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珂的《清稗类钞》中有一篇文章,题为《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说的是英法联军入侵,火烧圆明园时,有一位女英雄冯婉贞英勇杀敌的故事,梗概如下:距圆明园十里处,有一谢庄,居民均为猎户。其中山东人冯三保精于技击,其女婉贞,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自徐珂辑录的《清稗类钞》。原题是《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徐珂,字仲可,浙江杭州人,清末南社诗人之一。《清稗类钞》取裁于数百种清人笔记,旁及各种报章材料,记载了从顺治到宣统二百六十八年间的社会情况。《冯婉贞》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八六○年的夏天。  相似文献   

3.
《冯婉贞》是一份相当珍贵的近代史资料,也是一篇很好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课文选自徐珂辑录的《清稗类钞》(共四十八册,一九一七年出版)第六册“战事(上)”。原题是《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有删节.教学这篇课文,开始时教师可用讲故事的方式先简介必要的时代背景,重点放在英  相似文献   

4.
近人徐珂辑录的《清稗类钞》,一九一七年初版,—九一八年三版,商务印书馆印行。该书第六册战事(上)辑录了《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一文。该文歌颂了一八六○年北京西郊海甸谢庄人民,在十九岁女青年冯婉贞的率领下,自发地组织起来,抗击英国侵略军,保卫家乡的英雄事迹,表明了中国人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和不可战胜的民族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级中学语文课文》(修订本)第三册,选用该文(改题为《冯婉贞》)作为教材,对学生进行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完全应该的。  相似文献   

5.
《冯婉贞》选自近人徐珂辑的《清稗类钞》,原题为《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课文有删节。学习这篇文章,可以邦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帝国主义侵略的罪行,更清楚地看出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反动本质,更具体地了解我国人民不畏强暴,敢于打击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勇机智、有胆识,有谋略,善于克敌制胜的才干。下面试就本文在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方面作一些粗浅分析。全文分四个部分。  相似文献   

6.
现行初中语文第三册《冯婉贞》一文中,有“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课文的注释:“鹜伏——像鸭子似的趴着。”《新华字典》、四角号码《新词典》中对“鹜”的解释都是“鸭子”。大部分教师认为课本这样注释,很多词典也是这样解释,一定没有错误了。我觉得这种解释不符合客观事物,不妥当。《冯婉贞》一文写的是清末英法联军入侵我国时,圆明园附近谢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以大无畏的精神抗击英法联军的英雄事迹。如以鸭子的跩、笨、弱懦来解释,岂不是丑化冯婉贞等抗击侵略者矫捷英武的形象吗?显然,这种解释不仅违背文章的主题,也不符合客观事物的具体实际。  相似文献   

7.
文言中与“说”近义的词很多,这里仅将使用频繁、且易造成混乱的几个词予以分析比较,以期得到一点较为明晰的认识。一,曰。相当于现代的“说”,还可表“叫做”.如:① ,“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②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冯婉贞》)“曰能”即“说(他)能干”《教参》解作“为,是”,殊属不妥。“曰谢庄”即“叫”谢  相似文献   

8.
追 逐Zhuī Zhú“追”与“逐”都有“追赶”、“追击”的意思。《资治通鉴·汉纪》:“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刘备),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清稗类钞·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诸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很多历史老师都要绘声绘色地讲述冯婉贞抗英的故事。老师们介绍说,生活在北京圆明园附近谢庄的年青姑娘冯婉贞,组织和带领乡亲们痛击英军.谱写了一曲反对外国侵略的英雄壮歌,其事迹将永载史册。  相似文献   

10.
对于“以枪上刺刀相搏击”(《冯婉贞》)一句,一般译为“用枪上的刺刀搏斗”。这样理解不合文意。上文写冯婉贞率队埋伏,敌兵抬着炮走来,冯婉贞“率众袭之”。由于是袭击,因此,“敌出不意,大惊忧”。敌人一心凭借炮火的优势,妄图轰毁谢庄。他们出乎意外地遭遇伏击,自然仓皇失措,“以枪上刺刀相搏击”。如果说他们是“用枪上的刺刀”来搏斗,那么他们是早有准备了,早就把刺刀上于枪尖了,但是上下文都交代敌人没有肉搏准备。  相似文献   

11.
《冯婉贞》一文对谢庄青年与英国侵略军浴血奋战的结果是这样总述的:“日暮,所击杀者无虑百千人。”对句中的“无虑”一词,一般的教参和古文选本大多释为:“无需思考算计就知道大概,虑,思考。”有的虽然指出它是一个词,但仍把它解释成“不用考虑。”其实,这样解释曲解了它的词义,有损于对原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史料、史实与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历史教学的基础 在论及有效历史教学的基础之前,笔者先讲一个“历史故事”:20世纪50年代,为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事迹及其所体现的崇高民族精神,众多中学历史教师根据徐珂编纂的《清稗类钞》一书中的“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条,向学生讲述如下战斗故事:英法联军打到北京并抢掠焚毁圆明园后,继续作恶。  相似文献   

13.
一篇课文标题的再推敲江苏丰县李寨中学高霭亭1987年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曾选入《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一文。对于此文标题,记得曾有人提出过异议。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三册,亦将此文收入,只是把标题修改成了《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然而,修改后的这个...  相似文献   

14.
统编《语文》初中第三册《冯婉贞》中,有“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日谢庄,环村居者皆猎户”一句,课本在“环村”下注为“全村”。这是不确切的。既非作者原意,又容易使学生把“环”误解成“全”。一、先看“环”字用法的演变。“环”本指类似玉璧的玉器。《说文解字》卷一:“璧,肉、好若一谓之环。”《尔雅疏》卷五《释器》谓“肉,边也;好,孔也。边大倍于孔者名壁,孔大而边小者名瑗,边孔适等若一者名环。”简单说来,类似“璧”状,而孔的半径和边的宽度相等时就是  相似文献   

15.
2003年11月5日出版的第31期《作文评点报》,头版显要位置刊登了江苏省如皋市博爱双语实验学校初三学生姜晟的习作《事物的正确答案总是不止一个吗》。小作者对现行教材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撰写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的标题提出异议,首先认为这个标题的语气过于绝对化,其次认为文章本身的某些阐述也不能支持标题的观点,总之,无论从文章本身看,还是从现实情况看,该文的标题都不够恰当,建议把此文原标题改为《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这样似乎更严密、更科学。文后附上了顾全光老  相似文献   

16.
这篇作文原题为《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其时作者在该校读高小六年级,此文是他为校庆两周年而写。当时小学生也是用文言作文。以上节录的部分是全文的中段,可看成一篇独立的优秀议论文。标题是据作者文末对  相似文献   

17.
一、下面是中学课本里的篇目,写出这些篇目的原题。1.《语言的演变》原题是。2.《项链》原题是《》。3冯婉贞》原题是《》。4.《孔雀东南飞》原题是《》。二、在世界文学中,描写吝啬鬼形象的作品很多。下面是各啬鬼的名字及作者,请选择适合下边题意的序号填空。A.夏洛克B.泼留希金C甚朗台D.阿巴贡①巴尔扎克②果戈理③莎士比亚④莫里哀1.的《威尼斯商人》里的吝啬鬼叫。2、的《守财奴》里的吝啬鬼叫—。3_的《死魂灵》里的吝啬电叫。4.的《理各人》里的吝啬鬼叫。三、下边是文学家的别号供选择填空。入香山居上B.六一居上C…  相似文献   

18.
《冯婉贞》(语文版A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一文故事性强,是一篇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史实材料,它讲述了清朝末年老百姓反抗外来侵略、保卫家乡的故事。本文主人公是冯婉贞,文章通过细节描写突出刻画了冯婉贞的机智、勇敢。因此,学习本文,一方面要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基础上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另一方面,要学生学习怎样通过细节描写去刻画人物、体现其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9.
《黄冈报》登载的《夜市现场会》被评为湖北省地,县报一九八一年甲等好新闻后,业余写作者想了解此文的修改情况,下面仅从三点来谈谈我们的改稿意见: 一、选标题。新闻标题好比是新闻的眼睛。有了传神的“眼睛”,读者就对新闻有兴趣,就能窥见文章的要领与核心,理解其精神实质。《夜市现场会》的原题是《一次特别的紧急会议》,这个标题不能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实质。到底是防汛紧急会议呢?还是抢救垂危病人的紧急会议?这样“通用”的标题,可套在任何“特别的紧急会议”的报道上,而使新闻失去特色。再说,这篇报道是以比较轻松的笔调表现重要主题的,如果用“一次特别  相似文献   

20.
谢庄兼收《楚辞》、乐府营养,并受时风影响,从而熔铸出形式多样、音韵流转的杂言诗作。本文拟从诗体本身来探讨谢庄的杂言诗歌,认识其在中国山水诗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