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作品。他认为自然是实实在在的本真的存在;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的子女;自然界生命是平等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温柔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梭罗的自然观不但受到了其生活环境的影响,而且也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的自然观思想主要是欧洲浪漫主义、美国超验主义和中国儒家思想融合在一起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杜彬彬 《天中学刊》2011,26(4):68-71
惠特曼认为自然万物是生命精神的象征,他借自然歌颂了性和肉体之美,肯定了与大自然相一致的人的欲望和感情;另外,在"回归自然"的主题中,惠特曼将"灵与肉"的统一作为完美人性的象征,并认为这个统一需要肉体来达成,这一人文意蕴反映出了他对希腊文化精神的肯定,同时,这一人文意蕴对美国民族文化的构建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性化艺术就是在表达艺术手段的同时,以崇尚大自然、让人的心灵在自然界中和艺术上达到一种和谐的美。艺术的人性化体现了现代美育的精神,也反映了新世纪美育的走向,它符合人的本性追求,也符合美育的本性。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化史,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民族艺术文化,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是一种特有的东方文化和审美的标准,更是寻求一个大美术的源泉。人性化艺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一种积极向上的艺术创造能力,这也是美术教学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教育只有以本真的方式存在,才能永葆其本质。在中西方文化与教育的源头上,两位教育大师孔子和苏格拉底创造的对话教育之古典范本以原始、质朴和天然的方式呈现了教育的原生态和本真存在方式。教育赖以发生的几种主要形式都是以对话的样式存在的。教育之本真在对话,它以对话而存在,因对话而发展。教育对话本真对教育管理的启示在于:要采用顺应教育对话本真的管理方式,使教育管理更加人性化、科学化和民主化;要用对话重建教育管理的内在关系,形成一种内在的良性互动机制;要用对话促进教育管理去行政化;要用对话解放教育管理人性,释放教育管理内在活力与动力。  相似文献   

18.
走出"高楼大厦竞自由"的雷同模式,打造"生态、宜居"的有机生成性城市审美形象是柳州城市建设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柳州市的城市审美形象塑造应在坚持"天人合一,自然为道,天地人谐美"的建设理念之下,用"源""汇"相循的建设机制作保障,以"刚柔结合、独具特色"的水、龙文化建设为特色,打造一座充满人性化的审美之城,实现"城市,让人生活得更美好"的理想。  相似文献   

19.
劳动不仅是个体创造生活世界的实践手段,还是个体显现人的类本质、实现自我发展的实践途径。因而,劳动教育具有人之何以为“人”、人之以何成“人”的价值导向与综合育人作用。“职业人”是个体社会化的应然归宿与身份确证,劳动教育对职业启蒙的意蕴投射实为生活世界中实践导向的内在要求与社会需要。劳动教育应当回归人的身体意蕴,把握其真;应当转向人的工具意蕴,发扬其善;应当激活人的创造意蕴,实现其美,从而促使个体成为拥有完整主体生命、能过德性生活、能创造美的“职业人”。  相似文献   

20.
李泽厚从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出发,通过“积淀”、“文化心理结构”、“新感性”等理论阐释美学、美、美感与艺术,回应中外各派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