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节选文段齐桓公置酒,令诸侯大夫曰:“后①者饮一经程②。”管仲后,当饮一经程,饮其一半,而弃其半。桓公曰:“仲父③当饮一经程而弃之,何也?”管仲曰:“臣闻之,酒入口者舌出④,舌出者弃身。与其弃身,不宁弃酒乎!”桓公曰:“善。”  相似文献   

2.
温酒斩华雄     
玄德、关、张引数骑跟公孙瓒来,曹操接着。众诸侯亦陆续皆至,各自安营下寨,连接二百余里。操乃宰牛杀马,大会诸侯,商议进兵之策。太守王匡曰:“今奉大义,必立盟主,众听约束,然后进兵。”操曰:“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不过以门第推之。绍再三推辞。众皆曰:“非本初不可。”绍方应允。次日,筑台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建白旄黄钺、兵符将印,请绍登坛。绍整衣佩剑,慨然而上,焚香再拜,其盟曰: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史记》之《管仲列传》中有一句话:"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教参是这样翻译的:(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完全控制了天下。课本中亦无相关的注释,老师们在讲解此句时基本上皆参照教参的译文。教参将"九""一""匡"分别解释为"多次""完全""控制",笔者觉得这三个词语的解释值得商榷。首先,这句话中的两个数词在句中应做动词。"九"同"纠",含义是"纠集",与"合"意义相近,  相似文献   

4.
继承了哈布斯堡家族血统的查理五世同样继承了这个家族称霸欧洲的野心。在德国宗教改革之时,查理五世成为德国皇帝。拥有广袤领土的查理五世无心关注德国内部事务,而是觊觎欧洲。在对外战争取得胜利后,又试图结束德国的分裂局面。查理五世这种一统宇内的思想却在不经意间成就了德国的宗教改革。  相似文献   

5.
刘邦斩蛇传说作为受命之符对汉代政治而言有重大意义,然而随着"道德力量"与"理性思维"的介入,后人对它的解读几经调试,最终批判、否定的态度占据了上风。至于斩蛇剑,受当时思维习惯影响,其获得与遗失都被描述得极具神异色彩,甚至还被后人赋予了灵应的道德判断力。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与传国玺并驾齐驱的皇权象征符号,除了在斩蛇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更是因为先秦秦汉之际器物成为论证政权合法性的重要工具。不过,由于佩剑之礼的式微,尚武之风的衰退,斩蛇剑一类兵器在这种政治文化消亡之先,便退出了论证、展示政治权力的舞台。  相似文献   

6.
曹操"挟天子"只可让少数诸侯服从其令归顺朝廷,却难以命令多数诸侯。主要原因有六:汉朝天子的合法性权威丧失殆尽;皇朝更代的五行学说让天下人从心理上感受到汉朝即将灭亡;曹操汉相身份受到天下人的质疑;天下诸侯都拥有私人军队,都在积极建立自己的霸业;社会志士多在寻找新的主人建功立业而非拥汉;次等君臣关系的固化形成了新的利益共同体。曹操"挟天子"也产生了集团内部拥汉派反对他代汉的严重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7.
“斩”华雄     
话说三国时期,地球人都知道,是关羽斩的华雄,但是这其中另有内幕。一天,曹操刚进大堂,屁股还没坐热乎,就有一位士兵连滚带爬地进来报告……曹操立即派出四员大将出城迎战,可没到3分钟,四员大将都陆续被用担架抬了回来。原来……曹操立即派出两大虎将张飞和关羽。关羽听闻此事,让张飞吃了1000粒黄豆,喝了10杯冰水,只听张飞的身后“噗———”的一声巨响,一下子放出了一股臭气。关羽将此臭气装入电动青龙偃月刀的吸管中,戴上防毒面具,骑上赤兔马,就飞奔出城了。华雄见关羽出来了,也没把他放在眼里,故技重施。可关羽戴…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期,战乱频繁。尤其是鲁僖公初年,各方利益与矛盾相互叠加,政治形势错综复杂。晋国假途灭虢,其国力迅速强大起来,同时与秦国结好;而楚国也是蠢蠢欲动,意欲染指中原;与此同时,周王室国力更加衰微。昭陵之盟后,面对日益强大的晋国以及野心勃勃的楚国,齐国该如何进一步奠定自己霸主的基业?试以鲁僖公元年到鲁僖公八年间的史实为依据,以齐国将郑国变为自己的附属盟国为中心,探析齐桓公过人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9.
方城考     
"方城"之名,首见于典籍者,当属<春秋左传>僖公四年.这一年,齐桓公率齐、鲁、宋、陈、卫、郑、许、曹八国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相似文献   

10.
芈月不是一个简单的女人,从为子夺位的过程就可以看出,她并非表面上的弱质,对于任何不将其放入眼中的人,她必将让其自尝苦果。当了太后的芈月也不闲着,这个三十岁的成熟美妇人趁着儿子继位义渠王前来道贺的时候随便勾引了一下,便又生了两子,从此以自己的色相牵制着义渠的发展,公元前272年宣太后大义灭亲,一举灭亡秦国大患义渠,使秦国再无后顾之忧,她的功劳不逊于张仪、司马错攻取巴蜀。  相似文献   

11.
人们习惯上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他挟持了汉献帝,但"诸侯"并不为其所令,"挟天子"是令不了诸侯的。曹操挟天子的目的不是为了"令诸侯",而是为了"令士人"。"挟天子"取得的实际效果是令士人,即"挟天子以令士人","令士人"对汉魏之际的历史局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恶少年”是唐代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唐代,尽管他们背离生活正道,犯法作恶,却是一支各方面都不敢忽视的重要力量。每值国家多事之秋,他们就积极应募,因而成为唐代的重要兵源。然而每逢政局动荡,他们又积极参预宫廷斗争,发动暴乱,投靠藩镇,表现出强烈的反社会倾向,其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一面。  相似文献   

13.
“寡人、不”这两个词的历来通释是 :侯王自称的谦词 ,其意义是“寡德之人、不善”。这一解释贬义太重 ,违反了谦称和礼貌语言的基本规律。这两个词的词义应为“寡民之人”和“贫国之人” ,其用法经历了由对平级自称延伸到对下自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实际上记载了十三个诸侯的盛衰大事,题目和内容不符,其原因历来众说不一:或认为是没把吴计入数内,或认为是没把鲁计入数内,或认为是作者的笔下之误,或认为是后人窜易所致。本文在否定了以上各种说法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是没有把秦计入数内  相似文献   

15.
陈寅恪认为: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元稹作《连昌官词》,呼吁“努力庙谟休用兵”,是12年前同白居易应制举时所持“销兵”说的继续;“休兵”说同于唐穆宗初期宰相萧、段文昌的“消兵”说,元稹因而得志于朝;与主战派裴度政见对立,故又受到攻击并遭贬;“消兵”说导致朝廷再失河朔。陈说不确。白、萧、段的“消兵”说,指天下军队逃、死不补,自然减员。元稹从无这种主张,所说“销兵革”,指朝廷推诚于下,推敬于外,化解矛盾,消除战争,核实军籍,农战相兼。元稹一向主张并参与镇压藩镇叛乱,“努力庙谟休用兵”,是盼望最终太平,不再用兵,这同裴度完全一致。元稹见重于穆宗,并非由于“休兵”说,而是由于文才学识;遭裴度等忌恨并因而遭贬,也非由于“休兵”说,而是由于勾结宦官,谋取私利。朝廷再失河朔,不是“消兵”说所致,旧史已讲到物资供应、宦官监军、指挥管理、宰相才干和朝廷遥控五方面因素,还应考虑河朔地区特殊文化背景。元稹“休兵”说不同于萧、段“消兵”说,即便再失河朔是“消兵”说所致,也与元稹无关。  相似文献   

16.
把唐穆宗时藩镇叛乱、再失河朔归咎于宰臣萧、段文昌所献销兵策,没有根据,而是由政治、军事、经济等深刻原因造成。销兵是唐后期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需要,是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统治阶级的普遍要求,故应肯定为正确政策。  相似文献   

17.
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这三百多年间诸侯的力量逐渐强大,周天子已经徒有虚名,无力控制各诸侯了。这一完整的历史时期恰好与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公元前722年-前481年)所记载的历史大致吻合,所以,历史上就把这段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18.
温羽佳 《成长》2021,(1):192-192
中国古代史,是帝王将相的历史。齐桓公贵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一代名相,孔子赞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但为什么司马迁却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之能知人也”呢?没有鲍叔之知人,没有他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没有他的胸怀天下大公无私,管仲的才华将无以展现,齐桓公的任人唯贤也无从谈起,成人之美,是建立这个...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练习三中的“处处留心”,选的是《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这一片段,介绍说这是“写得非常精彩的一段”,并要求学生练习诵读,还要把关公的神勇气概读出来。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九十六回的前半部分,写了三个连续性的故事:《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简称“失”、“空”、“斩”。关于“失”、“空”、“斩”,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颇有见地的意见,但对其中的几个问题,意见颇有分歧,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