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培基先生的《落花生》英译本所引汉语原文属于“底”字误用版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译者的态度。通过比较,许地生的译表更佳,尤其在遣词造句上能更好的再现原文语言风格,可见态度直接影响译文质量。译者须具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科学严谨的态度才能使译文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2.
"延异"作为德里达的一种解构策略和书写活动,它不仅涉及到语言翻译中的不可译性问题,同时也拆解了翻译中由来已久的"原文(作者)/译文(译者)"的二元划分模式,从而颠覆了把"忠实"作为翻译的首要标准这一传统观念.因此译文不管是在内容上或形式上忠实于原文,都是极难做到的.本文就是从"延异"的角度来解读翻译的忠实,指出翻译其实不必在所谓的原文和译文之间自设二元对立的界限和等级.  相似文献   

3.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需要传达最准确的意义,做到信、达、雅.兼容各家之长,灵活地加以运用,化解矛盾,寻求共识,以期达到最佳的忠实于原文的效果.在翻译时既要注意使译文忠实原文,还要注意译文的可读性.要深入理解原文的语言层面的含意和文化背景的意义,探求原文语句与译文语句的对应涵义.通过译者的内化和再创作,优化译文,灵活有效地处理翻译中各种矛盾.  相似文献   

4.
周以 《科教文汇》2014,(14):101-102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求得译文和原文的对等,这就要求译者将原文"忠实"地译成目的语。因此,在翻译作品中,作为翻译活动主体的译者是影响和决定翻译的最大因素,而其素养也就成了决定译文优劣的关键之一。本文以中国三大翻译高潮为线索,梳理了不同时期不同翻译标准下对译者素养要求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杨芳芳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194+210-194,210
以张培基的英译散文中副词的翻译为例,分析译者是怎样遵从通顺的原则来处理和使用副词的。在汉英对照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的异同,分析译者使用的翻译方法,发现通顺原则在译文中体现在四个方面,而这些又都能在副词的处理和使用上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6.
翻译散文,首先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内容与风格,因为内容与风格是统一的.译者在译文中要传达原散文作品风格的神韵,应该全面把握原作的风格,并在文化层次对原语和目的语的风格上作对比研究,进而确定译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7.
翻译的过程主要为理解和表达的过程。要正确理解原文的含义或作者的意图,就得依赖于译者的认知在原文语境中进行判断和推理;恰当表达原文作者的意图,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神似与形似的表达效果,取决于译者对译入语读者的语言和世界知识结构认知程度,因此译者认知能力的培养在翻译实践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对等翻译是指导翻译工作的重要的理论,如何根据不同风格的原文翻译出与原文内容、意境、韵味对等的译文是翻译工作的难点.文章从词汇,修辞,形式上赏析了李白的著名唐诗《望庐山瀑布》的二种译法,探讨译者如何成功地做到风格对等.  相似文献   

9.
杨蔚  程谢 《内江科技》2011,32(2):39-39
文学翻译是译者在理解、解释原文基础上的创造性叛逆与读者对译文创造性叛逆的理解和反应的过程现代翻译研究把关注的焦点从原文转移到了译者、接受者和接受环境:本文就分别从以上三个角度来谈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0.
话语标记语(discourse markers)是十分常见的一种话语现象,是一些在互动式言语交际中有着十分丰富的语用功能的词语或结构.在话语理解中它们可以引导听话人如何去处理后续话语或前述信息.在信息处理时,在一定的语境中,话语标记语可从局部或整体上对话语理解起引导或路标的作用,以帮助听话人识别各种语用关系,从而在认知上对话语理解进行制约.本文结合话语标记语"吧"的语用功能,对翻译实例进行分析和评价,说明在翻译过程中,对话语标记语的正确分析有助于译者正确理解原文,从而有利于翻译交际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中病名英译的不同方法,呼唤合理的解读与评判."翻译适应选择论"是在生态意识越来越浓厚的学术界出现的新译论.本文以<内经>中含"痹"的十个病名术语为例,比较不同的英译本,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角度来解读不同译法出现的原因,提出如欲更有效地阅读和利用不同译文,需了解译者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和译者的多维转换适应过程.  相似文献   

12.
王秀丽 《科教文汇》2009,(10):246-247
本文从文学作品的模期性和接受学基本原理出发说明文学翻译是一个译者积极主动接受原文和个性化再创造的过程;不同的译者会因为期待视野的不同和对译文读者期待视野预测的不同而创造出不同的译文。  相似文献   

13.
对等翻译是指导翻译工作的重要的理论,如何根据不同风格的原文翻译出与原文内容、意境、韵味对等的译文是翻译工作的难点。文章从词汇,修辞,形式上赏析了李白的著名唐诗《望庐山瀑布》的二种译法,探讨译者如何成功地做到风格对等。  相似文献   

14.
魏羽 《情报科研学报》2013,(6):615-617,624
如何在翻译中有效突出信息文本功能,保证译文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奈达认为,“内容的精确不应以(译文)对原作者的‘忠实’来判断,而应以传递的信息不被译文读者误解作为判断的基准”.因此在翻译信息型文本的过程中,译者应本着让读者客观、准确地理解原文信息的目的,在语言表达和文体形式上利用翻译的各种技巧灵活地翻译.秦兵马俑博物馆的文物介绍属于“信息型”文本,其英文译文存在着不少问题.作者以翻译理论为指导,运用翻译的技巧和方法针对秦兵马俑博物馆的文物简介的英文译文中的问题进行客观地评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文化图式理论的角度,探索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文化图式差异对翻译《红楼梦》中人名所造成的障碍,并考查译者如何调整译语读者的文化图式,再现原文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译者之两难     
范敏 《科教文汇》2009,(22):246-246
翻译的目的有两种,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译者为了实现翻译的文本目的,常常困于“忠于原文还是忠于译文”的两难之中,而在实现翻译的非文本目的时,又因其常与译者的文本目的相背而左右为难。译者应该有清楚的认识:翻译的文本目的才是译者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7.
意象是中国古诗的重要元素,是中诗英译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Gutt从关联理论的角度阐释翻译,认为翻译是一种言语间的阐释行为,追求最佳关联原则,即译文必须确保读者花费适当的努力可以获得原文作者的隐含意义.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古诗意象翻译过程的本质,提出译者应比较原文与译文读者的语境差异,遵循最佳关联,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尽量保持意象意义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8.
"忠实"是译者一贯坚持的翻译标准.但在英汉翻译中,我们会遭遇坚守"忠实"时的种种尴尬."叛逆"的介入给译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给译文注入了活力.本文拟从叛逆介入入手,谈谈叛逆介入的意义及其分类.  相似文献   

19.
翻译标准一直以来都困扰着翻译界。怎样的翻译才是完美的?我们应该以什么作为翻译的标准去指导自己的实践?传统上有两种:以原文为中心的翻译标准和以译文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标准。但是,这两种标准不足以评判所有的翻译作品。在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指导下,译者主体性也应该考虑在翻译标准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20.
解构主义对文化意象翻译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构主义将译文置于与原文平等互补的地位,重视文化的差异性,强调译者的自主权和创造性。这些全新的理论对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重点阐述解构主义理论给文化意象翻译实践活动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