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李达作为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和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建人之一,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在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理论方面,李达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宣传,他做为主将捍卫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扫清了建党道路上的思想障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实践过程中,他主编《共产党》月刊,参与改组后的《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为党的建立开辟和坚守思想舆论阵地,功不可没。并且李达在1920年8月归国后,就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且从1921年2月到"一大"召开,李达一直担任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总书记一职,对党的成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国马克思主义启蒙思想家李达的早期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达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党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我们约请《李达文集》编辑组的李其驹同志撰写四篇有关李达同志生平著述的文章陆续发表,借以表示纪念。本文是第一篇。  相似文献   

3.
李达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者之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现实经历和思想演变塑造了李达早期的品性风格。随着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探索的不断深入,李达的政治品格得到了充分彰显。李达的信仰和行为诠释了他在政治道路上坚守信念的大义、敢于担当的大勇和守护真理的大智。他忠于信仰、勇于担当和立于真知的政治品格为新时代共产党人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提供了榜样示范。  相似文献   

4.
李达是我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近半个世纪的革命斗争中,他不但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且为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法学、史学、货币学作了大量的开拓性的工作.然而,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李达却受到了极不公正的待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李达的冤案才得以平反.自此后,党史界作了大量的工作,开展了对李达生平、思想的研究,写出了有关李达的生平回忆、思想研究、传记文学一百五十多篇,专著五部,从不同的角度对李达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主要涉及了下面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李达是党的创始人之一,后来他却脱离了他亲手参与创立的中国共产党,这是他人生事业的一大转折。笔者针对苗体君先生否认李达脱党与张国焘、陈独秀之间矛盾有关,希望通过挖掘新的材料,探求真实原因,恢复李达脱党的本来面貌,并希望能从中了解李达这些宝贵的人生经验,得到人生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李达文集》第一卷已经出版了。这一卷编入的是李达同志从1919年到1949年发表于报刊上的部分文章以及《现代社会学》、《社会之基础知识》、《法理学大纲》等著作和著作节选,共有五十多万字。它的编辑和出版是理论界一件值得庆贺的喜事。李达同志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革命家。他是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之一,并且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活动。李达同志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需要和中国革命的进程,在长达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7.
李达是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毕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著述和宣传,在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法学理论等诸多研究领域都有拓荒性的贡献.本文较为完整地概述了李达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程与贡献.  相似文献   

8.
李达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先驱者,是一位“普罗米修斯式的播火者”,他和他的同志们在黑暗的中国大地上点燃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家、理论家、著作家和教育家。李达名庭芳,字永锡,号鹤鸣。1890年...  相似文献   

9.
1920年 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前后,陈独秀写信给李大钊、张申府,介绍了上海的党建工作情况,并与他们商量党组织究竟采用什么名称为好。李大钊认为,“俄国社会民主党已改称共产党了,其他一些国家原来叫社会党的也准备改称为共产党。”因此,还是叫共产党好,并征求了共产国际代表魏伦斯基的意见。 1920年 11月 7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由李达任主编的《共产党》月刊,公开举起了共产主义大旗。 1920年 11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宣言》,后来在印发《宣言》时,前面有一段说明:“这个宣言是中国共产党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李达的建党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二○年夏,李达抱着实践马克思主义拯救中国的愿望,返回祖国。他自己说过:“到了一九二○年,我自以为懂得一点马克思主义了,应当回国找寻同志来干社会革命了”。回国后,他立即参加了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和理论工作,成为著名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研究李达的建党活动,有助于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李达作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中共的建立者之一,在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贡献主要集中于对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其中就包括他对阶级联合问题的阐述,充分体现了他对于统一战线必要性的深刻认识.虽然,李达曾有过暂时的脱党期,但是他对阶级联合问题的认识却始终与中国共产党保持着一致,因此,李达的统一战线思想应该被看成是中共关于统一战线问题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2.
李达同志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五四”前后,他奔走呼号,忘我战斗,不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立下了不朽功勋,而且也为中国妇女从几千年的封建枷锁下解放出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唐春元先生的又一力作<毛泽东与李达>于2003年12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公开发行.毛泽东与李达,都出生在钟灵毓秀的湖湘大地.他们一位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一位是中国的理论巨匠.毛泽东与中外各界人士的交往是十分广泛的,其中,与李达的交往是最坦诚而典型的一例.两位伟人肝胆相照四十年,以兄弟相称,或直呼其字、号.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同志的友谊,革命的友谊,战斗的友谊.关于毛泽东与李达的交往及友谊,曾是党史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在众多的论文和著作中有所涉及,但没有系统专门的研究,唐春元先生的<毛泽东与李达>填补了这一空白.  相似文献   

14.
李达与法学     
李达同志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他不但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经济学家,而且也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主要奠基人,为马克思主义法学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杜平 《零陵学院学报》2004,25(4):226-227
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唐春元先生的又一力作《毛泽东与李达》于2003年12月由中央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公开发行。毛泽东与李达,都出生在钟灵毓秀的湖湘大地。他们一位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一位是中国的理论巨匠。毛泽东与中外各界人士的交往是十分广泛的,其中,与李达的交往是最坦诚而典型的一例。两位伟人肝胆相照四十年,以兄弟相称,或直呼其字、号。他们之间的友谊,是同志的友谊,革命的友谊,战斗的友谊。关于毛泽东与李达的交往及友谊,曾是党史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在众多的论和作中有所涉及,但没有系统专门的研究,唐春元先生的《毛泽东与李达》填补了这一空白。  相似文献   

16.
建国前,李达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系统介绍和阐述上,其中《社会学大纲》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建国以后,则主要表现为对毛泽东同志“两论”(即《实践论》、《矛盾论》)的解说和著述《唯物辩证法大纲》。李达的哲学论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领导的共产国际的方针指引下成立了。建立者有陈独秀,李大钊,张国涛,董必武,李达,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的目标是指引工人,农民,士兵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1776年7月4日,美国的13个殖民地签署了著名的独立宣言,宣布美国摆脱了英国的统治,正式独立,民主诞生了。每天成千上万的人离开了他们的家乡,来到这个“自由的国度,勇敢者的家园”,开始他们的美国梦。每年的7月4日,美国人通过烤肉、野餐、家庭聚会等方式庆祝他们的自由和独立。1789年7月…  相似文献   

18.
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唐春元先生的又一力作《毛泽东与李达》于2003年12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公开发行。毛泽东与李达,都出生在钟灵毓秀的湖湘大地。他们一位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一位  相似文献   

19.
过去在研究李达时,人们忽略了中共"一大"前李达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贡献."一大"召开前,在"关于社会主义的辩论"、"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中,李达是论战的主将,还参与了与修正主义思潮的论战,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进行了思想理论的准备;他主编《共产党》月刊,为建党开辟思想舆论阵地.  相似文献   

20.
<正>李达是最早在我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和教育家。他在现代中国思想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缅怀李达的功绩,研究他的学术思想,为的是要学习他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学习他立足中国现实、面向广大群众,毕生致力于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革命精神;学习他严谨的治学学风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这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研究、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现实相结合,是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