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朗读是一种艺术,优秀的朗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朗读也是一种技巧,要不断地加以锻炼才能达到艺术的境界。语文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朗读中,只有融入读者的情感,才能真正展现朗读的艺术,感染听众。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更多的是需要教师有效的指导,通过适当的载体,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本文就从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角度,谈几点策略,以供  相似文献   

2.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课程标准在小学的三个学段都明确提出了朗读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种重要的方式,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因为通过感情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3.
朗读是一种艺术,优秀的朗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朗读也是一种技巧,要不断地加以锻炼才能达到艺术的境界。语文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朗读中,只有融入读者的情感,才能真正展现朗读的艺术,感染听众。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更多的是需要教师有效的指导,通过适当的载体,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本文就从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角度,谈几点策略,以供大家参考。一、注重技巧,正确表达情感 朗读是通过一定技巧,借助音调、节奏、语速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使人产生美的感受。技巧化的朗读不是装模作样、装腔作势的秀,而是全身心的投入,是读者走进文本后感情的外化,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学生不是天生就具有朗读的技巧。不重技巧的装腔作势反而让人感到起鸡皮疙瘩。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从起点抓起,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表达技巧,教会学生如何通过朗读的技巧表达情感,进行朗读。我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朗读素材采用不同的朗读技巧:当读到宁静的夜时,要把声音放得轻些,舒缓一些,就像老奶奶轻轻地抚摸着我们的头,给我们讲故事一样;当读到风云突变、风起云涌时,要适当把音调放高些,速度稍快些;当读到情节紧张时,要语调要陡然升高或降低,语速要突然加快或放慢,以体现当时的情境,让人有一种急促的感觉;还可以通过神情、肢体语言来加强表达的效果。在培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先示范,再让学生模仿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在各年级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读。怎样朗读才是“有感情”呢?就是运用恰当的语气、声调,把文章的思想、感情、气氛,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现行教材,是很重视朗读训练的。很多课文后的作业题中提出了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的要求,我是这样指导的:  相似文献   

5.
一、传授感情朗读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感情朗读,可从语调、语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它给我们指出了正确朗读的两个要素.但我们也发现:有时候,教师在语调、语速上都指导得不错,但为什么学生朗读的效果却不见得好呢? 究其原因,是缺少了对"停顿"这一技巧的指导.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评价学生的朗读应包括语音语调的准确、语速的适当、停顿的合理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6.
朗读是一种声读,通过视觉器官、听觉器官的共同参与,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语言;通过朗读,能引导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增强语感,以身传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笔者近日听了一些语文课,深有感触。现将三位教师教学《蘑菇该奖给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片段摘录如下:(一)在学生读准字音,读了两遍课文的基础上,出示句子:小黑兔得意地说:“今天我参加跑步比…  相似文献   

7.
一、传授感情朗读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感情朗读,可从语调、语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它给我们指出了正确朗读的两个要素。但我们也发现:有时候,教师在语调、语速上都指导得不错,但为什么学生朗读的效果却不地得好呢?究其原因,是缺少了对“停顿”这一技巧的指导.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评价学生的朗读应包括语音语调的准确、语速的适当、停顿的合理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8.
颜雪冰 《考试周刊》2014,(12):58-58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而且要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何为"有感情"?应该是能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融会读者的情感,披情入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如果仅仅是力图表现作者之情,而少自我之情;或者是自我之情澎湃,而无视作者之情,则皆不能谓之为"有感情"地读。文章围绕对低年级学生的感情朗读的指导方法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苏雷姆林斯基在谈到阅读教学时说过:“语言的力量和美展现在它的音响中,因此要让语言的感情色彩通过感情朗读,也就是通过听觉去感知。”在朗读指导的时候,我们通常面临的一个疑问是:感隋朗读指导的最佳路径在哪儿?  相似文献   

10.
浅谈感情朗读的学法指导□石家庄市桥西区金玫琳肖瑜王丽娟一、感情朗读的方法。1.正确、流利地朗读;2.说说主要内容是什么?给你的感觉是什么?3.围绕这种感觉找出重点词语,想象画面,读出感觉。4.完整地读一读,再现画面,想一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带着这...  相似文献   

11.
朗读是语文学科教学和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情朗读,作为朗读的最高要求,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内涵的重要途径。在指导学生学习情感朗读过程中要牢记五点策略,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更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其中,有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需要达成的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  相似文献   

13.
于淑环 《黑河教育》2010,(11):40-40
小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不难,但要达到有感情朗读,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学生阅历浅,知识面窄,感悟能力弱,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很难体会到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很难进行有感情朗读。  相似文献   

14.
浅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青岛市黄岛区辛安中心小学宋云健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小学生应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认识到学生朗读重要性的老师,往往在指导读得“正确、流利”两方...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安排了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练习,目的是使学生能更好地熟悉课文,掌握词句,以培养良好的语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领略语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和精神美。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呢?在教学的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达到有感情朗读有一定难度,指导学生朗读时要使文本中的喜怒哀乐与学生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联系起来,消除文本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拨动学生内心深处的琴弦,使情感朗读达到一种美妙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就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感受能力。而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就是感情朗读。课程标准要求每个年级都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这一要求中,“正确、流利”一般很容  相似文献   

18.
马双艳 《成才之路》2014,(18):71-71
正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部分,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与此同时在各学段的朗读目标中还都有一个相同的要求,那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进行朗读,用有感情地朗读来表现自己的理解。同时提倡朗读要自然,不能用矫情做作的腔调来朗读。那么让学生如何朗读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学生要进行指导。下面,我就根据教学经验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语文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理解、感悟文章。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没有感情的教学,教学技巧再高明,也是苍白的。"而我要说:"没有感情的朗读,朗读技巧再高明,也是苍白的。"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  相似文献   

20.
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的最高目标,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的重要手段。好的朗读能给听众以强烈的听觉感染,与听众产生共鸣。然而,学生要能达到自觉的有感情的朗读,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扎实有序的训练。那情感朗读有哪些策略呢?一、借助表演,进行角色体验所谓角色体验,就是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成为文中的一个角色,让学生的情感与文中角色的情感相融沟通,产生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