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据报载,在与非典殊死搏斗的战役中,许许多多的“战地记者”不怕“中毒倒下”的危险,深入医院隔离区,将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的报道发出来。第一个走进隔离区病房采访的中央电视台《面对面》主持人王志说:“这种事情,事前想想,会害怕;事后想想,也会害怕,但真正到了那里,就不会害怕了,因为在那里采访感觉最深的两个字是‘感动’。”看了这段文字,笔者不由也为我们的这些“抗非一线记者”深深感动了。勿庸讳言,非典是一个传染性极强的怪病,面对凶残的SARS病毒,医生护士不能回避,他们要救死扶伤;相关科研人员不能回避,他们要寻找解毒妙方;有关领导不能回避,他们要指挥这场特殊的战斗。至于媒体记者嘛,愚以为,他们可以往后躲躲:间接的听人说地“记记”,远距离地“摄摄”,不一样能应付吗?可我们的记者决不是这么去想、去做的。“我们就是要把受众最爱看的东西展示给他们。”一位战地摄影记者如是说。受众最爱看的是什么?当然是最真实、最及时、最动人的“第一手”杰作。来自隔离区的一篇记者日记这样写道:“我们的工作虽然不能凭感情、凭冲动,但有些时候确实需要我们站出来,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因而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坚持义无反顾地“站”到抗非最前面,穿着厚厚... 相似文献
3.
经常有这样的情况:记者或通讯员写稿子时自己十分激动.甚至流着眼泪写稿子。等稿子交给编辑时.编辑却激动不起来.认为并不感人。有时作者写作时动了感情的报道.读者看报时却感到平平淡淡。 相似文献
4.
5.
6.
7.
9.
10.
“总有一种思念让人刻骨铭心,总有一种关爱让人泪流满面,总有一种激情让人浑然忘我,总有一种结合让人守候终身”这段话很熟,依稀记得好象是南方一家著名媒体的广告语,读着挺让人冲动的。但是,最近看到这段文字却是在一套“家庭书架”上,由期刊杂志界的一面旗帜——家庭期刊集团编辑推出的“家庭书架”,包括《婚姻物语》、《恋恋风尘》、《绝对诱惑》、《性趣盎然》等分册。“这里有最感人的故事,这里有最动人的情感”,无疑,“感动”是“家庭书架”的主打词,所以有评论:家庭书架——久违的心灵感动。“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匮… 相似文献
11.
12.
其实我们的社会并不缺少感动.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相信吧,每天都有感动我们的人和事,他们激励我们,使我们相信这个世界的美好,人性的善良与崇高。 相似文献
13.
15.
16.
“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品牌。早在2004年,青岛一位女士使用“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当人们努力寻找“微尘”的时候,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在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 相似文献
17.
18.
19.
朱龚星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5):107-108
我们的时代需要先进典型,我们的国家不断涌现出先进典型,我们的媒体也在不断地宣传着各类先进典型。但只有其事迹和精神深深感动受众的先进典型人物,才能为人们内心所接受,成为大众学习的楷模,并使他们内化成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那么,典型人物究竟应该靠什么来感动受众呢?让我们从中央电视台评选的"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身上来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20.
阿丽 《记者观察(上半月)》2011,(3)
近日,一部名为<含泪活着>的纪录片在日本各地空前热播,掀起了一股"感动大潮",网上的观后感言多达400多万条.片头有这样一句:"在连续3年每年有3万人自杀的日本,有这样一位中国父亲在顽强地含泪活着!"该片改变了许多日本人对中国人的误解和偏见.片中主人公是一位漂泊东京打工15年的上海男人.从一个连合法身份都没有的外籍"黑工",到名扬日本的"励志英雄",他有着怎样震撼人心的故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