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轼一反唐人认为桃源是一个神仙居处的陈见,认为它只是人问众多福地中的一个.这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列出了四个论据以证明他的观点,这些论据集中反映了其道教信仰的一些具体内容.苏轼通过否认桃花源是神仙居所,主张人应该在现实生活中清心寡欲、修心养性,于心中寻找自己的桃花源.其实,这也是苏轼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2.
苏轼是一个球形人物。他的诗词文赋前人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对其人格的研究,少有人涉足。杨胜宽的《苏轼人格研究》开拓了苏学研究的新领域。本文从三个方面评价了该书,认为在古典作家研究方面,开了人格研究的先河。  相似文献   

3.
苏轼作为一个有思想的大学者 ,一生对于道家的神仙长生之说却迷恋不已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我认为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当时的社会为道家思潮的流行提供了条件。二是苏轼的性格决定了他向道家长生神仙学说的靠拢。三是道家文化的丰富多彩对于追求诗歌文人意象繁多的大诗人苏轼有巨大的吸引力。可以说是众多的因素决定了苏轼这一态度 ,但这三方面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苏门六君子"之一陈师道说苏轼不好司马迁《史记》,这是一个值得深入考察辨析的问题。本文认为,苏轼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价态度,与他的治学方法、政治立场和人生境遇有着密切联系;从史学角度评价司马迁,苏轼多持批评态度,如果在这个意义上定义苏轼"不好"《史记》,似有一定道理,然从文学角度看,苏轼给予司马迁最高评价,说他"不好"《史记》,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5.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不假思索地认为"桃花源"是"乌托邦",是一个无法实现的虚幻理想。但是,陶渊明将"桃花源"理想变成了自己"现实的生活方式",因为他没有采取"绝俗的超越"方式,而是"超世不绝俗"。  相似文献   

6.
苏轼作为一个有思想的大学者,一生对于道家的神仙长生之说却迷恋不已,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问题。我认为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当时的社会为道家思潮的流行提供了条件。二是苏轼的性格决定了他向道家长生神仙学说的靠拢。三是道家文化的丰富多彩对于追求诗歌文人意象繁多的大诗人苏轼有巨大的吸引力。可以说是众多的因素决定了苏轼这一态度,但这三方面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苏轼虽才华绝代,却命途多舛;虽命途多舛,却魅力无限。他魅力的核心当是"旷达"。黄州,是他寻求解脱终获旷达并开始使用旷达武装自己的地方;惠州,是他坚守旷达以对抗厄运的地方;儋州,是他超越自我神游无穷之境从而获得终极旷达的地方。历经三地,苏轼完美演绎了旷达的魅力,而这三地也成为苏轼旷达思想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8.
与晚唐五代直至宋初的文人词相比较,苏轼词的一个鲜明特色是以词言志,也就是把词作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苏轼,1071年底出任杭州通判,这是他在政治上遭受的第一次打击。他的词作约从这时开始,但苏轼并没有把这次打击放在眼里。因为第一,他感到神宗还是赏识他的。当他自请外放时,神宗最初御批他任知州,但革新派不同意,拟令轼为颍州通判,神宗再次御批,才改任杭州通判。第二,苏轼认为这次挫折只是时机不利,自请外  相似文献   

9.
话题探讨有人戏说,中学生写作无爱迪生、居里夫人不成文,屈原、司马迁、苏轼等也是高频率地出现在高考作文中,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学生平时缺少积累,运用论据也缺乏创新意识。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要求"材料丰富",这一点在议论文中就是指论据不能单薄,不能陈旧。哈佛的心理课程之所以广受欢迎,正是因为里面许多成功案例吸引并说服了众人。可见,论据的作用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0.
苍鹰只为了搏击长空而在天空自由翱翔 ,而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羽翼 ,因为无垠的天空给了它远离名利的桃花源。风帆只为了乘风破浪而在海中搏击风雨 ,而不是为了夸耀自己的樯杆 ,因为浩瀚的海洋给了它不为名利的桃花源。给心灵一个桃花源 ,它会让你在名利的场中找到自己的坐标 ;它会让你在名利的网中拥有“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情绪。心灵中的桃花源是人生价值实现的魔棒。屈原心中的桃花源是如此的纯洁 ,在黑暗的官场中 ,清清的汩罗江洗净了他衣上所染的灰尘 ,名利的尘渍却从未进入那片桃花源。岳飞的精忠报国 ,在他的背上背负的不仅仅只是这几…  相似文献   

11.
苏轼之所以受到广泛的喜爱与推崇,并非只因为他正直的人格、卓越的才华与豁达的胸怀,更由于他对待困境和坎坷的态度,历史上像苏轼这样一生坎坷的文人很多,但像他这样潇洒的却很少。在黄州、惠州和儋州,苏轼不仅接受了生活的苦难,更在苦难中体会到生活的诗意,能做到这一切,苏轼的人生观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议论文写作中,同学们常犯这样两种毛病:一是选取的论据不典型,难以有效地论证自己的观点.比如写"不要轻易说'不'",许多学生硬套材料(例如写李白,说皇帝要给他赏赐,他不轻易说"不";写苏轼,说有人要泼他污水,他不轻易说"不"--这都显得很牵强).……  相似文献   

13.
九龙洞得名的多种说法,足见九龙洞洞名文化之多彩。九龙洞是桃源铜仁的一处重要景观,集山、水、林、洞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于一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武陵主峰梵净山下的辰沅之源头。锦江铜仁,是桃花源中的城市。宋代命名的湖南桃源县,是人们寻找桃花源八百年而不得的一个精神寄托,是寻找桃花源的出发点而非终点。今日之铜仁,不再是“缘溪行”方可进入之地。她有了铁路、公路、飞机,正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4.
《桃花源记》脍炙人口,千古不朽。陶渊明的名字是与《桃花源记》连在一起的,提起陶渊明,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篇《桃花源记》。一陶渊明头脑里为什么有一个桃花源?当然是因为他向往这么个世界,桃花源是他理想中的天地。因为现实世界——不单是他生活的东晋时代,而且是秦汉以降的人世——百姓没有好日子过。照鲁迅先生的说法,对于百姓来说,中国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一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个是求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桃花源人的祖先“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那是求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他们逃进桃花源,摆脱了这种…  相似文献   

15.
刘家宝 《学语文》2013,(3):48-49
感谢陶渊明.他为我们营造了一方神秘的“桃花源”,千百年来,成为诸多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园和灵魂的栖息地。同样也感谢柳永,他在《望海潮》(见卷首)中为我们展现了另一个版本的“桃花源”.一个有别于陶渊明笔下田园牧歌式的城市版的“桃花源”,带给我们的是另类的风情和别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16.
名人书趣     
苏轼“抄书”有一个叫朱载的人一次去拜访大文学家苏轼,他在客厅里等了好久才见到主人出来。朱载问苏轼在忙什么,苏轼回答说正在抄《汉书》。朱载十分惊讶:“以您的才学还用抄书吗?”苏轼谦虚地摇了摇头说:“这是我第三次抄《汉书》了。”正是凭着这股“抄”劲儿,使得他成为一代名士,文坛巨擘。  相似文献   

17.
一、妙在“忘”。文中捕鱼的武陵人,是在“忘路之远近”之时,意外地发现了桃花林,进而发现桃花源的。“忘路之远近”就是“忘记了他走了多远”,不知道他走在什么地方。这一笔很妙,把武陵人发现桃花源的地点设置在一个非常妥贴的环境里。一个“忘”字,既为故事的开端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同时又巧妙地回避了从尘世到这个空想社会的牵强过渡,使后文中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和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美丽景色都合理地融化在一个“忘”字中。  相似文献   

18.
<正>对于《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怀古词,很多教师进行文本解读时都认为,此词通过写赤壁之战周瑜英勇善战、大败曹军这一历史事实来衬托苏轼被贬后的壮志难酬。如果仅仅是抒发其壮志难酬之情,那么他只能是苏轼,而不能成为"苏东坡"。苏轼是天生的乐观派,其实这首词在更深意义上是抒发他被贬谪后一种难得的天生的乐观、豁达之情。此课堂实录就从诗意语文角度下的"主问题"和"四读法",来解读属于苏轼的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9.
元丰三年二月,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初到黄州,到元丰四年正月,在这不到一年时间里,他经历了一场十分严重的心理危机。这段时间苏轼的心理状态是:初到黄州时内心愁苦,自我怀疑,认为自己"于世无用",并且有意地与世俗保持距离。之后他结交黄州友人,借助庄禅智慧走出了烦恼,获得了内心的宁静。苏轼赴黄州途中所写的红梅诗以及一年之后写下的关于红梅的诗作可相互映照。后者是苏轼走出心灵危机的标志作品。  相似文献   

20.
苏轼与道教     
苏轼是一个驰骋于儒释道三家的人物 ,对于儒释俩家以及道教中的老庄思想 ,学者关注的比较多 ,而道教的神仙之说于苏轼如何却不大引人注意。本文从他的一生做了探讨后认为 ,苏轼虽然对道教的神仙方术有清醒的认识 ,但他的一生对此却始终迷恋不已 ,中间虽有过动摇 ,但也仅能作为大势中的一点暗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