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物理》“滑轮”这一节中 ,关于滑轮组绳子的基本绕法有两种 :一种是绳子的固定端在定滑轮上 ,另一种是绳子的固定端在动滑轮上 .在解这类问题时 ,如何尽快而准确地确定滑轮组绳子的绕法 ?我认为有规律可循 .一、判断绳子段数的规律图 1在公式F =Gn 中 ,当绳子的固定端在定滑轮上时 ,吊着物体的绳子段数n为偶数 ;当绳子的固定端在动滑轮上时 ,n为奇数 .如图 1中 ,甲图的绳子固定端在定滑轮上 ,n =2为偶数 ;乙图的绳子固定端在动滑轮上 ,n =5为奇数 .例 1 在图 2的甲、乙两图上 ,画出绳子在滑轮组上的绕法 .要求 :它们的拉力均…  相似文献   

2.
陈建华 《物理教师》2005,26(12):0-32
学过滑轮和滑轮组这部分内容后,关于滑轮及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学生已形成初步概念: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因此定滑轮只能改变力的方向,不能省力;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两倍的杠杆,因此动滑轮能省一半力;滑轮组的省力情况是F=(1/n)G(n为承担动滑轮的绳子段数,G为重物与动滑轮的总重,不考虑摩擦、绳重等).在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特别是画滑轮组的装配图时,学生往往会受以上规律的影响,因而常常出现一些错误.下面我们围绕滑轮及滑轮组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以便能更深刻地认识滑轮及滑轮组的本质,顺利解决有关滑轮、  相似文献   

3.
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分割法是诸多方法中的一枝奇葩,笔者在此谈谈自己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分割法的体会。一.用分割法阐明物理规律,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判断滑轮组提升物体时拉力的大小,用初二课本上总结的规律进行判断并不直观,差生不易掌握。若用分割法“将定滑轮与动滑轮分割开来,数出跟动滑轮直接相接触的细绳根数n,则拉力即为重物和动滑轮总重力的1/n”。这种判断方法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并能熟练运用。  相似文献   

4.
绳子拉船模型是物理问题中一个比较常见、非常有用的物理模型 .如果学生正确地掌握了这个模型 ,不仅对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涵义大有益处 ,而且还可以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技巧 .一、模型原题如图 1所示 ,通过绕定滑轮的绳子拉动停在平静的湖面上的小船 ,当绳的 AO段与水平方向成θ角 ,拉动绳子的速度为 v时 ,小船前进的速度为多大 ?(设绳子一直是拉紧的 )    图 1        图 2解法一 运动分解法 :与小船相连的绳端 A的实际运动速度与小船的前进速度相同 ,其方向为水平向左 .当小船向左运动时 ,定滑轮右侧…  相似文献   

5.
速度的分解     
速度的分解问题,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对速度分解问题的物理意义认识不清,下面就一道典型的例题,分析、归纳学生们在解决速度分解问题时普遍遇到的思维障碍.例题:如图1所示,两个不计质量的定滑轮悬挂在同一水平面上,两根不可伸长的绳子分别跨过定滑轮,一端都与质量为 m 的物体相连接,另一端各与质量为 M 物块相连接,已知 M>m,先用手拉住中间物体 m,由静止释放后,当两端物块 M 都具有竖直向下的速度 V 时,中间绳子恰都与竖  相似文献   

6.
数表数列题近年来频繁出现在各类试卷上的一类新型考题.这类题既能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能考查学生观察问题、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归纳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解决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解这类题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根据数表,寻找递推关系寻找递推关系,重点研究第 n项与第 n-1 项的内在联系.对数表数列题,可通过观察数表,由特殊数据探路来归纳、猜想、证明出一般规律.例1  下表满足:①第 n 行首尾两数均为n;②表中的递推关系类似杨辉三角求第n(n≥2)行的第2个数.解析  设第n(n≥2)…  相似文献   

7.
1.从数字特征中探索规律例1 观察下面一列数的规律并填空:0,3,8,15,24,…,则它的第2002个数是__. 分析首先从题中所给的一组数中发现第n个数为n2-1这一规律,然后求出当n=2002时n2-1的值. 答案:4008003.  相似文献   

8.
滑轮组由若干个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既能改变动力方向,又能省力.组装滑轮组按以下四步进行: 第1步:确定承担重物的绳子段数n. 当不计动滑轮重及摩擦时,  相似文献   

9.
李大彬 《物理教师》2001,(12):20-20
初中物理中 ,对于设计滑轮组达到特定省力数值的问题 ,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因而常常在各类考题中出现 .对于这一问题 ,目前我们 (学生和老师 )采用“试绕法”确定 (这是一种能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的好方法 ) ,然后对比出最合乎要求的绕法 .为找到绕绳段数与动滑轮、定滑轮的个数关系 ,各种杂志上曾刊登了不少探讨结论 .本文从数学、物理角度对这种规律做了细致探讨 ,找出了一个能描述该规律的“数学表达式” ,供教学参考 .1 动滑轮个数我们知道 ,对于一个动滑轮 ,其上可绕 2段或 3段绳子 ,对于两个动滑轮 ,则可绕 4段或 5段绳…  相似文献   

10.
滑轮是个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一、滑轮的作用1.定滑轮的作用使用滑轮时,滑轮的轴固定不动的叫做定滑轮.如图1所示,升国旗时,在旗杆的顶端就有一个定滑轮.如图2所示,我们发现人是向下用力,而粮袋是上升的,这说明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1 问题的提出例1.如图1所示,纤绳以与恒定速度v沿水平方向通过光滑定滑轮牵引船向岸运动,当纤绳与水平方向成α角时,船速的大小是:( )  相似文献   

12.
今天,我听了一节小学科学的市级公开课,内容是《定滑轮和动滑轮》,这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节课的内容。这节课中有一个环节就是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的问题。这位老师设计的很好,首先让学生质疑: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测试定滑轮是否省力呢?学生的想法大多是一致的。那就是在定滑轮两端的绳子上挂钩码,假设左端绳子上挂的钩码代表物体的重量,右端绳子上挂的钩码代表你拉这个物体用的力。当两端的绳子挂上相同的钩码后保持平衡,说明物体的重量和拉物体用的力是一样大的,也就是说物体有多重,你就得用多大的力去拉动它,没有让你省力;如果定滑轮绳子的左端是3牛顿的钩码,而你在定滑轮的右端挂上1或2牛顿的钩码,定滑轮就处于平衡状态,说明你拉物体用的力小于物体本身的重量,就证明定滑轮是省力的。在学生明白了怎样去测试定滑轮是否省力的理论后,又让学生猜测实验结论,学生有的说定滑轮省力,有的说定滑轮不省力。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最后学生汇报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相似文献   

13.
问题已知人的重力为G.如果用绳直接将人吊起,所用的拉力F等于G.如果此人用如图1所示的定滑轮装置使自己升高,那么当不计绳重及摩擦时,人对绳的拉力等于G/2.  相似文献   

14.
题目 在△ABC中 ,D为BC边的中点 ,E为AC边上的任意一点 ,BE交AD于点O .某学生在研究这一问题时 ,发现了如下的事实 :( 1 )当AEAC=12 =11 + 1 时 ,有AOAD=23=22 + 1 (如图 1 ) ;图 1图 2( 2 )当AEAC=13=11 + 2 时 ,有AOAD=24 =22 + 2 (如图 2 ) ;( 3)当AEAC=14 =11 + 3时 ,有AOAD=25=22 + 3(如图 3) .图 3图 4在图 4中 ,当 AEAC=11 +n时 ,参照上述研究结论 ,请你猜想用n表示AOAD的一般结论 ,并给出证明 (其中n是正整数 ) .( 2 0 0 1 ,河北省中考题 )分析 :这是一道“观察 ,归纳 ,猜想”探索规律型题目 .因题设条件中线段…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讨论了不定方程m/n=1/x 1/y的解法,然后利用其结果给出了不定方程m/n=1/x 1/y 1/z的解法,从而彻底解决了将一个已知的既约真分数m/n表为三个单位分数之和的问题(判定m/n能否表为三个单位分数之和,若能表,求出其所有表达式),举出了计算实例,最后证明了:当1相似文献   

16.
代数式在整个中学数学中地位举足轻重,是学习中学数学中方程、函数、不等式的知识基础.不仅如此,利用代数式的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找规律的问题.如,当n分别取1,2,3,4,5,6,…时,下列3个代数式的值观分察别可为知:,当n取不同的值时,代数式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对于5n+6来说,n每增加1,代数式的值相应增加5;而对于2n+1,n每增加1,2n+1的值相应增加2;同样,代数式4n-3中的n每增加1,代数式的值增加4.因此,对于此类代数式来说,字母指数为1,字母前的数是几,那么当字母代表的数增加1,整个代数式的值相应就增加几.如:3n-2:n每增加1,代数式值增加3.而…  相似文献   

17.
动量守恒定律是物体间相互作用时机械运动量——“动量”传递的定量描述,是相互机械作用在时间过程中累积效应所遵循的规律,其数学表达式为m_1(?)_1+m_2(?)_2+……+m_n(?)_n-sum from i=1 to n m(?)=恒量。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一规律并能灵活运用,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就中学阶段掌握运用这一定律所应注意的问题和有关习题分类做一概述。一、应明确的问题 1.定律适用条件系统内相互作用的物体均不受外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孟楠 《青海教育》2014,(9):85-85
函数的核心是“把握并刻画变化中的不变,其中变化的是‘过程’,不变的是‘规律’(关系)”。学生愿意去发现规律,并能将规律表述出来的意识和能力,就是函数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五年级数学教学如何渗透函数思想呢?一、在探索“数与运算”的规律中渗透函数思想1.小数乘、除法的学习。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可以从另—个角度引领学生领悟乘法运算中的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大于1时,积大于这个因数;另一个因数小于1,积小于这个因数;另一个数越接近1,积就越接近这个因数。小数除法学习中,学生不仅可以发现“除数小于1(且大于0),商会大于被除数;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除数越接近1,商越接近被除数”的规律,而且会体会到,当被除数不变时,除数缩小n倍,商反而扩大n倍;当除数不变时,被除数缩小n倍,商也缩小n倍。  相似文献   

19.
问题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使用定滑轮能否省力,发现:称2个钧码重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2.0N,而用定滑轮拉2个钩码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1.75N,小于2.0N.难道使用定滑轮能省力?  相似文献   

20.
正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数学归纳法常用来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命题,这个证明过程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的几个步骤:(1)先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时,命题成立.这个步骤很简单,学生们都能写出来.(2)假设当n=k(k∈N*,k≥n0)时,命题成立,再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这是整个证明过程的核心步骤,涉及到一些变形,相对比较难.最后根据一、二步骤中的内容进行概括归纳,当n≥n0,n∈N*时,命题也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