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能够同时满足受众听觉和视觉需求的公共媒介电视来说,声音和画面是缺一不可的。这是电视不同于报纸和广播这些传统媒介的优势,可是有时也是它的劣势。正是电视需要声、画两条腿走路的这个特性,决定了在某些不可能通过正常途径获得采访声音和画面的特殊情况下,“暗访偷拍”也就是电视节目隐性采访行为的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
3.
体会透“反常即新闻”,对于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具备善于发现好新闻的能力,会有许多实用的启发。在记者生涯中,抓住这点,领会深领会透,对成为一名好记者很有帮助。例如《长江日报》记者余兰生所写的《140万双袜子的命运》,为什么这种问题存在10年,没有人发现是重大新闻?  相似文献   

4.
美联社7月15日在不经意间刊登了一张有意夸大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区水灾的新闻照片,后经确认此图片经过电脑处理,16日,美联社通知各合作单位将此图片撤消,并对提供照片的摄影记者给予“开除”的处罚。  相似文献   

5.
党报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就必须切实重视和加强群众工作,这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新闻改革的现实问题,也是发扬党报优良传统,落实为谁办报、办什么报的重大问题。当前,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各种利益关系在不断调整,群众产生不同的利益要求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反映群众心声,拓宽报道渠道,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我们在探索中总结出了七种做法。第一,开设新闻热线,深入调查研究。开设新闻热线,是了解基层、倾听群众呼声的一个窗口。近几年,南阳日报群工版面有一个在读者中享有很高声望的热线栏目叫“有事找党报…  相似文献   

6.
董毅 《新闻前哨》2005,(11):37-38
时下,“策划类新闻”和以记者暗访为代表的“记者制造事件类新闻”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对这些现象的评价可以说是褒贬不一。本文试从法哲学“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角度,对“策划新闻”与“记者制造事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隐性采访自它诞生之日起,就因为它特殊的采访方式--记者为完成自己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采访意图有意地隐藏起来,而遭人议论,是非难判.但一旦产生,它就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并发生着作用,具有了存在的合理性.其采访的过程是隐秘的,但其最终的作品往往要展示给公众.总而言之,作为一种新闻现象,它广泛存在,并且有蔓延发展之势.  相似文献   

8.
与公开采访相对而言,“暗访”属于一种隐性采访方式,是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重要采访方式之一。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暗访”在帮助记者实现针砭时弊、惩恶扬善目的同时,也给记者带来纠纷甚至诉讼。因此,记者“暗访”前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对记者顺利、灵活地进行“暗访”,并在”暗访”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自我保护,具有现实意义。在这里,笔者从几个方面做一个粗浅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10.
本刊这期“报苑星座”栏目中发表《平民记者胡亚华》的长篇通讯,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中共党员、36岁的湖南《衡阳晚报》记者胡亚华平凡而又伟大的先进事迹。胡亚华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光大了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塑造了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我们号召,全国地市报新闻从业人员在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好好学一学胡亚华同志的先进事迹。学习他爱岗敬业、乐于吃苦的奉献精神;学习他深入采访、扎实细致的严谨作风;学习他心系、勤解民忧的平民情怀;学习他防微社渐、清正廉洁的浩然正气。为全面振兴,做大做强我国地市报业,更好地服务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相似文献   

11.
2004年度中国“风云记者”风云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记节前夕,中央电视台《讲述》栏目推出第二届中国记风云榜,央视《新闻调查》记张鸿勋、新华社驻加沙记周轶君、央视《经济半小时》记周人杰,《西安晚报》记黄亚平、《成都晚报》记傅艳、《辽沈晚报》记栾俊学、安徽《现代农村报》总编陈伟、吉林市经济广播电台都市110台记程光,以及衡阳特大火灾中表现英勇的记四人组等榜上有名。2004年里,  相似文献   

12.
相信很多读者会对"茶水发炎"事件记忆犹新:两名记者暗访了10家公私医院,声称自己尿频尿急尿痛。而在被医院要求尿检时,记者用一只崭新的玻璃杯泡了绿茶,并将茶水当做尿液的样本送检。结果"令人震惊",有6家医院的尿检结果显示,茶水"发炎"了。"茶水发炎"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事件的始作俑者也公开承认,这是她们精心打造的一  相似文献   

13.
8月19日至8月24日,《三峡晚报》成功地推出一组系列报道《“苦婴”追踪》。该组报道以其极强的时效性、记者参与的亲历性以及结局的不可预见性,引起宜昌广大市民的极大关注。正是精心策划导致了  相似文献   

14.
张瑜烨  胡丹萍 《新闻窗》2009,(3):106-107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媒体和记者在履行舆论监督职责的过程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舆论监督的艰难环境致使新闻暗访盛行,而由此引发的道德争议也不断升温。人们对记者在暗访过程中对危害事件不加以制止的“隔岸观火”行为尤其质疑,认为记者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丧失了社会公德。本文试图就此问题做一冷静与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民不会忘记,就是他——曾装疯13天卧底偷拍飞车大盗,协助铁路公安干警,将一个由60多人组成的大型盗窃团伙一网打尽;就是他——曾化装成修鞋匠、管道工暗访“黑香肠”加工厂,与不法分子面对面地决斗;就是他——曾在风雨交加的寒夜爬上屋顶,揭开注水牛肉的面纱;就是他——曾为拍摄小偷而与其睡在一起……他以照相机为武器,以城市角  相似文献   

16.
17.
梅松武 《新闻界》2006,(1):24-25,27
笔者曾在《新闻界》2001年第五期《从新闻创新看新闻价值》一文中首次提出新闻价值“能量说”,引起学术界关注。当时,笔者主张对新闻价值定义应该回到新闻求“新”的本能上来——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激发出来的适应社会创新需要的能量。笔者认为,传播者和受众对新闻价值的追求正是新闻创新和新闻传播的“动力”所在、“能量”所在;传播者和受众的新闻价值观表现为一种知识力量,也可以通过新闻创新和新闻传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正是这种转化表现出一种巨大的“能量”。在这里,笔者想从新闻价值看记者的价值这一角度进一步…  相似文献   

18.
记无疑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字基本功及健康的身体,但现在光有这些已远远不够。  相似文献   

19.
或许是从事新闻编辑工作缘故吧,我一直将央视《新闻联播》当作精品新闻节目样板,几乎每期咀嚼品味、乐此不疲,收获自然颇丰。然而,偶尔也会品到一两处败笔,令人大为扫兴。  相似文献   

20.
任晖 《视听界》2006,(2):91-92
按照一般规则,新闻采访应该公开进行。媒体的威信,就是建立在新闻信息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基础上的。然而,由于现实社会的错综复杂,许多新闻信息通过正常途径无法获得,这时“偷拍偷录”便应运而生了。“偷拍偷录”,又称隐性采访、秘密采访或“暗访”,是近年来新闻记者运用得比较多的一种采访手段。其最大的特点是,获取的信息真实可信,因而被媒体广泛采用,又因为广泛采用,也导致争议不断。判定“偷拍偷录”行为是否合法的依据,既不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取得的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批复》,也不是最高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