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到2020年,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我国的义务教育,要"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县域内的城乡均衡是全国区域均衡的基础,而乡镇区域内的校际均衡又是县域内城乡均衡的基础.本文结合福建省惠安县净峰镇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
正县级教研部门直接面对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县域内基础教育的教学业务指导任务基本都是由县级教研部门完成的。可以说,区域整体教育质量的高低与县(区)教研部门业务指导水平是直接相关的,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也是受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县域教育督导评估经历了“两基”评估验收、“两基”复查和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三个阶段,期间主要内容、基本程序和结果处理不断地进行调整,保持了督导评估机制的持久有力。县域教育督导评估具有鉴定、促进和指导作用,是推进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效机制。县域教育督导评估面临挑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应对。  相似文献   

4.
吉林省县域教育督导评估经历了"两基"评估验收、"两基"复查和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三个阶段,期间主要内容、基本程序和结果处理不断地进行调整,保持了督导评估机制的持久有力.县域教育督导评估具有鉴定、促进和指导作用,是推进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有效机制.县域教育督导评估面临挑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应对.  相似文献   

5.
区域教育改革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形式,而体制创新是解决区域教育改革走向深入发展的关键。杭州市下城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在推进区域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积极尝试体制创新,探索实施了合作型领导体制,构建了专业化干部成长制度、动态化教师管理制度、生态化办学体制以及发展性科研管理制度等,有效破解了制约区域内教育改革走向均衡、公平、优质及多样化的发展难题。  相似文献   

6.
统筹城乡教育,逐步缩小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关键是配置好城乡师资资源,重点建设好农村教师队伍。地方高师院校在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背景中,通过构建高等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位一体"教师教育联盟,实施师范生实习支教与在职教师置换培训、校际交流的同步改革,并与校内相关改革措施相互配套,建立协同育人合力的长效机制,是深化教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创新范式。  相似文献   

7.
3月13日,2012年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在石召开。省教育厅副厅长杨勇在讲话中强调,全省基础教育系统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全面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深入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着力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缓解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扎实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8.
区域教育改革处于国家宏观教育改革与学校微观教育改革之间的中观层面,在具体推进中更能体现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的实际发展状况,体现出区域化、本土化的改革优势,对区域教育的整体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科研工作可大致分为决策形成、日常推进和成果转化三个关键环节,以区域教育改革的视角对三方面进行重构,可作为区域教育科研的一种推进范式。  相似文献   

9.
以乡村地区教育改革、发展、振兴为核心价值关切,县域教育研究已成为中国教育学领域的一 个重要路向,并已积淀起一定传统.但县域作为一种特定空间,至今尚未在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上引起必要的关注,进而也未能在相关研究中真正确立起其应有的知识地位.在新时代中国乡村与城市社会不断整体深度融合、县域成为城乡融合性空间的适切尺度和表征形式的背景下,"县域"应当正式进入教育学研究的概念、方法与价值体系,进而作为纯粹"乡村"教育逻辑、"城-乡"教育二分逻辑之外的第三种空间逻辑选择.县域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深度推进和真实发生的关键空间类型,新时代的中国乡村教育振兴和城乡教育融合发展必然要求确立起一种教育改革的县域空间逻辑,这就要求:塑造作为本土教育建设共同体的县域公民,深度推进县域教育变革与社会进步;在发展当地教育传统、激发教育活力、回归教育公共品性及改造县域社会的价值框架中,构建作为中国县域教育价值空间的县域教育景观...  相似文献   

10.
“十一五”以来,特别是全国、省、市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和《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黄梅县基本实现了人民教育政府办,教育步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初步形成了具有县域特色的教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到2020年,作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我国的义务教育,要“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县域内的城乡均衡是全国区域均衡的基础,而乡镇区域内的校际均衡又是县域内城乡均衡的基础.本文结合福建省惠安县净峰镇的实际情况,浅谈对推进镇域内小学校际之间均衡发展的一些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12.
《安徽教育》2012,(8):23-27
今年5月,经省政府同意,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印发了基础教育三项改革实施方案,即《安徽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实施方案》、《安徽省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安徽省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改革实施方案》。7月,省教育厅召开全省基础教育三项改革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会议,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为帮助全省广大教育工作者了解掌握"方案"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日前,安徽教育网发表了《基础教育三项改革实施方案解读》一文。限于篇幅,本刊对该文作了删节和重新编排。  相似文献   

13.
正无锡市作为全国和全省教育先行发达地区,肩负着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任。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关键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这就需要扎实推进教育科学研究,优先服务学校内涵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第一推动力。教育需要科学理论为指导,教育改革发展需要教育科学研究的引领和支持。作为推动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市教育科学研究应着眼全市教育现状,紧跟教育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区域教育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教育改革推动者已掌握的相关信息是很重要的决策工具,通过对信息披露环节的控制,可以减少外部因素对教育改革的消极影响。从理论上讲,教育改革推动者在信息披露环节上的基本策略有两点;一是把多个异质组织参与的决策博弈变为少数单一组织参与的决策博弈;二是确定信息发布的先后顺序和选择信息披露的时机。而我们认为区域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者的一系列信息披露策略,内生于整个国家教育体制、乃至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它是改革推动者与所在组织成员、上级主管部门和公众群体等教育发展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结果。这种博弈行为使得区域教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时间与程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而构成了我国渐进式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5.
张山  张家明  许璟 《江苏教育》2022,(58):33-3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积极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实施“美好教育”,探索“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实践路径,加快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县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进程中,一个区域的教育如何在稳健行走中提质升位?笔者据近几年对成都教育的观察、调研。形成的思考和基本观点是:增强区域教育自主自信精神.培育区域本土教育理论,争取区域教育国际话语权,是区域教育品质提升和高位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课题组在模式分析框架下,识别出我国贫困山区县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模式的特征,发现贫困山区县域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模式存在着明显的自功能缺损,主要表现为改革的目标过于脱离当地现实、改革的领导体制由行政集权主导、改革过于依赖外界援助、缺乏改革与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据此.提出要建构更佳的改革与发展模式,更佳模式应具有“适度性”、“自主性”、“内生性”和“和谐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8.
彭晓映 《湖北教育》2011,(10):24-26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稳步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和发展主题。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现有教育资源的均衡,更重要的是通过内涵发展实现质量的相对均衡。县域内推进教育改革,归根结底就是一场艰难的软实力考量。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S省Y县的质性研究发现,县域陪读看似是教育城镇化进程中的被动行为,实则蕴含着复杂性,是农村家庭在全面洞察子女学习状况、群体遭遇、社会态势的基础上主动求变的教育选择。此外,乡村“好教师”的县域流动增加了乡村家长对县校教学质量的信任,陪读经济的发展以及县域严控补习班的治理措施也进一步为县域陪读的稳定发展提供动力。陪读作为教育城镇化的意外结果,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但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县域教育的发展秩序,而进行县域层面的教育治理是基础教育改革重要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教育科研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组成部分。为了整体推动学校教育的改革发展,区域教科研必须及时引进新的教育理论,引导学校开展寻求教育发展的思路和措施,服务于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为了适应新时期教师的发展需求,调动教师的参与积极性,研究总结出能够推动教育改革的实践成果,必须找准着力点,探索时代性的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