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笔者近日在2011年6月2日《光明日报》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是《红色题材电视剧闪亮荧屏》(作者李蕾),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摘录如下:在众多机构中,中央电视台首当其冲。继为建党90周年电视剧"红色季"揭幕的大剧《中国1921》赢得开门红后,根据"中国改革第一村"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已故第一书记沈浩同志生前事迹创作拍摄的24集电视连续剧《永远的忠诚》紧随其后,将于6月3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这是目前唯一一部再现2004年到2009年小岗村6年改革风云和沈浩事迹的电视剧。  相似文献   

2.
刘洲 《语文知识》2004,(1):26-26
近年来,报刊、电视上使用“首当其冲”的频率较高,误用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请看: ①新课程首当其冲地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16日第4版) ②要战胜“非典”首当其冲地是搞好  相似文献   

3.
汪宓 《学语文》2003,(2):3-43
初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塞翁失马》有“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日:‘此何遽不为福乎?”’一段,《教师教学用书》把文  相似文献   

4.
2012年第3期《语文月刊》93页有一篇张志先老师写的文章《“首当其冲”就是“冲在最前面”吗?》,我读后获益匪浅。“首当其冲”这个成语确实经常被人误用,连大报大刊上也数见不鲜。为了强化对“首当其冲”的理解,张志先老师在文章中列举了几个使用正确的例句,其中的例2和例3分别是:  相似文献   

5.
一、重见天日《语文学习》2013年第11期在“读者”栏目摘编了徐荣祥老师的《语文加到180分,又咋样?》第一句是这样的:北京市将从2016年始把语文高考分值加至180分,试图用高考“指挥棒”来导引语文学习,以此提高学科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余雁舟 《学语文》2014,(3):64-65
一、重见天日《语文学习》2013年第11期在“读者”栏目摘编了徐荣祥老师的《语文加到180分,又咋样?》,第一句是这样的:北京市将从2016年始把语文高考分值加至180分,试图用高考‘指挥棒’来导引语文学习,以此提高学科的地位,让渐趋势微、边缘的语文学科重见天日。  相似文献   

7.
汤广文 《学语文》2006,(4):44-44
近日笔者在阅读《名作欣赏》(2003年第8期)时,其中有一篇分析《陈情表》艺术的文章《感天动地赤子情》,作者把《陈情表》中“舅”释为“母亲的兄弟”或“妻子的弟兄”不一样,“舅”能否释为“外公”?  相似文献   

8.
叶圣陶先生说:“出言吐语自当求其适当,使对方闻而愉悦舒适。”这就告诉我们,无论是口头为“语”,还是书面为“文”,语言都要准确得体,也就是用语要适合语言环境,恰如其分。  相似文献   

9.
苏轼一洗过去缠绵柔婉的词风,开创了词的豪放一派,《念奴娇&;#183;赤壁怀古》正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词人借助雄奇的景象引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从而抒发自己渴望建立功业的心志。这首词气势之磅礴堪称一绝,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枝艺术奇葩。如何让学生准确地把握词的豪放风格,深刻领悟词人的思想感情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在读中赏析、在赏析中读的教学方法,老课新教,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二册《神奇的极光》一文第二部分的开头一句是:"极光被视为自然界中最漂亮的奇观之一。" 查《现代汉语词典》,"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如"钱塘江的潮汐是一大奇观"。"奇观"本身  相似文献   

11.
金兴甫 《语文知识》2005,(12):27-27
《纵横》2005年2期刊载了陶伟人先生的《杨靖宇、陈翰章、汪亚臣烈士遗首发现记》一文,文中写道: “陈翰章牺牲后.日寇将它的尸体拉到了宁安县城。先把它的头颅割下来挂在城楼上示众。” “伪满洲国治安部大臣于芷山和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等人传看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向沙漠进军》一文首句是:“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课后就此设置的练习是:“最”表示沙漠危害人类的程度怎样?“之一”能不能丢掉?在教学中稍加引导,学生便不难理解沙漠对人类危害程度之严重,  相似文献   

13.
14.
15.
陶任重 《学语文》2002,(1):15-15
初中《语文》第六册《捕蛇者说》一文,对“向吾不为斯役”一句做如下注解:“假使我不当这个差。向,从前。”我认为对句子的翻译无可非议,而释“向”为“从前”颇为不妥。其原因有二: 其一,“向”字在古汉语中的义项有:①朝北的窗户;②窗户;③朝着、向着;④趋向、奔向;⑤从前、往昔;⑥假使、假如等项。孤立地看,将“向吾不为斯役”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时释“向”为⑤、⑥两个义项均可。但课本注释对全句的翻译是“假使我不当这个差”,而单释“向”为“从前”,这样一来,“向”的释义到  相似文献   

16.
文非 《学语文》2004,(5):48-48,47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上》,高中试验本第一册)最后一段有“果行,国人皆劝”一句,课本注云:“[果行]果决地这样做。指伐吴。”将“果”理解为果决,实属望文生义。  相似文献   

17.
18.
中师语文课本《阅读和写作》第五册把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啸”的“啸”解释为“高声叫”。笔者认为此解不妥,“啸”在此不应解释为”高声叫”,而应解释为“打唿哨”。许慎《说文解字》:“啸,吹声也,从口肃声。”《辞海》解释说:“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相似文献   

19.
《少年儿童研究》2011,(9):58-58
我朋友的孩子6岁,每天在爸爸的要求下背诵“国学”,已经背完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背了一部分,开始背《道德经》。这个爸爸的做法家人都反对,觉得孩子太累了。这个爸爸向我求助,希望我支持他。而我自己一直不知道给他什么样的答案,应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20.
王洪钟 《语文知识》2004,(11):20-20
人教版高中《语》第二册《祝福》一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教材对“蒙胧”一词作的注释是:“[蒙胧]现在写做‘朦胧’。”对此,笔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