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灭南宋后,北曲杂剧南移杭州,并与南戏产生了交流,两者在剧目,剧本形式,脚色体制及语言风格等方面都产生了交流与融合。南北戏曲的这一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我国古典戏曲的进一步成熟。  相似文献   

2.
筝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流传全国各地,是地道的华夏传统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秦筝东渐南移,跟当地的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和风格。传统的筝乐被分成南北两派,但较为细致的区分汉族流派有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  相似文献   

3.
"南北宗"论是中国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借鉴禅宗二派的分法,将中国画史分为"南北宗"的理论创新,其主要贡献是中国画流派理论体系的构建,学术指向是古代山水画,对明、清两代的中国画发展影响甚大。那么既然有"南北宗"的山水画,就必然有"南北宗"的人物画,本命题就是这样产生的。南宗人物画以写意为创作形式,因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目前研究南、北宗山水画的人很多,而研究南、北宗人物画和花鸟画者"鲜有闻"。所以梳理南宗人物画发展脉络,解读南宗人物画风格流变和审美取向,具有填补南宗人物画研究空白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北朝风习与北朝散文的南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朝风习多不同于南朝,但在佞佛、崇儒上,二者的趋同使南北风习有了根本的一致点,从而影响到文坛。北朝文风的南化存在南人人北和北入学南的双重因素,在传统的评说中,北朝文人的才藻和文风的华丽常为人关注,使南北文风有很相近的地方。但北朝散文风格最具个性的是本色,即切合表现对象寻求心性和语言的自然,从而走了一条介于质实与华美之间的中性道路。  相似文献   

5.
《南音三籁》是一部很重要的南散曲戏曲选集。编者空观主人即是明末凌蒙初的号。他是浙江乌程人,曾授上海县丞,官至徐州判。编者一共选了元明两代的南散曲九十七套和小令二十七首;又选了南传奇一百三十二出和只曲十七首。他所说的南音,就是指南曲;他所说的三籁,就是将所选各曲都品评为天籁、地籁和人籁三个等级。 曲有南北之分。南北语音不同,南北曲的用韵也就不同。曲韵专书也就有南北派之分。《中原音韵》是最早的一部曲韵韵书。它是适应北曲发展的需要,统一戏曲语言的著作。在中国近代戏曲史上,《中原音韵》的影响一直都是很大的。北曲的创作和演唱,以《中原音韵》为用韵的典范。而南曲没有专门的韵书,等到《洪武正韵》出来以后,南曲作家和艺人觉得这部韵书和南方语音较为接近,就拿来作为主要参考。故明清时代戏曲界就有“北主《中原》,南宗《洪武》”的说法。但是,《洪武正韵》虽说可以用来作为南曲的参考,但到底不是  相似文献   

6.
梅鼎祚是晚明颇有影响的戏曲家,其剧作风靡万历剧坛,本文主要从他的剧作和一些序、文中梳理、探讨他进步的戏曲观:他热衰于戏曲交流与传播,重视戏曲交流;开导“主情”之风。提出“曲本诸情”的观点;并指出他的戏曲风格呈现动态的变化,转变骈绮风格,推动“辞”、“律”并进的风格。  相似文献   

7.
《与李那书》发展了徐陵早期的文学思想,在肯定了宫体诗讲究声律、重辞藻、风格绮丽的前提下,注意到文章的质,认为质是主体,要有悲壮美,文为辅助,要文质相宣。它是北方文坛追求南方丽靡诗风从追慕模仿到融合提高新阶段在理论上的反映,调合了南北的文学思想,与《颜氏家训·文章》一南一北,交相辉映,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戏曲发展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通过长时间的实践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演唱技巧与风格,对于民族声乐演唱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民族声乐的发展情况,并从风格韵味、舞台表演、咬字发音等方面,探讨了戏曲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9.
梁季入北文人述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西晋末年大一统中国的分裂到隋代的重新统一,中国大地经历了几百年南北对峙的局面。在这个民族大融合的过程中,中国文学也由汉晋统一时期的大一统色彩而经历了一个裂变与融合的过程,形成了南北文风的迥然不同,后来才由唐代文学溶汇南北,重归统一。这已是学术界的定论。但是,在南北文风融合的过程中,许多具体的、细节性的问题,尚待进一步澄清,才能使南北文风融合的宏观理论框架更为牢固。梁季由南入北的文人,在南北文  相似文献   

10.
东西南北和左右都是指方位的。东西南北的次序中外的提法不同。英国的次序先“北”后“南”,然后才“东”和“西”,中国是东西南北或东南西北。尤其是南北,自古是先“南”后“北”。至于东与西的座位在古代却就是南北向也是很有讲究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诗学的风格概念有诸多词语形式,"风格"、"气格"、"体格"是主要的词语形式,虽然都指称风格,但细微的差别还是存在的。若按照抽象化程度依次排列,"气格"的抽象等级最高,"风格"次之,"体格"再次之。或者换一说法,"气格"偏于虚,虚中有实,"体格"偏于实,实中有虚,"风格"则虚实参半。  相似文献   

12.
南戏与杂剧,这两种南北异地成长的戏曲,自宋元始,已相互渗透、相互吸收。正是在宋元南北戏曲文化的土壤里孕育成长了明清杂剧,因此除了承袭宋元杂剧的规范,明清杂剧在曲体结构、曲牌运用、表演程式、剧本结构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南戏传奇的传统。本文从音乐方面粗浅地分析了南戏传奇对明清杂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戏曲语言美理论研究开始于元周德清 ,发展于明王骥德 ,大体完成于清人李渔 ;近人王国维“自然”、“意境”说出 ,理论研究开始向近代形态转化。戏曲作品语言美主要表现在 :南北异制 ,各呈范型 ;曲白兼美 ,交相辉映 ;本色文采 ,合则双美 ;风格异趣 ,尽展才情  相似文献   

14.
平时我们听到的歌曲、戏曲的演唱 ,属于我国民族声乐文化的范畴。追根寻源 ,歌在前 ,戏在后 ,而戏曲音乐又是从民歌小调和叙事性的说唱音乐中发展来的。它们是血缘关系异常相近的姐妹艺术 ,都有其悠久的历史 ,经过漫长时期的演变 ,发展至今且都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歌唱的方法并非单一 ,戏曲演唱的风格、流派更为多样。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歌与戏之间 ,有意或无意地相互吸收、借鉴、影响、渗透 ,早已形成了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若即若离 ,似是而非的错综复杂局面。一、歌唱与戏曲演唱的一致性歌唱与戏曲演唱 ,有许多相同之处 ,我认为主要…  相似文献   

15.
陈会英 《文教资料》2010,(25):101-102
中国戏曲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准备、形成、完善、提高、变化五个阶段。它的语言风格、结构方式、表现手法也都经历了一个从朴素到典雅、从通俗化到文人化的过程。针对戏曲的不同发展阶段,本文从体制、曲体、剧作题材、作家主体意识等方面对戏曲创作特点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6.
中国戏剧从传统戏曲开始生发,发展至今不断兼收并蓄。进入20世纪后,更与多媒体紧密融合,最常见的有戏曲电视栏目、戏曲电视剧、戏曲电影等呈现手段,借此改变了原本单一的观演模式。但要做到"移步不换形",就需要艺术创作者不断地对戏曲艺术本体,进行风格探索;对各艺术媒介的融合进行重新解构的技术尝试。要发挥多媒体的传播交互功能,在剧目选择上或新创作初期要融合多媒体视听语言思维,实现戏曲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7.
港澳台侨与大陆大学生学习风格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暨南大学的港澳台侨学生与大陆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调查,分析他们的学习风格差异,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第一手材料,以使我们的教学更适应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本研究向暨南大学医学类专业2005、2006年级港澳台侨学生和大陆学生发放所罗门学习风格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这两类学生在信息加工、理解方面存在差异,外招生偏于活跃和综合型,而内招生偏于沉思与序列型,而两类学生在信息感知和输入方面没有显著差异,都偏于感悟型与视觉型.  相似文献   

18.
司马睿、王导以全据江南作为立国的首要目标,以统一南北为最终目标,为此贯彻的是先南后北的统一路线。这一建国构想对时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黄婉是清代湘籍著名女词人之一。特殊的生活环境与社会背景塑成了她偏于病态的柔婉性格。其词风靠近花间 ,夜与梦为词作的主要意象 ;抒情风格偏于含蓄幽约。  相似文献   

20.
南北朝时期,儒学独尊的一元文化格局崩坏,文化发展呈多元趋势;在划江而治的南北对峙的政治环境下,南北文化出现历史性的地域分流。佛教文化分为南统与北统,南北大异其趣,风骚各领。 一、南统与北统佛教之异趣 南北朝之佛教因为南北各自旨趣相殊而有南统与北统之分及“南义”与“北禅”之别。就整体风格而言,南统佛学偏尚义理,极富名理性格,讲经说法风行,以玄思拔俗为高;北统佛学崇尚实行,富于践履品格,禅风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