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若虚是初唐诗人,在《全唐诗》里,只留下了两首诗。《春江花月夜》便是其中的一首。闻一多对这首诗给以极高的评价。他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话有些夸张,但至少可以看出,这位现代大诗人对它是何等推崇!  相似文献   

2.
《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诗人张若虚的作品,后人给予这首诗极高的评价:“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此诗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该诗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有很高的价值,其中值得品味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我在教学该诗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流畅地诵读诗歌。2.分析诗歌中抒写的景、情、理及其完美融合,感悟诗歌。3.分析古典诗歌中的特定意象,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实践中扣住“品读、感悟、创造”这条主线,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良好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马磊 《语文知识》2003,(9):45-46
诗歌的最高美学层次是它的境界。所谓境界,即古典诗歌中的意境,它是意与境的统一,是情与景的和谐。王国维说:“诗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可以说,意境是诗歌的艺术精灵,评赏一首诗的艺术效力和审美价值,最基本的审美准则就是看其有无独特的意境创造。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正是以其清幽的意境,使作品富有独特的魅力,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项峰”。在诗歌中,诗人将主观感情与客观外物结合起来,细致地描绘了春江之夜从月升到月落的迷人景致,字字句句交织着青春的美好和人生离别的  相似文献   

4.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然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相似文献   

5.
在诗歌发展历史中.淘汰是很无情的。乾隆皇帝诗作达数万首.可是没有一首是富有真正的艺术生命、能够活在后代人的记忆中的。张若虚只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就成为了千古杰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但是,这个经典和其他许多经典不大相同,那就是从题目到立意.都不能说是原创的,而是在古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古题作诗,在唐代是普遍的做法,是一种方便,也有很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6.
正《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曾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一生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为什么这首诗一千多年来让无数读者折服,必有其获得至高美誉的内在原因。一、意境美诗篇题目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集中展现了人间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诗的本身是文字,但这首诗却用文字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幅画卷。春光明媚、烟波浩渺的江面上有朦胧的月色;江岸花林掩映,与月光相互辉映;江面上波光粼粼,水波一圈圈荡漾开,伴随着静静的月光,一切静和美好。这首诗清新淡雅却又神秘深邃,似仙  相似文献   

7.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是后人对唐朝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的极高评价.千百年来,人们对这首"孤篇横绝,冠盖全唐"的诗赞不绝口.前人已经从很多方面对这首诗褒誉至极,本文单就它的时空意境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8.
清末王闿运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说:“孤篇横绝,竟成大家。”近人闻一多先生评《春江花月夜》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些赞美真达到了极致。然而从明代以来,文评家尽管对这首诗都是肯定的,但由于欣赏的角度和理解的程度各有不同,因而无论从内容或艺术方面,看法都不尽一致,甚或是互相抵牾的。就内容说,有人认为是“细致、形象而有层次地描绘相思离别之苦”;有人认为是“真实地反映出所谓‘大唐盛世’的现实生活中矛盾的另一个侧面”。就结构说,有人认为诗的后半部全是思妇之词;有人认为中间穿插有游子之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竟应该怎样来理解这首杰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奥秘呢?  相似文献   

9.
<正>【课堂实录】一、初读美读,《春江花月夜》美在何处师: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民族。在我们五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长河中,诞生了无数才华横溢的伟大诗人和无数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一首"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被誉为"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旷世佳作——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相似文献   

10.
周长春 《阅读与鉴赏》2006,(11):42-44,46
现代诗人闻一多曾写过一篇《宫体诗的自赎》,其中在谈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说:“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至于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的那份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向后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诗人评诗,心心相印。虽有溢美之嫌。然足见后代诗人对此诗拍案激赏之神情。  相似文献   

11.
唐代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该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也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这一曲现代民族管弦乐交响化的开山之作,造就了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在现代民族音乐发展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人们常把二者相提并论,甚至有人以诗句填人曲谱歌唱,认为它们同声同气、异曲同工。其实由于创作时代背景、作者境界的差异,若能仔细体会,它们之间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相似文献   

12.
<正>《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它文辞优美,意境深远,结构严谨,堪称古诗的典范,被后人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点也不为过。其文辞与意境之美,人们已做过各种各样的赏析和评价,却似乎忽略了其结构之美。笔者认为,正是该诗看似平淡的结构编排,造就了全诗的百转千回,成就了其经典与绝伦。这首诗歌以月为线索,以春、江、花、月、夜为明珠的链式结构,是很明显的。它描写了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  相似文献   

13.
杨丽 《学语文》2013,(5):46-46
都是月亮惹得“祸”只因月亮太迷人,中国诗词中,被它惹出的名篇佳作数不胜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便是这样一首绝美的月光曲。这首被誉为祷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诗,其中心意象便是“月亮”,伺亮”是全诗的灵魂和皿脉所在,它通贯首尾,处处生辉,拨动着诗人的心弦,诱导着诗人喷薄出绝世的才情,用生花妙笔构建出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审美意境。诗人眼中的景,心中的情也都浸润在柔和的月色中,随着月亮多重意蕴的展示,诗人起伏跌宕的情思也溢满诗篇。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近体诗八首”中选入了刘禹锡的《石头城》一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在85至86页上对这首诗作了分析,应该说对这首诗的主题“鉴赏要点”分析得十分精当,但其中出现了一处令人遗憾的失误。在“鉴赏要点”中,分析文字(86页第5行)有这样一句话:“……诗人称它为‘旧时月’,正是初唐诗人张若虚说的‘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今月曾经照古人”是张若虚说的吗?为此笔者专门查阅了相关书籍。应该说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表达了类似的人生感叹:“江畔何人初…  相似文献   

15.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首次被选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的赏析示例篇且。此诗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谈·宫体诗的自赎》中赞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这是一番神秘而亲切的、如梦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既是“梦境的晤谈”,又有“强烈的宇宙意识”,多么神奇,多么令人神往!从诗中“江畔何人初见月?  相似文献   

16.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广为传颂的诗作精品,近代学者闻一多更是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本文采用细读法,从音韵、构篇、意象三方面发掘出该诗具有平仄交错、音声相和的和谐音韵,多视角、双重时空镶嵌的精巧构篇及凝炼丰富的类型化意象。  相似文献   

17.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千载传诵的写离愁别绪的抒情诗。这首诗描写了春天江边月夜下的美景,抒发了思妇和游子的相思之情,生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思索。闻一多评价此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被誉为“孤篇横绝全唐”。这首诗主要写唐人的胸襟与宇宙意识,充满哲理。下面对程丽华、张正平两位老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的一首千古绝唱,笔者从作品出发,探知诗人对外在世界的思考和对内心世界的审视,以追求一种深度的语文课堂。张若虚在诗中表现出对自然的礼赞,对生命的礼赞,文字背后有着诗人美好的情感。笔者从“见天地” “见众生”和“见自己”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置身诗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感悟品鉴诗心,从而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9.
正本学期的公开课笔者选的课题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选自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是一首历来被给予高度赞誉的抒情诗,整首诗充满美感。基于单元目标以及诗歌自身特点,笔者将教学的重难点放在了诗歌意境美的体味以及诗歌景、情、理的把握上,希望能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提高借助意  相似文献   

20.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因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是因为它不令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使人陶醉,而且以诗中蕴含的宇宙意识,生命意识强烈地震憾着读的心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