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6年秋季,高中新课程改革在福建省全面铺开,校本课程的研发与投入实施已成为学校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和任务,也是此次课程推进中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2.
教材简说 《画风》是人教版课标本二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本组课文的主题是"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要让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启发,学会留心身边的事物,从身边小事做起,多动手,善合作,会思考,敢创造。本课讲了宋涛、陈丹、赵小艺三位小朋友积极思考、互相启发,用不同办法画出了看不见摸不着的风这样一件事。  相似文献   

3.
教材简说 <画风>是人教版课标本二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本组课文的主题是"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要让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启发,学会留心身边的事物,从身边小事做起,多动手,善合作,会思考,敢创造.本课讲了宋涛、陈丹、赵小艺三位小朋友积极思考、互相启发,用不同办法画出了看不见摸不着的风这样一件事.  相似文献   

4.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语。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1.会认6个字,会写“丹”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相似文献   

6.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设计理念:本单元的4篇课文是围绕“无论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动手和动脑”这一专题编写的,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用心思考,做个有心人”的学习品质。作画时,学生一般能把房子、太阳、白云、树木、小溪……  相似文献   

7.
【教材说明】《画风》一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讲的是三位小朋友敢想、敢做,相互启发、激励,用多种方法画出风的故事。【教学目标】在第一课时通读全文,初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的基础上,完成下面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初一年级1.解此题的常现思路是:先设法确定持定系数a、b的值,从而确定代数式ax3+bx+9,然后将x=-5代入计算.但已知条件不足以确定a、b的值,因此不可能先求得a、b的值.故需另辟蹊径.由已知得125a+5b+3=8∴25a+b=1.于是,将x=-5代入待求值式,并将其变形为关于25a+b的代数式即可.当x=-5时,2.由题设知。a≠0,b可取任何有理数值.因此,应采用分类的思想方法来确定a、b的大小关系.若b≥O,a>0,则a>b;若b≥0,a<0,则a<b;若b<0,a>0,则a>b;若b<0,a<0,则a<b3.要求a’的值,只要求出a和b的值即可.…  相似文献   

9.
初一年级1.解法一原方程可变形为则原方程的解是则任何实数都是原方程的解.解法二原方程可变形为则原方程的解是则任何实数都是原方程的解.2.方程组中的第2个方程可变形为由已知条件可知y-3≥0解法一设,则解之,得若y-3<0,即y<3,则原方程组无意义,从而无解.解法二先去掉绝对值符号,转化为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来求解.若X>5,y>3,则原方程组变形为rs一卫5,MAt,fly\卜一5.若x<5,y>3,则原方程组变形为若y<s,则原方程组无意义.从而无解.3.由已知条件可知.方程组的解是原方程组的解.解此方程组,得(4由已知可…  相似文献   

10.
初一年级1.若逐次相加减,则计算是相当麻烦的.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分组计算,运算就简单了.原式=4+(5-6-7+8)+(9-10-11+12)+…+(1997-1998-1999+2000)=4+0+0+…+0=4.2.利用数轴求解,既直观形象又简单明了,根据已知条件,先在数轴上标出a、b、c、d四个数,然后再际出一a、-b、一c、-d四个数(如图),在数轴上可清楚地看出,一a、-b、一c、-d的大小关系是一d<-b<一a<-c.3.在符合题设条件的一般情况下,很难确定四个代数式中哪一个的值最大,但我们知道,在符合题设条件的一般情况下成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初一年级1.方法1先分别求出A、B的值,然后再求A+B的值.很明显,A=1994,B=-1996∴A+B=1994-1996=-2.方法:2在求A+B的过程中,巧用加法结合律进行适当的组合.2.巧用加法结合律进行适当的组合.原式=1+(2-3-4+5)+(6-7-8+9)+…+(1990-1991-1992+1993)+1994=1+0+…+0+1994=1995.3.因为1995=3×5×7×19,所以3a·5b·7c·19d=3×5×7×19.初二年级∴M=N.故选(C).2巧拆项.3.先求各项的分母的值,再将其分解因式,转化为上一题的形式.4.应用转化思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ac+bd…  相似文献   

12.
初一年级1.由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可知,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数轴上求一点x,使它到点-4的距离与到点3的距离之差等于1.由数轴即知这点是原点0.所以x=0.2.若通分后再比较分子的大小,则计算是非常麻烦的.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两个分数的分子(或分母)的差是很小的.若设1234502345=a,2345603456=b,则A,于是,要比较A、B的大小,只要比较的大小就行了.3.若逐一进行加减运算,则运算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若仔细观察,将不难发现:4-5-6+7=0,8-9-10+11=0,12-13-14+15=0,….因此,进行适当的组合,运算就简单…  相似文献   

13.
初一年级1.要比较1412和1716的大小,乘方后再比较,那将非常繁琐,因此须另找捷径.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若a>0,b>0,且手,则a>b利用此性质解答较为简便.注这种比较大小的方法称为作商法.2.(更正;6应改作)很显然,要求x、y、z的值,须将已知联立解方程组.但是这个方程组是分式方程组,以我们目前的知识水平还解不出.因此,应设法将方程组化简,变换成我们学过的一元方程组求解.将各看作一个未知数,则上面的方程就是我们熟知的一次方程.故x、y、z的值为3.若先从已知等式解出x的值,然后再代人待求值式计算,计算之繁杂是可…  相似文献   

14.
初一年级1.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求解.由已知条件可知:-a<0,-b>0,|a|<|b|.在数轴上标出a、b、-a、-b各数(如图),从数轴可看出,它们的大小关系是:b<a<a<b.2.若直接计算,计算量是比较大的;若用字母表示数,则运算就简单了.设a—1995,则1996一a+1.原式=a(+1)X10001-(a+1)XaX10001=03.解法一设五个正整数分别为51、1z、13、1。、15,且103分别减去75、79、82、86、90,即得所求的五个正整数为28、24、21、17、13.解法二设五个正整数的和为X,则这五个正整数分别为即103分别减去75、79、82、86、90,…  相似文献   

15.
初一年级1.因为此题中有三个未知数,但只有两个方程,所以,要想通过解方程组求得x、y、z的值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善于观察(1)、(2)两式系数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不难发现:(1)×3-(2)×2,得x十y+z=3.用同样的方法可解下列问题:①已知3x+7y+5z=15,(Ⅰ)7x+15y+11z=35.(Ⅱ)求x+y+z的值.(x+y+z=5)②已知3x+5y+z=9,(Ⅰ)4x+7y+2z=12.(Ⅱ)求x+y-z的值.(x+y-z=3)2.设乙拿走的球数为x只,则甲拿走的球数为3x只.剩下的一盒内装球y只.∴4x+y=12+17+18+24+29+33+36+45+52…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语。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画风》这篇课文,谁来说一说课文讲了哪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随机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所描写的画面)师:你看,这里有茂密的树叶,红红的太阳,漂亮的房子,还有可爱的小鸟,你们喜欢吗?那好,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这段话。二、听听猜猜,进入主题师:三位小朋友正画得高兴时,突然听到了一种声音,你们也听听。(多媒体播放风声)你听到什么了?(设计意图:风声不但会激活学生的听觉,还会让其他感官也…  相似文献   

17.
18.
初一年级1.若将分子逐次相加减,则计算是相当麻烦的;若仔细观察,分组来进行计算,我们不难发现,原式2.若分别先计算两个小括号内的和,然后再相减,则计算量较大;若去括号并作适当的组合,计算就简单了.原式=(2-1)+(4-3)+…+(200-199)3因为正数的偶次暴是正数,负数的偶次暴是正数,年的偶次暴是军,所以偶次幂为正数的有理数一定是正数或负数.故应选(D).4.要找到各种多边形内的数的规律,必须根据已知条件,找出各种多边形内的数与它的边数的关系.因为5985=1995×3,7980=1995×4,9975=1995×5,所以六边…  相似文献   

19.
初一年级1.由已知条件可知,a、b、c都不为的值为1或-1;由已知等式可知.中必有两个互为相反数,并且a、b、c中有一个且只有一个是负数.不妨设a<0,则b>0,C>0.abc<0.abc>0,2.因为数轴上表示a、b两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所以a=b或a+b=0.若a=b,则x-4=2X—5.X=1.若a+b=0,则(x-4)+(2X-5)=0.X=3.故X的值为1或3.3.用分类思想来处理问题.因为卜,,且a、b异号.所以或4设这个有理数为a,则此题实际上是要确定al-a的符号。用分类思想来处理问题.因为a是有理数,所以可分为a>O、。一O、a<O三种…  相似文献   

20.
你会过渡吗?     
文章的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与转换,其方法自然多种多样。恰到好处的过渡,不仅能使文章前后连贯,而且意思明了,便于读者理解。我们首先来看看哪些情况下需要过渡。一、意思转换的时候如《藤野先生》一文在开头两段述说了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之后,用“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一段进行过渡,巧妙自然地将记叙的内容由东京转换到了仙台,同时也将两地的情景有机地衔接起来。二、表达转换的时候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开头运用抒情和议论唤起读者共鸣,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热爱,下面要说说战士们的光辉事迹了,直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