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和赵中庸共同采写的消息《革命圣地延安无铁路的历史结束》,在获得首都产业报1991年好新闻一等奖之后,又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传开,许多朋友问我,这条消息是怎样采写的?感受最深是哪一点?我以为,新闻采写也要换换脑筋。“换脑筋”,是邓小平同志视察首钢时提出来的。我的理解,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摆脱禁锢,  相似文献   

2.
感觉就是新闻 1990年11月,北京市征兵办的一位同志在电话中向我介绍情况时,其中说到:昌平有些小情节。我忙追问:什么情节?他说有一宋家弟兄四人争着报名参军,我说弟兄四人年龄层次相差很大,怎么一齐报名参军呢?他说弟兄四人同年同岁,是一胎生的。我感觉到这是一条新闻。1989年初,我在江苏无锡采访时,巧遇某部中尉助理员李林书的妻子王健一胎产下四子,在当地引起轰动。我赶去采访了李林书夫妇,也就四胞胎现象访问过有关医学专家,据他们介绍,一胞四胎现象罕见,按《西林定律》计算,发生率为  相似文献   

3.
与陕西农民报记者阎志林、长安报记者张宝贵合作的通讯《人粪尿忧思录》,被评为1989年全省好新闻一等奖. 老实说,这篇报道的线索,并非我先得知。1989年12月中旬一次偶然机会,听同行谝起此事,如获至宝. 第二天,我和阎志林同志便一同骑车采访,只两天时间,就几乎跑遍了整个省城,走访了市环卫局、省土肥站、市环卫科研所、省生资公司、市城肥  相似文献   

4.
笔者采写的反映安阳市重点工程建设的通讯《见证安阳速度和安阳效益》,刊发在2010年7月5日《安阳日报》头版头条。次日,《安阳日报》又刊发了评论《路通不剪彩显示更精彩》。文章见报后,安阳市委、市政府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给予了好评,这篇通讯在当年安阳市委、市政府好新闻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相似文献   

5.
我从事通讯报道20多年,虽然在上级报台发稿不少,但能获得中央、省级大奖的文章却不多。而事件性通讯《江水滔滔唱英雄》(简称《江》),能获得’97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和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应该说是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 那是1997年8月,我在翻阅8月21日的《中国青年报》时,看到该报社会周刊以整版篇幅报道了重庆市轮船公司“东力之珠”客轮(简称“东轮”号)300多名乘客长江遇险获救的新闻,标题是《鬼门关,船在下沉》。当读到“一艘正在岸边卸大米的河南轮船前来救援,船号是‘新机——85号”’时,我的眼睛猛的一亮,急忙往下继续看。可惜全文仅仅提了这短短的一句话。但新闻敏感性使我马上意识到:河南、新机、85号,是指河南以新字起头的轮船公司的船只。河南省县级航运公司只有信  相似文献   

6.
经过伟大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新人新事新思想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这些新人新事新思想,都是带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萌芽的新生事物,是我们时代的精神。但是,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都是千差万别的,因而  相似文献   

7.
没有想到,一篇小专访竟有十几家报刊、电台介绍转载。更没想到,它会登上全国好新闻作品的大榜。但当时我就想到,这是一条地道的新闻,既然“捕”住了,就该全力写好。应该把这一鲜灵灵的新闻素材精加工细炮制,从思想到表现手法全新地托给读者,着力写出个性来。  相似文献   

8.
我到南京港报工作 4年多来,先后有10多篇稿件在全国企业报和省、市得奖。我在实践中体会到,写新闻要学会抓问题。 1988年,港内基层单位发生了一起抢房事件,拖了10个月仍悬而未决。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一公司的退休职工何某抢占了轮驳公司职工王某新分的一间房子。个把月后,何某又用此房与四公司职工马某交换,结果马某住进了王某的房子。轮驳公司、一公司多次出面协商解决,但因四公司个别领  相似文献   

9.
在第三届“北京新闻奖”评比中,我采写的通讯《吨粮村的苦恼》被评为一等奖。 《吨粮村的苦恼》这篇通讯就是针对农村普遍出现的种粮效益低的问题而采写的。当时中央关于禁止给农民打白条、努力减轻农民负担等指示下达以后,农村形势大为好转。但是,从我接触的一些地区看,仍存在着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特别是粮食关系到我国的国计民生,关系到中国特色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李广华:1961年12月26日生.主任编辑。198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现任内蒙古日报总编室副主任、《新闻周刊》主任。孙亚出:1961年9月出生。198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分配到内蒙古日报社编辑部.14年来.一直从事林业及相关的新闻编采工作。《种树“种到”联合国》荣获第七届中国新闻一等奖,引起广泛关注,许多人问起这篇作品“幕后”的故事。与其说幕后.还不如说是幕前。新闻采写,好比攀登高峰,登临绝顶,风光无限,其艰辛和付出都在到达顶峰之前。1996年初,在报社的一次编务会上,农牧部的一位负责同志通报这样一篇简讯…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借用“张力”这一物理学现象,借喻新闻特写所要体现的思想深度和文章感染力,即如何通过精心采编和制作的每一过程使“特写”内在能量的最大化,社会宣传效果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2.
《图案里面也有法》这档农村节目在1997年度中国广播社教类节目评比中荣获中国广播二等奖,并荣获全国优秀对农广播节目一等奖。《图案里面也有法》是我和顾晓明采写的,其内容梗概是:通  相似文献   

13.
人参是药中之王,采撷人参要特别小心,不能对待萝卜那样,或挖或拔,而是要“刨根”,保持主根须根的完整。药性才好。新闻采访也是这样,遇到好的新闻题材,也要像刨人参那样,也须细心地“刨根”,尽量使它的“根须”完整。当然新闻讲究时效,但不能因为要快就“拔”,拔了一把叶子,对读者的滋补功能就会大大减少。有些新闻读来觉浅,我以为就是缺少“刨”的功夫,找不到尽量完整的“根子”。  相似文献   

14.
没有想到,一篇小专访竟有十几家报刊、电台介绍转载。更没有想到,它会登上1988年全国好新闻的大榜。但当时我就想到,这是一条地道的新闻,既然“捕”住了,就该全力将它写好,应该把这一鲜灵灵的新闻素材精加工细炮制,从思想内容到表现手法全新地托给读者,着力写出个性来。这是我长期积淀的意识,也是我写作的习惯。要抓有个性的新闻  相似文献   

15.
《火车开到了延安》(见1992年8月8日新华社新闻稿、8月9日人民日报、获人民日报新闻特写征文一等奖)是一篇仅有630字的特写。它在向读者提供一个新闻事件的同时,又以鲜明生动的细节和具有穿透力的语言,传递出丰富深长的意蕴。使新闻得到升华。在某种程度上,它是散文化新闻探索的一个范例。火车开到延安,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陕北人民为此期待了几十年。西延铁路是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于70年代中期开始修建,几经周折,终于在去年冬天铺轨到宝塔山下。今年8月1日,西延旅客列车正式开通,老区人民为此奔走相告,欢喜之情不言而喻。对这一事件,全国不少新闻媒介都做了大量报道,包括新华社和人民日报在内,也几次发了消息。所以这篇特写,如果不是以其散文化的特色,不在写作上精雕细  相似文献   

16.
报纸的读者最想了解社会的什么信息,最讨厌什么样的报道?身为地市报的新闻工作者,应下大功夫研究。记得新闻教育家恽逸群曾经谈过新闻价值的五条标准,其中第一条就是和大众利害关系的密切程度,另一条就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主要是生产力的发展。初次闻听,作为资浅记者的我对此也是懵懵懂懂,理解不深。长期以来,我一直探求新闻的第一要义的内涵,摸索获取第一要义的途径。1996年1月的一次实践,使我受到启示,至今难以忘怀。1996年元旦刚过,一场瑞雪普降华北大地。1月11日一上班,革命老区阜平县县委办公室的一篇来稿摆放在我的办公桌上。打开一…  相似文献   

17.
新闻讲究快和新,“马后炮”过了时辰,岂不等于“瞎火”?其实不然,我们平时大都会遇到“马后炮”新闻,而且不得不去写它。一些份量较重的新闻,通讯员写过,见了报,但因宣传效果不佳,还得记者重来。对这类新闻的采写,我的体会是:等待时机,巧取角度,精心采写,“马后炮”也能打响。 1992年春,湖北省随州市爆出一条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新闻,封江农民承包大型国营水库养鱼开全国先河。当时由于信息不畅,待通讯员一小稿到我们《随州报》后,距签合同之日十余天,《随州报》只好发了一条短消息。随后,《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湖北日报》均发一简讯。这条“活鱼”就这样了事,确实可惜。我们一边收集封江农民承包水库的有关材料,一边与封江乡政府和封江水管处保持联系,密切关注其发展动态。11月初,我和本报一记者于首网鲜鱼起网之时赶赴现场,写出了消息《封江农民承包国营水库养鱼尝到甜头》,获  相似文献   

18.
法制新闻作为一种专业性新闻,是以1980年《中国法制报》(《法制日报》前身)的创刊为标志的。跨入21世纪,中国民主法制建设仍在不断加强。法制新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法制日报》在20多年的发展中已经成为法制新闻报道的先驱和典范,是全国法制类报纸中知名度最高、传播信息最权威、影响力最大的中央级报纸。本文总结并提炼它的法制新闻的采写特色不仅可为其他法制类报纸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也可为社会主义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9.
王佳 《声屏世界》2004,(11):26-27
新闻传播学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受众为本位.报道有人情味的、有亲和力的.具有人文关怀的新闻。从媒介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各种媒介方式的不断涌现和各类媒体间竞争的白热化,能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回归大众传媒服务于人的本质,几乎成了各大媒介的共同理念。在这方面.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可称得上是一个范例。看过《晚间新闻》的观众都会说,“没想到新闻也能这么好看!”  相似文献   

20.
延安时期的新闻业务刊物——《通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9年12月1日《,通讯》创刊号出版,这是延安时期出版的第一个新闻业务刊物,它的读者对象是陕甘宁边区的通讯员。抗日战争时期,新华社曾在延安创办过一份油印的新闻业务刊物——《通讯》。当时,新华社与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一起驻在杨家岭,同属中央党报委员会领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