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开玉 《寻根》2003,(1):68-71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虽较为短暂,但“三国文化”却特别引人瞩目。在我国、日本、韩国、东南亚及遍布世界的华侨、华裔中,三国文化、三国故事、三国人物,几乎老幼皆知、家喻户晓。近年来,三国文化又借助电子网络,向欧、美、非洲等地快速普及。毫无疑问,三国文化是中华文明在全世界宣传最持久、影响最深远、普及最广泛、最能为各国人民接受的一个分支文化。大家何以对“三国文化”如此痴迷呢?我认为,“三国文化”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它的主题思想是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高度结合。将“三国文化”与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南北朝、…  相似文献   

2.
本对中国阳明学在日本的传人——中江藤树儒佛融合的思想作了系统论述。通过考释中江藤树的“明德”观、“意念”观来探讨藤树本人的思想及与中国阳明学的异同。指出中江藤树的儒佛融合思想是形成日本民族“共生意识”的重要因素,而这种“共生意识”具有化解人类冲突的积极作用。由此可见中华化对日本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印度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农村,仅城市中有15%的人不会读书写字。为了减少盲,更好地发展经济,印度近年来一直坚持推行“识字工程”。不久前,政府又制定了更加宏伟的目标,争取到2020年把全国的盲人数降低到人口的5%。长期以来,农村被列为扫盲的重点,现计划在23万个村庄建立“农村知识中心”,以便广大村民养成阅读书籍和获取知识的习惯,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每个中心都将全副“武装”;配备1000本不同学科的图书、一台可以上因特网的电脑、一台打印机以及其它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4.
李新宇 《东方文化》2002,(3):15-20,28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反传统著称。在此以前的中国历史上,虽然也出现过一些反传统的人物,出现过一些反传统的现象,但从未有过像五四新文化运动那样的阵势,也从未有过那样激烈的态度及其对于传统的整体性否定。正因为这样,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的批判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思想文化界,民族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成为一种时髦。  相似文献   

5.
在学习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中,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先进化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作为化工作,对先进化的探索和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着整个化事业运作的方向。对于化工作来说,首先要认识到,先进化由党的总书记提出来,它是对宏观和全局的把握,主要是指党的事业必须  相似文献   

6.
周放 《寻根》2007,(3):41-45
世界文化是在东西方不同民族长期互相交往中形成的。这在东西方语文各有不同的“中国”名称而语词却同出一源这一点上也得到了印证。对于“中国”一词的外文译名出于同一词源,学术界争议并不大;至今依然无法做定论的问题是,这个词源究竟确指什么?就阿拉伯语“中国”一词而言,“隋尼”(Sīn)究竟是对中国地名或朝代名称(秦或隋)的音译,还是对中国特产(丝、瓷、茶、粳等)名称的中国发音的模拟?  相似文献   

7.
学人寄语     
李学勤 《中国文化》2006,(2):F0002-F0002
“国学热”一词近已风行不少时间,现在升级为“国学火热”,这本应是从事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研究的我们欢喜赞叹的。不过我不得不说,当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阐述,如就其深度、高度要求,都还不好用“热”来形容。相反的,我倒有一种预感,害怕这种国学之“热”难于持久,甚至弄不好转化为国学的危机。目前有些现象,使我摆不脱这种担忧。  相似文献   

8.
刘莹 《华夏文化》2005,(1):35-37
20世纪初年,王国维以研究学问与教书为业,在近代思潮的影响下,他以极大热情和聪明才智介绍和研究西方哲学学说。30岁时撰写《自序》两篇,叙讲他本人七八年间几乎没有一天不沉醉于哲学研究。他说:“是时社中教师,为日本文学士藤田丰八、  相似文献   

9.
“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这是江泽民同志继“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之后.在“七一”讲话中向全党发出的又一个伟大的号召。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而文化创新,是实践“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方略.是发展和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基础。对全党同志.尤其对于包括文化市场管理执法队伍在内的广大文化工作者来说.是我们新时期的行动纲领和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党的根本性质、基本宗旨、历史使命,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在新时期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是指导各级各部门做好各项工作的思想武器。县文化部门应从学习“三个代表”,强化“四种意识”入手,认真抓好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当好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领头雁。  相似文献   

11.
公元2004年7月2日,在巴黎市郊古老的凡尔赛宫橘园里,盏盏精致的中国传统红色灯笼,静谧地掩映在茂密的丛林之中;充满浓郁中国风情的朵朵荷灯,在夜色的湖水中迷离荡漾,来自中国的贵宾与数干法国名流及法各界人士聚会此处,翘首以待。午夜,在陡然响起的强劲乐曲声中,一束接一束象征“中国文化年”胜利闭幕的中国焰火腾空而起,映  相似文献   

12.
冯保善 《寻根》2005,(4):84-94
“山人”一词,见之于文献记载,当以《左传》为最早。“昭公四年”有载:“自命夫命妇,至于老疾,无不受冰,山人取之,县人传之.舆人纳之,隶人藏之。”这里的“山人”,又称虞、山虞、司木,是一种职官名,掌管山地政令,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中,中国兴起了两次大规模的“化热”。本通过对这两次“化热”的历史考察,认为化发展的总体趋势是连续和渐进的,同时说明化的发展是多元的和相对稳定的,并不存在单一的化形态和一成不变的化模式。指出只有在开放的化环境和竞争型的化机制中,各种化因素才能充分地交融、优化,新的化因素才会不断产生,化肌体才富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今秋,适逢中国河北承德市“避暑山庄”肇建300年庆典。为更加透彻地诠释这座积淀深厚、内涵丰富的历史化名城,本刊记专程采访了承德市主管化、物和旅游的副市长于素伟。  相似文献   

15.
我们生活在文化之中,就像鱼生活在水里。我们在文化中成长,文化塑造了我们的品格。我们属于文化,文化又由我们体现和创造,我们是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谈论文化。然而,文化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它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与文化传统、历史因由相联系 ,从而向读者传递了许多的信息。古老的汉字 ,自然也传递了华夏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丰富内容 ,尤其是传递出了中国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诸多奥秘。一、“儒”、“士”与尊儒传统自先秦孔子之后 ,儒学便闻名华夏宇内 ,成为诸子中的显学 ,到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之后 ,更成为“国学” ,大盛于天下。大哲学家罗素在《中国之问题》一书中就称中国“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意思是说 ,儒学在中国充当了准宗教的地位。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 ,儒学事实…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有一个重要的老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个什么理呢?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人生来就是人,个个自然会做人,哪里还要有什么另外一种做人的道理呢?不错,人本来就是人,原始也和世界上一切“灵长”的生物差不多。但人类的老祖先,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建立了一套文化,教育我们后代子孙怎样才能懂得“人伦”的基本道理,然后才扩充到怎样去为“生活”,怎样好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完全不同于一切“灵长”生物一样的原始状态。当然,其中还包括了“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等等文明。  相似文献   

18.
荻生徂徕(1666—1728),是日本近世古学派中古文辞学派的创始人。由他及其后学太宰春台(1680—1747)和海保青陵(1755—1817)的学术体系发展而成的“徂徕学”(本文特指“徂徕派经世哲学”),一直被部分日本学者视为日本近代政治原则的发现者,是日本自生的、与以往哲学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间没有本质和必然联系的早期近代化学说。即便不情愿地承认二者之间有所牵涉,其程度也不过是“轻微的提示”而已。然而,徂徕及其后学本身,却从未忌言事实。正是通过对苟&;#183;韩著作的再诠释和大量征引,该学派才逐渐建立起自身的理论体系,并直接或间接地应用于社会的实践和改造。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的汽车工业界,曾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把毕生精力倾注在中国轿车工业这块沃土上,用智慧和忠诚制造出了共和国的第一辆“红旗”轿车,结束了中国不能造轿车的历史。他们的后人依然一如既往地努力着,并不断辉煌着前辈的梦想。他们深知,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一个民族或一个企业的灵魂。文化的巨大能量,犹如滴水穿石,能在历史的岩石上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企业亦如此,不管市场风云千变万化,文化总能体现其产品设计风格,映照员工精神面貌,反映民族工业的独特情结。众所周知,“红旗”是中国轿车工业中最珍贵的民族品牌,早…  相似文献   

20.
孙迎庆 《寻根》2009,(1):72-77
在苏州众多的传统民间工艺里,桃花坞木刻年画,是一个值得苏州人骄傲的文化符号,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美术史、民俗史上确立了它应有的地位。桃花坞年画不仅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和全国许多地方,而且远渡重洋流传到日本、英国和德国,特别是对日本的“浮世绘”有相当影响,被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