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样报情结     
《今传媒》1999,(4)
笔墨生涯十余年,我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收集的书籍杂志堆满三个书架,大大小小的获得证书攒了一撂,但最让我珍惜的却是那一张张小小的样报。以前,每次文章见报后,报社编辑部都会及时寄来样报。这几年,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报社不再寄样报了。有时为寻找一张样...  相似文献   

2.
据报载,在与非典殊死搏斗的战役中,许许多多的“战地记者”不怕“中毒倒下”的危险,深入医院隔离区,将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的报道发出来。第一个走进隔离区病房采访的中央电视台《面对面》主持人王志说:“这种事情,事前想想,会害怕;事后想想,也会害怕,但真正到了那里,就不会害怕了,因为在那里采访感觉最深的两个字是‘感动’。”看了这段文字,笔者不由也为我们的这些“抗非一线记者”深深感动了。勿庸讳言,非典是一个传染性极强的怪病,面对凶残的SARS病毒,医生护士不能回避,他们要救死扶伤;相关科研人员不能回避,他们要寻找解毒妙方;有关领导不能回避,他们要指挥这场特殊的战斗。至于媒体记者嘛,愚以为,他们可以往后躲躲:间接的听人说地“记记”,远距离地“摄摄”,不一样能应付吗?可我们的记者决不是这么去想、去做的。“我们就是要把受众最爱看的东西展示给他们。”一位战地摄影记者如是说。受众最爱看的是什么?当然是最真实、最及时、最动人的“第一手”杰作。来自隔离区的一篇记者日记这样写道:“我们的工作虽然不能凭感情、凭冲动,但有些时候确实需要我们站出来,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因而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坚持义无反顾地“站”到抗非最前面,穿着厚厚...  相似文献   

3.
庹震 《新闻与写作》2008,(12):60-60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记者或通讯员写稿子时自己十分激动.甚至流着眼泪写稿子。等稿子交给编辑时.编辑却激动不起来.认为并不感人。有时作者写作时动了感情的报道.读者看报时却感到平平淡淡。  相似文献   

4.
给样报样刊     
近日,闲来无事,翻开记事本,算数去年爬格子的收获:居然在报刊发了百余篇“豆腐块”,禁不住心里美滋滋,乐融融;唯一的遗憾便是有十来篇文字只见稿酬不见样品,落得个“有名无实”。作者都有“敝帚自珍”的癖好,我非超人,自然不能免俗,也就一一发函索取,但如石沉大海,无奈,只好寄上几枚邮票,声明汇款不便,以邮代汇,购买该期报刊,而这样的买卖却也无  相似文献   

5.
以往,总是怕说稿费、欲说还羞的。尽管也不时遇上收不到稿费的事,但总是想得很开:写稿可不是为了孔方兄,若冒昧地写信去询问编辑,岂不是让人家小看了咱,给报社留个不好的印象。再说,路途多变,万一是哪个送信的小子为我代劳取走了呢!钱这东西,你用我用不都一样。为了让作者收到稿费,有的报社耽心有遗漏,便在年终时发个启事,请未收到稿费的作者函告编辑部。然而,这一把也不见得灵。记得中央某大报就如此动作过,我和柳君先后去过两封信,结果还是无结果!如今的稿费总是栅姗姗迟,说来也许令人难以相信,今年一月我收到一张汇款…  相似文献   

6.
我是2004年开始从事法制报道工作的,先后采写稿件750篇,被各级媒体编发630篇,每当收到样报样刊都很感动和欣慰。  相似文献   

7.
一早,投递员递上一封《新民晚报》来信,我以为是退稿。拆开一看,原来是一篇用稿小样。这小样与过去寄的报纸不同,而是编辑排版前采用的单篇打印稿。我甚感新鲜,也深为报社这一小小改动叫好。它首先是节约,作者关心和需要的一般也只是自己的那篇稿子,报社寄当日整份报纸,似无必要。邮寄费也多,一期报纸,用几十乃至上百篇稿子,就要寄上这么多报纸,无疑增加了开支。即使剪报纸,也要剪许多。寄单篇打印稿,这就省多了。  相似文献   

8.
一早,投递员递上一封《新民晚报》来信,我以为是退稿。拆开一看,原来是一篇用稿小样。这小样与过去寄的样报不同,是单篇打印稿。  相似文献   

9.
给样报样刊     
近日,闲来无事,翻开记事本,算数去年爬格子的收获:居然在报刊发了百余篇“豆腐块”,禁不住心里美滋滋,乐融融;唯一的遗憾便是有十来篇文字只见稿酬不见样品,落得个“有名无实”。作者都有“敝帚自珍”的癖好,我非超人,自然不能免俗,也就一一发函索取,但如石沉大海,无奈,只好寄上几枚邮票,声明汇款不便,以邮代汇,购买该期报刊,而这样的买卖却也无  相似文献   

10.
“总有一种思念让人刻骨铭心,总有一种关爱让人泪流满面,总有一种激情让人浑然忘我,总有一种结合让人守候终身”这段话很熟,依稀记得好象是南方一家著名媒体的广告语,读着挺让人冲动的。但是,最近看到这段文字却是在一套“家庭书架”上,由期刊杂志界的一面旗帜——家庭期刊集团编辑推出的“家庭书架”,包括《婚姻物语》、《恋恋风尘》、《绝对诱惑》、《性趣盎然》等分册。“这里有最感人的故事,这里有最动人的情感”,无疑,“感动”是“家庭书架”的主打词,所以有评论:家庭书架——久违的心灵感动。“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匮…  相似文献   

11.
盼寄样报     
去年我在某报发稿三篇,总共寄来10元稿费,一张样报也没寄。为寻找发表我稿子的报纸,跑了县、市很多订户都未找到。到了年底,我无奈专程去省城那家报社寻求,虽然也找到了那三张样报,但费力不说,单旅差费花了近30元。花费心血笔耕,文稿一旦见报,对作者来说,寄样报比汇稿费更重  相似文献   

12.
其实我们的社会并不缺少感动.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相信吧,每天都有感动我们的人和事,他们激励我们,使我们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人性的善良与崇高。  相似文献   

13.
日前,收到人民日报评论部寄来的样报,未看心先热,因为我断定是4月2日头版发表的《今日谈》小文。这不禁使我想起1985年春天,我第一次收到人民日报评论部寄给我的样报,也是《今日谈》栏目上有小文发表,整整20年了,原先通过投稿认识的评论部主任、副主任都离开了,可这种和作者保持密切联系的好作风没有丢。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是《人民日报·今日谈》栏目的忠实读者和作者,后来因为忙,久未动笔了。前些日子又开始向我喜欢的栏目投稿,没想到他们还照样给我寄样报,真让我激动!我给全国众多媒体写稿,但至今仍给我寄样报样刊的,除了《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4.
15.
我经常和最基层群众打交道,用照相机镜头拍摄很多“小人物”。这些“小人物”事迹感动着我,“小人物”的精神激励着我,通过采访“小人物”,使我的心灵得到了洗涤,我的成长与成功离不开这些“小人物”。今年4月1日,我拍摄的又一个图片专题“刘春玲照顾下身瘫痪的丈夫24年不言悔,大爱撑起一个幸福的家”见报,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刘春玲的大爱之情受到了人们高度赞扬。  相似文献   

16.
“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品牌。早在2004年,青岛一位女士使用“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当人们努力寻找“微尘”的时候,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在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  相似文献   

17.
我的一位战友在部队是业余通讯员,去年转业到地方,用人单位翻看档案,看到他的自传上有“两年来在省以上报刊上稿70多篇”的记载,觉得此人笔头  相似文献   

18.
一早,投递员递上一封《新民晚报》来信,我以为是退稿。拆开一看,原来是一篇用稿小样。这小样与过去寄的报纸不同,而是编辑排版前采用的单篇打印稿。我盛感新鲜。也深为报社这一小小改动叫好。它首先是节约。作者关心和需要的一般也只是自己的那篇稿子,报社寄当日整份报纸,似无必要。邮寄邮费也多。一期报纸,用几十乃至上百篇稿子,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时代需要先进典型,我们的国家不断涌现出先进典型,我们的媒体也在不断地宣传着各类先进典型。但只有其事迹和精神深深感动受众的先进典型人物,才能为人们内心所接受,成为大众学习的楷模,并使他们内化成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那么,典型人物究竟应该靠什么来感动受众呢?让我们从中央电视台评选的"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身上来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20.
近日,一部名为<含泪活着>的纪录片在日本各地空前热播,掀起了一股"感动大潮",网上的观后感言多达400多万条.片头有这样一句:"在连续3年每年有3万人自杀的日本,有这样一位中国父亲在顽强地含泪活着!"该片改变了许多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误解和偏见.片中主人公是一位漂泊东京打工15年的上海男人.从一个连合法身份都没有的外籍"黑工",到名扬日本的"励志英雄",他有着怎样震撼人心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