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文观止》评价韩愈《祭十二郎文》时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这篇祭文最突出的就是全篇自始至终贯注着一个“情”字,作者因情而写,所写皆情,言有穷而情无终。行文中的“情”是逐层加深的。先回顾特殊的家世,言叔侄关系非同一般;再回顾叔侄相处,言疲于为生活奔波而不能常聚;再回忆得到噩耗的震惊,言心中无限的悲怆;最后为此进而陷入长长的悔恨之中,流露出遭受巨大打击后的失望。学习这篇文章须着重在对这“情”的体会上下工夫。两世一身,形单影只。文章…  相似文献   

2.
娄立 《考试周刊》2012,(64):19-20
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作者从内心深处里流淌出来的。韩愈的这篇《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含情的抒情散文,是祭文中的“千古绝调”(明代茅坤语)。文章追叙他与侄儿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谊,抒发十二郎之死所带给他的无比哀痛。《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那么文章的悲情究竟源于何处呢?我想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感恩之情,无以为报  相似文献   

3.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既没有铺排,也没有张扬,作者善于融抒情于叙事之中,在对身世、日常生活和遭遇的朴实的叙述中,表现出对兄嫂及侄儿深切的怀念和痛惜之情,情真意切,字字关情,句句含泪。《古文观止》的编者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该文被称为“祭文中千年  相似文献   

4.
古人评韩愈《祭十二郎文》,常用“至情”、“至性”、“至文”三个短语。章懋勋《古文析观解》引苏轼语:“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语,不期然而至也。”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七:“自始至终,处处俱以自己伴讲。写叔侄之关切,无一语不从至性中流出。”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八:“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祭文中千年绝调。”本文拟借用前人评点术语,谈谈《祭十二郎文》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三册,选了韩愈的《祭十二郎》。后人评价它:“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需想其—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1907年林琴南在闽学堂上课,就讲过此文。在朗读头一句“呜呼,余少孤”五个字时,忽然泪如雨下。他以凄楚哀抑声调,讲解其含义,用了1个小时还未结束,触动不少学生的身世之感。于是,师生相向而泣,轰动一时。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小学语文《但愿人长久》一课主要写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的经过。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这样美好隽永的词文,一定要“美教”,引导学生联系当时背景,结合自身实际,帮助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来理解重点句段,让学生从文字中感悟,从吟诵中沉浸,悟理,生情,审美。而要贯彻以上教学思想,让课堂真正生成精彩,是要经过几番“磨”课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明代茅坤评《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古文观止》也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相似文献   

8.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任中书令时写给他的朋友任安(字少卿)的一封信,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之外的一篇不可多得的“雄伟奇谲”的名文,历代评论家对它推崇备至,称之为“天下奇文”、“百代伟作”,认为它可与《离骚》“抗衡千古”。一篇书信,赢得如此高的赞誉,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司马迁的那种激扬喷薄的思想感情,是“为情而造文”的典范。通观全篇,作者把满腔复杂的思想感情宣泄得淋漓尽致,其高超的抒情艺术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9.
由于儒家重善、道家重真的美学思想的不同影响,《江雪》在艺术上重法度、浓酽,运用“为情造境”之法,“造”出了“有我之境”,表达了诗人的崇高体验;而《渔歌子》则重神韵,淡雅,诗人“缘情写境”,“写”出了“无我之境”,折射出诗人的归依体验.  相似文献   

10.
吴公子季札聘鲁观周乐,闻《邶》《都》《卫》而叹“美哉渊乎”。《邶》《廊》《卫》三风情感格调之美在于“渊”,此“渊”可析为:深隐——引人探求、深沉——令人激愤、深切——致人痛悲、深长——发人悠思。《邶》《廓》《卫》三风诸诗作者对感佩之情、愤慨之情、痛悲之情、孝亲之情、眷恋之情、闲逸之情等种种情感体会得深挚细腻,表述得生动形象,是把对生活的深切体味诗化的表达,有情、有趣、有愁、有困、有悲、有欢、有苦、有乐,凡此种种,皆是生活的本真,皆是人性的至情。  相似文献   

11.
《祭妹文》全篇以"祭"为经,以"情"为纬,手法灵活而自然,确是一篇极有特色且不可多得的真情之作。作者写亲情写得有灵性又不事雕琢,将兄妹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作者在回忆童年与妹同度之琐事时,仿佛信手拈来,清灵隽妙;悲悼亲人之遽然长逝又字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和《金瓶梅》皆为中国古典名著中写“情”和“性”的典范之作。但是,这两部著作所写的“情”和“性”是有本质区别的,其区别在于:“纯情”和“滥淫”。  相似文献   

13.
为什么说要用“真情”来写作? 当下学生写作文普遍缺乏真情实感,抒写真实感情的作文日渐稀少。文章当以抒情述志为本。刘勰说:“情者,文之经。”《文心雕龙》十分强调情感在文学创作全过程中的作用。要求文学创作要“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情采》)。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为达到这一目标,在对《凡卡》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教者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语感。一、找准基调,引导朗读《凡卡》一文蕴含五种情感基调,要读好这篇课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找准这五种情感基调,然后针对不同基调进行朗读。1.课文一开始就渲染了一种悲伤的调子———凡卡准备写信时的担心、害怕:“在写第一个字以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而“昏暗的神像”又给凡卡写信的环境抹上了压抑、悲伤的底色。因此,在引导学生朗读时,教者应引导学生读出担心、害怕、…  相似文献   

15.
以“爱国之情”牵动全篇──《中国石》教学构想文符顺忠,杨劲松《中国石》是一篇阅读课文。全文以细腻而优美的文笔叙述了作者在戈壁滩上拣到“中国石”以及战士们精心保管“中国石”的故事,表达了战士们强烈的爱国之情。本文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爱国情感主线。教...  相似文献   

16.
《淮南子·天文》有云:“物以三成,音以五立,三与五如八,故卵生者八窍。律之初生也,写凤之音,故音以八生。”范宁《集释》:“《吕氏春秋·五月纪》曰:‘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陯之阴,取竹于嶰谿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次日“含少”。次(淡按:“次曰”或作“次日”。今从毕氏校刊《吕览》据《说苑》定作“曰”。)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此引有疏误,故略辩之。范引《吕氏春秋》文,在《仲夏纪》之《古乐》篇,作“吹曰舍少”云云。《吕览》此段文,…  相似文献   

17.
来建平 《青海教育》2003,(10):37-38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安塞腰鼓》正是以诗载情,达到了“情”、“辞”、“文”、“理”的完美统一,创造出雄浑刚健、野性大气的意蕴美,也创造出阳刚火烈、酣畅淋漓的形象美。《安塞腰鼓》是刘成章的散文名篇,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这一曲腰鼓擂出了黄土高原人生命中潜在的能量的萌动与爆发,是一曲生命和力量的礼赞。  相似文献   

18.
《项脊轩志》被公认为是“太仆最胜之文”(姚鼐语)。“余读归震川文之为女妇者,一往深情,每以一二细事见之,使人欲泣。盖古今来事无巨细,唯此可歌可泣之精神,长留天壤”(黄宗羲语)。“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自诞生以来,散文文坛就为之“颇不宁静”。八十多年来,解读者、分析者、质疑者、争辩者热闹非凡,尤其是对《荷》的“不宁静”情愫的探讨,莫衷一是。许多人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荷》的真谛,有社会学的,有心理学的,有伦理学的,甚至涉及刮意识和潜意识等问题。无论从哪一个角度,人们大多部认为《荷》一文,抒发了“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尤其是各种版本的语文教学参考书几乎都沿用了这一说法,使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们也深信不疑,都这么教给学生。  相似文献   

20.
王鸣盛形容归有光的散文:“震川之文,弦外有声,酸咸外有味者也。是故言在此而意在彼,节愈短而趣愈长。”归有光善以清淡之笔写平常之事,以细节之微叙人间至情。只有细细品之,才能嚼之有味。《项脊轩志》被公认为“太仆最胜之文”,有着诗一般的意境,是一篇百读不厌的散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