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语文是大学中一门重要的公共课,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体味中国文学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情趣,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大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学为主体”和“教为主导”的原则,运用文学形象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具有正确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较高的审美能力的审美主体,最终成长为美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2.
当代公仆文学创作塑造人物形象,以奉献美、牺牲美为审美价值核心。这种约定俗成的审美价值规格导致虚构性的公仆文学创作陷入困境,而成功塑造公仆形象的文学品种,只有报告文学一枝独秀。虚构性的公仆文学创作有着自身的独特规律。当代作家创作公仆文学的艺术才能是“偏瘫”的,原因在于其审美心理结构历史性地发生了故障。  相似文献   

3.
《二十四诗品》是对二十四种诗歌风格的归纳,也是对二十四种美的形态的分析,本文以道家美学为背景对其进行了审美学上的分析。审美本体上,显现“道”是《诗品》美学的追求;审美方式上,它采用“立象尽美”的体悟感性方式;审美人格上,它通过去蔽求真,诗意地栖居,以理节情,铸就审美的人。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代,伴随着人们对“诗缘情”的艺术本体的自觉认识,艺术的形式美逐渐获得独立的价值。魏晋人萌生了把诗歌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的思想。审美情感在“形似”中寻找内形式,语言声律构成文学艺术的外形式。他们对艺术形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文学的外形式上,总结出比较完备的声律理论。但由于脱离缘情本体,又导致了声律对情感的桎梏与悖离。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人们对竹的审美欣赏可总括为两个方向、四条路径。两个方向谓客观式欣赏与主观式欣赏。客观式欣赏包括对竹形、竹态的外在形式美欣赏和以竹性、竹功为核心内涵的内在欣赏。主观式欣赏两条路径是以竹比德和以竹言情。形式美欣赏、以竹比德和以竹言情三条路径形成当时及后世中华竹审美之主流。然而立足于当代环境美学和环境伦理学视野进行反思,上述主观式欣赏的两条路径不利于自然审美的真正独立,其人化自然的内涵具有浓重的人类中心主义痕迹。魏晋时期竹审美的发展实质性地形成"四君子"和"岁寒三友"的优势自然审美对象,竹审美从自然审美领域进入文学、绘画与音乐领域,"丝竹"概念更是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崇尚自然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通变”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针对文学创作提出的,认为文学创作“变则可久,通则不乏”“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本文主要探讨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这一现状的成因,并力图通过“通变”之术促使文学得到解放、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结合大量比赛视频和文献资料,对竞技体操表现出的“难”和“美”的特点进行综合逻辑分析,认为二者在对立中实现了很好的统一,并进一步论述了竞技体操之美是一种难度支配下的美,竞技体操也必将在不断增加的难度下向更美的方向发展。在难度支配下,竞技体操具有规范性、和谐性、基础性、导向性、多元性和创造性的审美内涵,继而从不同层面阐释了竞技体操的美育价值,强调了难度对“力”、“稳”、“新”等特点的支配作用,而“力”、“稳”、“新”也成就了竞技体操的难度之美。  相似文献   

8.
武术之美学因子亦是武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提炼出武术审美的理想追求对当代武术的创新性发展乃至武术学科的多元化建构均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史料整理与分析,发现武术审美追求呈现出“三部曲”的态势。形美只是武术审美的初始阶段,随着武术审美文化的不断纵深发展,神美转而成为武术追求内在美的重要向度。形美和神美是构成武术动作评价的二维指标,武术动作之“完美”的和谐性、统一性最终聚焦于武术审美的理想追求——形神兼备。明确形神兼备的武术审美追求之终极指向,能为当代武术的创编与展演、教学与训练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刘勰诗学观在他的整个文学理论体系中据有重要一席。其诗学观的基本取向是继承、修正并淡化原始儒家诗学的功利主义色彩,使其与审美融合。标举自然与清丽,强调性情本体的恰当形式化,是刘勰诗学观的重要美学命题。其美学史意义是使儒家诗学观的审美之维得到合法的肯定与充实,在汇通审美与功用之途上做出了有建树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论的“入出说”理论用“入”与“出”来形容诗歌欣赏审美活动的两个环节,很好地揭示了诗歌阅读欣赏的审美规律。作者应用这一理论研究了诗歌的翻译,发现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入”与“出”的循环。第一循环中的“入”指的是“入以知音”,理解原诗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出”指的是研究与原诗有关的背景资料,以加深对原诗的理解。第二循环中的“入”指重新与原诗作者感情上的同化,实现原诗内容与形式之美的传达与转换;“出”指的是对译诗作远距离审视,使之日臻完善。这样就从理论上论证了案头研究工作和不断修改、精益求精对诗歌翻译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诗歌翻译审美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刘勰所论之“气”,存在于一切真正的、有艺术价值的文章中;它是文章的生命力、感染力、贯通力;它与情紧密联系,但不等于情,含“气”之情必须具有真挚性、充沛性、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意象是古典诗词创作中最基本的艺术元素;在登高的生命体验中,文人士子将所见之景与所抒之情密切结合,构成具有情感内涵和审美内涵的文学意象;登高意象体现了多重复杂的内涵,显示出意蕴丰满的审美特色。其审美内涵或是怀古,或是抒怀,或是怀远,它既是文人士子寻找心灵自由的阶梯,又是文人士子的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13.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从美学角度借“线”来理解武术的文化内涵,解读武术的线性之美.认为,武术的线性表达并不仅仅是身体艺术表现的视觉美感,还是“武术精神”的表达与传承,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武术的线性之美主要表现为含有技击意义的阴柔美和阳刚美、构成多样化套路风格的流动之美、表现武术文化张力的中和之美,以及体现“天人合一”人文内涵的意蕴之美.武术技术动作长短、节奏、方向的线性变化,不仅是武术在发展过程中技术动作的实践需要,也是当代武术向艺术武术不断发展的趋势表现.  相似文献   

14.
幼儿文学的审美功能即是在文学欣赏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提高对美的事物的感知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塑造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幼儿文学的审美功能具体表现在 :培养幼儿用语言表达情意的能力、艺术想像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从美学的视角,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研究了舞龙舞狮的传统审美思想。指出:舞龙舞狮的美学除了遵循形式美的一般法则外,还用“气韵”、“形神”、“趣”、“意境”等特有的传统审美思想来显示自己的美学内容。为提高舞龙舞狮欣赏水平、推广普及舞龙舞狮运动服务。  相似文献   

16.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要达到此境界,必须具备审美能力。什么是审美能力呢?那就是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课承载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责任。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就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让学生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  相似文献   

17.
荀子所谓“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并不是指没有审美对象,其审美对象是伦理道德之“礼”。在其观照方面,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审美心境,其中的“虚”与“藏”、“壹”与“两”、“静”与“动”是辩证的关系,并由此进入“大清明”境界。“元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是一种精神态度,“大清明”是一种境界,而“虚壹而静”是持有这种态度、达到这种境界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中国舞龙运动审美艺术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典型调查访问法、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等,对舞龙运动的审美艺术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舞龙运动具有:1)“北刚南柔”、“壮美与秀美”的美学风格,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力量美、造型美和动态美的审美艺术特征;2)“圆缠滚跃”的审美艺术特征。舞龙运动是一项愉悦、喜庆、健身的民族体育活动,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审美对象(客体)和审美主体构成审美关系的两个方面.在审美对象所能包容的艺术领域、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领域之美的现象中,都客观地内含着丰富的道德意蕴.然而,审美对象中的道德意蕴又并不都是外显的,只有通过具有一定道德觉悟并处于主导地位的审美主体的认识和体悟,才能由隐而显,由迷而明.揭示审美中的道德内涵,让道德为审美定向,使求美与求善结合,有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呼唤着野性,其朴野之美呈现为一种显著的审美形态。从整体构思看,把神魔的灵异与社会的动荡结合起来,给梁山泊的野性强力精神以合理的解释。而好汉们犷悍、粗野的性格与造反的目标结合起来,这种朴野之美便表现出正义的理想光辉;同时,小说对野蛮杀戮场景的再现,对环境的描绘,对好汉们肖像、绰号、武打、饮食等方面的渲染,都显示出朴野之美。《水浒传》对朴野之美的追求,不仅是宋元的社会现实促成的,也是中国俗文学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是数代说话人与文人审美趣味的调整与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