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化的形势下,高校战略联盟的产生和运作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组建民办高校战略联盟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具有可行性.建设和完善民办高校战略联盟,一要增强认识,转变观念,形成共识,提高建立民办高校战略联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要引导、鼓励和参与差异性较多、互补性较强的高校之间缔结战略联盟.三要保持...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高校竞争与合作的加剧,高校战略联盟作为高校间、高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一种有效的竞争合作方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这既是高校加快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大众化条件下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笔者结合辽宁实际提出了高校战略联盟的基本模式及加强法规建设,建立财政金融引导保护配套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与组织作用,鼓励社会中介组织积极参与等构建区域高校战略联盟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高等教育内外部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高校面临一系列新挑战。高等教育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高校战略联盟是高校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高校战略联盟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进而有效提高我国高校的核心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4.
高校产学研战略联盟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职能多样化和知识生产方式转变的本质反映,构建高校产学研战略联盟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然。近十年来,安徽省高校产学研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和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根据安徽省高校实情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努力构建高校产学研战略联盟,创新联盟模式。  相似文献   

5.
实现我国高校战略联盟的价值判断与路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高校的联盟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中国的高校有必要认清和把握这一趋势,设计和规划出合理的发展路径,以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文章从国际比较入手,分析了高校战略联盟在我国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并指出了实现我国高校战略联盟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21世纪初,战略联盟这种企业合作的组织形式已成为高等教育机构合作的重要形式。高等教育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高校之间加强横向合作,高校与政府的紧张关系需要以高校联盟这种中介组织加以协调,后合并时代的高校需要寻找新的途径来提升高校的竞争优势,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更需要高校组建联盟以实现协同创新。要解决高校联盟发展中的困境问题,就需要我们对高校联盟有着全新而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一般地方高校构建战略联盟的思路与形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建战略联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一般地方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一般地方高校构建战略联盟的思路在于突破空间概念、依托强校发展、同类学校联合和多渠道、多形式的联盟。在战略联盟的形式上可采取优势融合联盟、互补式联盟、部分联盟和整体联盟。战略联盟是一般地方高校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共同体是新时代促进教育对外开放的理性诉求,高校战略联盟是“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具体实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涌现出一批高校战略联盟,为构建“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共同体奠定了现实基础。面对后疫情时代的风险挑战与未来教育发展的全新要求,应坚持整体性治理理念,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高校战略联盟升级版,促成基于共同责任愿景的价值共识,推进基于多元参与模式的共治共为,强化立足专业内在特性的联盟秩序,推动“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共同体不断延伸。  相似文献   

9.
大学国际联盟是全球化背景下传统大学联盟的新发展,是高校实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选择.当前的大学国际联盟有国与国之间的双边联盟、区域内的多边联盟和跨区域的多边联盟三种.大学国际联盟的蓬勃发展有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重因素.作为全球化驱动下的高等教育应对举措,大学国际联盟有其潜在的负面效应.中国高校应在权衡其双重影响基础上,做出有利于自身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通过高校联盟保护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精英教育,也促进了普通高校的生存和发展,高校联盟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高校校际合作经历了政府主导的合作、合并之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背景下,高校之间合作意识增强,联盟的合作项目和合作形式呈多样化.借鉴美国高校联盟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高校办学自主权是联盟的关键,完善和加强联盟的组织架构是高校联盟长远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国际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加强,促进了高校联盟的发展。从美欧高校联盟发展看,加强高校合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借鉴美欧高校联盟发展的经验,推动我国高校联盟的发展,重在提高对高校联盟的认识,营造高校联盟的氛围,创新高校联盟形式,在自愿、平等、互利基础上,积极推进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以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联盟日趋成为整合高校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的一种重要战略手段。本文阐述了高校联盟产生的内外动因,根据我国教育发展实际情况深入分析高校联盟存在的优势、弊端及可能出现的隐患,并尝试提出可行性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3.
战略联盟:大众化阶段高校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数量的扩充、创新与变革、多样化等基本特征。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实施战略联盟策略,是大众化条件下高校应对资源短缺、提高办学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传统高校战略联盟的新发展。基于对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和“一带一路”职教联盟两个典型案例的深度考察发现,近年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呈现出稳步推进、有序发展的态势,行动情境不断拓展,中国高校作为自主行动者和规则制定者的角色不断凸显,但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联盟合作范围相对狭窄、联盟参与主体后劲不足、联盟发展缺乏学理支撑等困境。未来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导向,坚持优化提升治理效能的行动取向,在现有制度框架下继续强化联盟建设宏观指导,在平等互信基础上进一步增进联盟主体间共识,在价值目标共识中有效营造同舟共济的行动氛围,创新探索“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高校战略联盟是二战后美国高校为适应社会变革、降低学校经营成本、满足学习者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提高学校社会地住、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校际合作形式,为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运作方式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其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高校战略联盟作为成员高校跨“界”寻求共同发展、协同应对困难挑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受到重视。通过纵向考察与横向剖析发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战略联盟在演进过程中经历了4个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的发展阶段:萌芽起步期、探索初成期、稳步推进期和全新发展期。就当前来看,我国高校战略联盟在对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还存在着联盟内容虚化、联盟发展同质化、行动框架泛化、联盟调控机制不足等问题。面对高校战略联盟专业化、国际化、多元化、深度化、协同化的发展趋势,未来的联盟各方应以提质增效为目标,找准发展方向,寻求发展特色,探索联盟实体化运作模式,营造同心协力的行动氛围。  相似文献   

17.
高校战略联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施战略联盟策略,是高校应对资源短缺、提高办学水平与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我国高校战略联盟存在着资源整合与合作形式过于单一、联盟与合作开展不足等现状,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开展高校校际间灵活多样的合作办学,不同类型高校实施不同的战略联盟策略,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及社会中介组织作用等是我国高校战略联盟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是高校教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产学研结合。构建产学研师资发展战略联盟机制,政府应积极发挥支持和引导作用,联盟各方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促进利益的合理分配,在各方的协调合作中逐步完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9.
高校联盟是高等教育理念转化为高等教育实践的重要手段。从高校联盟的演变看美国走上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轨迹,可以得出美国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高等教育之巅与美国高校适应外部环境的"自觉性"有密切的联系。高等教育理念影响美国高校的行为选择,高校采用联盟手段来解决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以及扩大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高校联盟在美国高等教育强国形成的各个阶段中均不同程度地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要由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理应重视高校联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大学城发展成为区域性高校战略联盟,是我国大学城得以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常州科教城(常州高职园区)形成区域化战略联盟,为联盟高校及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为我国区域性高校战略联盟积累了成功经验.而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打破体制障碍是区域性高校联盟成功的关键,坚持高水平校企间全面合作,为经济建设服务是区域性高校联盟发展的推动力,完善内部机制,促进资源共享是区域性高校联盟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