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妙”为美——道家论美在有中通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妙”是介于有无之间的一种美学境界。中国美学以“妙”为美,是由道家首先提出来的。经过魏晋时人的大力倡导,“妙”在唐代以后普遍进入艺术评论中。“玄”、“神”、“远”、“古”、“逸”、“幽”、“微”、“绝”等,可视为由“妙”统摄的字群,它们均因妙不可测、趋于无限而成为中国美学中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2.
刘建玲 《考试周刊》2014,(28):27-27
"游"是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领域的重要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游不再是尘世中的闲暇优游,而是超越的人生态度,是对物我两忘中心灵高度自由的强调。  相似文献   

3.
“有”与“无”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对重要的审美范畴。有无相生,是文艺创作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段。本文从文艺创作的具体实践出发,论述有无相生的一般规律及其在文艺创作中的表现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隐秀"是日本"幽玄"范畴的一个重要来源。二者有着共通的理论渊源和精神源头——道教。另外,二者具有共同的审美理想,分别注重"隐"和"余情",即追求"言外之意"的含蓄之美。但二者在文学创作和审美风格上又存在着差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隐秀"进行阐释时强调,在文辞之中要有独拔于全篇的绝妙警句,而日本"幽玄"论则无强调秀句的作用,反而更看重整体美的审美意蕴。在审美风格差异上,一方面,"隐秀"强调直接的视觉体验性,"幽玄"则追求飘忽不定的朦胧美;另一方面,"隐秀"偏重自然天成之美,"幽玄"则追求刻意雕琢之美。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美学范畴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各自文化的反映、提炼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美学范畴的不断发展演变,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各种变化,气韵充斥着整个魏晋文学和艺术的领域,是魏晋风骨的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学者对“气韵”这一美学范畴已作了大量的研究性工作,本文在前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书画、文论、乐舞三个方面来探讨魏晋时期气韵这一审美范畴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在晋宋之交的诗坛上,陶诗以充实的生活内容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而于玄言诗外别树一帜。同时,由于时代风尚的影响,部分陶诗仍不同程度地带有玄言诗的语义特征。此特征与诗中种种有别于玄言诗的因素相互作用,使得这些作品呈现出“玄而不玄”的独特面貌。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因而在一定意义上成绝响,千年以降,犹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两汉学术与思想以求“贯通”为特点,主体“心”在东汉儒学贯通天人与古今中的诠释地位突显了出来。面对东汉以来的社会变乱,党人集团道德实践的失败和魏初文人化儒生的生存困境,使长期作为思想潜流存在的道家登上了思想前台。玄学思想家开始探索人与道的逻辑关系而提出“无”本体论,以此寻求一个更优越、更本源的思想与社会立场,从而把握个人和天下之命运,思想范畴也由儒家的“通”转向玄学的“无”。  相似文献   

8.
“空”作为一个诗学范畴由苏轼正式提出。它的内涵包括审美意象、审美意境和审美功能三个基本层面,其核心是“空”与“境”。就哲学渊源而言,它直接取资于佛学的空、境论,又是儒释道三家圆融合一的结果。“空”作为诗学范畴对后世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日本美学范畴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日本美学范畴所具有的形象性、象征性、情感性等特点 ;揭示了日本美学范畴生成和发展的内在的逻辑历程 ;阐述了日本自然美范畴序列及生成的文化原因 ;论证了自然美范畴是生成艺术美范畴的基础 ,并阐明了艺术美范畴中所蕴含的美学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范畴"味"从《老子》开始提出,在魏晋南北朝时由钟嵘、刘勰、宗炳等完成构建,并在宋朝"尚韵"的文化氛围中获得了深化。"味"的核心内容在前期是对"观道"的要求,在后期是对"古淡"的推崇,并逐渐衍生出"滋味""至味""味外之旨"等概念。从"味"的内涵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流变,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美学的数次转折。  相似文献   

11.
美学范畴的探讨是认识美的本质的重要途径。这个领域分歧很多 ,却并没有引起学术界充分的重视。本文试图通过范畴的哲学界定 ,区别美的范畴、审美范畴与美学范畴 ,揭示它们内在关系 ;在此基础之上 ,探讨丑的美学归属。而且 ,随着历史的发展 ,人们对美的认识在不断进步 ,美学范畴也自然随之发展 ;中西审美文化的差异 ,我国学者在美学基本范畴认识及概念表述上存在着分歧 ,笔者这里也作了一些具体评价  相似文献   

12.
“味”范畴的文化渊源和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味”本属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范畴。先秦诸子第一次将味概念引进精神领域,而孟子和庄子首先把味与审美联系起来,形成了“味诗”的审美传统。“味诗”既指诗本体,又指对诗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3.
朱熹伦理美学的主要范畴是“文”和“美”。“文”在朱熹的学说中是个宽泛的概念,有众多的解说,但在朱熹美学中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含义,几乎涵盖了朱熹美学中的所有审美现象。“美”在朱熹的著作中也有不同的解释,但与审美现象也有密切的关系。“文”和“美”共同组成朱熹伦理美学的核心范畴。  相似文献   

14.
意由心生,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在各个领域都发散着一种令人沁鼻的芳香.在回归到了美学范畴,对于意境的见解层出不穷,不同的研究人员均从不同的角度对已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此文,笔者将通过对几首诗歌的分析,深层面的对意境进行剖析,发掘出它无穷无尽的光芒.  相似文献   

15.
在高校,大学语文课程自1978年恢复设置以来,古诗文就一直是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教育部高教司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的《大学语文》共67篇作品,古诗文接近50篇。夏中义主编的《大学新语文》,古诗文占到了52篇。  相似文献   

16.
"趣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红楼梦》作为古典小说的高峰,作者将"趣味"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并赋予深厚的哲学意蕴和美学意味。《红楼梦》对"趣味"范畴的应用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展现。"趣味"的广泛运用和丰富内涵,使小说具有生动新颖,雅俗共赏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7.
18.
“科玄论战”是现代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文化事件,“科玄论战”的背后隐藏着科、玄两派对现代化过程中理性与价值效用认识的分歧。在论战中,科学派高扬科学的大旗,促进了科学意识的普及和科学教育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启蒙作用,但科学派将科学奉若神明,显现出“科学万能”的意愿。玄学派对于科学的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但他们对全盘西化的警醒、对科学、理性、知识应用于人生之域有限性的强调以及对人文价值的重视对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教育发展无疑同样具有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气是中国美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魏晋玄学“气”范畴具有特殊的本体论蕴涵,这种蕴涵在王弼、邦象及东晋后期张湛等的阐释中,愈来愈与人生的存在境遇和境界抉择相联结。本文认为,“气”范畴蕴涵在魏晋时期所发生的衍变。深刻展示了人生价值追求的深层次之美,它通过对人生观从执着到解脱的意趣逆转,反映了中国人在魏晋时期实现了超越生死的审美自觉。  相似文献   

20.
由审美心理的角度入手,对古典美学范畴“忘”进行深入考察。分析认为,“忘”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内涵,其内在心理机制呈现出主体有意识地抑制与排除→净化心态的营造→凝神的逻辑发展过程,而相应的外在审美过程则表现出从俗→静→空→游等不同的心理阶段。正是通过内外的双向心理运作,“忘”确证了作为美学范畴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