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知识元的方式对云南民族文化数字化档案资源库进行了设计,针对不同知识结构,把知识元分为线性、树形结构、网状结构等体系,再使用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和动画等五类资源对知识元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借助信息扩散研究方法,对伴随文化内容传播的社交媒体热点这一特殊类型事件中的民族文化演化扩散规律进行探究,为解释民族文化扩散规律、推动民族文化传播提供新视角。[方法/过程]以微博平台“丁真事件”发布文本为数据来源。基于LDA主题模型、民族文化符号识别与情感分析构建主题—民族文化符号—情感关联网络,对热点事件中不同主题传播伴随的民族文化演化扩散动态进行情境还原。量化不同类型用户的民族文化传播影响力,探究热点事件中不同主体的民族文化传递接力过程。[结果/结论]结果表明,从主题—民族文化符号—情感关联网络构建与传播主体影响力两大层次分析社交媒体情境下民族文化扩散路径规律,可帮助人文学者精准把握文化传播细节及其动态交互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借助信息扩散研究方法,对伴随文化内容传播的社交媒体热点这一特殊类型事件中的民族文化演化扩散规律进行探究,为解释民族文化扩散规律、推动民族文化传播提供新视角。[方法/过程]以微博平台“丁真事件”发布文本为数据来源。基于LDA主题模型、民族文化符号识别与情感分析构建主题—民族文化符号—情感关联网络,对热点事件中不同主题传播伴随的民族文化演化扩散动态进行情境还原。量化不同类型用户的民族文化传播影响力,探究热点事件中不同主体的民族文化传递接力过程。[结果/结论]结果表明,从主题—民族文化符号—情感关联网络构建与传播主体影响力两大层次分析社交媒体情境下民族文化扩散路径规律,可帮助人文学者精准把握文化传播细节及其动态交互特征。  相似文献   

4.
文化圈、共同语言、民族国家、地方性等不同意义上的多元文化已经通过电影文本、电影生产与传播等形成了全球电影多元文化格局,建构既具有权利差异又在诉求平等交流的秩序关系。在这种全球电影多元文化格局中,中国电影文化虽然通过大片战略、跨文化合作等方式参与其中,但中国电影文化的主体性、中国电影文化作为多元文化格局中建构者的主体轮廓和主导诉求依然模糊。中国电影文化应从全球电影文化多元格局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建构战略,以更加积极有效的方式参与多元文化格局建设。  相似文献   

5.
丁书君 《兰台世界》2016,(4):122-124
古代中国缠足一事,作为极具代表性的身体实践的案例,以一种极端、另类的方式,记录和传承着古代中国社会特殊的集体记忆。其操演过程中复杂的仪式、文本记录的刻意美化,都使之具有了合理性与合法性,因而能够传承千年。考证"缠足"本身包含的集体记忆及其传承方式,有利于分析此记忆形成的因革,更加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及其文化,对我们今天的文化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由小说《陆犯焉识》改编而成的电影《归来》,通过转变文学作品中的叙述结构、叙述方式,重塑主要人物形象,实现了影像对文学文本的置换和再造,媒介的转换使电影文本具有了不同于文学文本的意义世界.电影淡化了文学文本中政治与人生碰撞下知识分子苦难命运的主题,凸显了影视作品所擅长的恒久而温情的爱情话题.本文试图通过解读《陆犯焉识》的电影改编,厘清电影媒介与文字的区别,分析媒介转换所带来的文化意义的嬗变.  相似文献   

7.
互文是人类交往和认知的方式。互文性主要表征为转述语,让不同的声音参与语篇交际,形成"异质话语",使各种声音交织和互动,以期实现语义的隐含表达。互文性理论强调的是文本结构的非确定性,认为任何文本都不可能脱离其他文本存在,每个文本的意义都产生于它跟其他文本的相互作用中,同时互文性理论体现了文本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在新闻语篇中,互文性表现得更为充分和普遍。互文性理论对英、汉新闻语篇的理解与翻译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哲学解释学与新闻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当代西方具有弥散性影响的文化哲学,哲学解释学的思想已经深刻地渗透到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新闻传播学若能从包括解释学在内的众多“显学”中汲取思维资源,或许能更加茁壮地成长。 一、哲学解释学概述 解释学是关于理解与解释文本意义的理论或哲学。所谓对本文意义的解释,其范围大致包括对文本作者、文本的结构和意义、读者接受文本等的理解与说明。  相似文献   

9.
无文字族群的历史叙事和文化传承,一般通过族群内的口述史、图像史以及相关仪式、民俗等进行表达。在无文字时代和无文字民族中,口耳相传、动作或图像等,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由此而形成我们现在称为神话、传说、古歌、史诗、谣谚以及以象征性物像、图像和仪式等为基本内容的无形文化遗产。从苗、汉两大族群对万物起源、黄帝和蚩尤、主流史及口述史图像史有不同认知和不同表述,可见,服饰及其图纹在无文字民族中,也是一种重要的"写本",它们具有与文字文本不同的文化语境和表述方式,可以和古籍、口述史等形成互文、互补和互证的关系,是主流史之外不应忽视的一种历史叙事。  相似文献   

10.
“多面人”——时代变迁中的受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闻文本的意义是由新闻信息资源开发者与受众通过对文本意义的预设和解读合作完成的。读者主动参与制造文本的意义 ,补充文本中没有写出但是作出暗示的那部分。在影响受众解读文本的宏观因素中 ,文化传统和时代变迁是最核心的 ,它们是受众心理特征和行为结构的有力构造者。两种因素整合的结果 ,是形成了“多面人”———具有多侧面、多重的接受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受众。  相似文献   

11.
为展示新时代我国图书馆文旅融合研究的动态发展历程,文章通过知识图谱、文本分析、可视化分析的方法,从图书馆文旅融合的内涵、意义、基本逻辑、理论借鉴、研究切入点、融合策略等角度对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并提出图书馆文旅融合研究有待拓展的领域:民族民俗文化与乡村特色文化的挖掘、信息技术在融合中的应用、评价反馈与激励模式的塑造、管理方式及制度的提炼。  相似文献   

12.
新闻文本在结构要求上的五要素俱全,以及要真实地叙述事实,不能虚构等特点决定了新闻文本的独有特性。新闻文本不需要像文学文本那样:有表层意义,还有深层意义,更有不同角度与不同深度的读者理解。例如,"诗无达诂"就是文学作品张力的  相似文献   

13.
关联知识     
《现代出版》2014,(3):14-14
CC是Creative Commons的首字母缩写,它包含四个核心要素: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和相同方式共享。不同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六套核心的GC协议。该协议有三个不同的结构层次:普通文本、法律文本和数字代码。普通文本是供普通人阅读的简明文字与图示说明,全球通用。法律文本是正式授权条款,详细规定了协议双方的权利义务。数字代码是供机器阅读的,该代码将授权条款以机器可读的方式呈现出来,方便搜索引擎和其他应用程序辨识出采用CC协议授权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超越阅读:文本阐释理论中的阅读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本阐释理论中的阅读范畴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概念 ;在宏观上 ,阅读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或精神现象 ,更是一种人类文化与精神的最基本的“对话”模式、文献传播与文本阐释的核心形式以及人类生命体验的重要形态 ;在微观上 ,文本阐释理论则更多地注意、考察个体阅读行为的本质特征、价值意义与结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电视剧与民族叙事审美文化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静 《现代传播》2002,(1):77-80
随着消费观、娱乐性、商业色彩的渗透和冲击 ,中国影视文化面对挑战。本方着重对中国电视剧所承继的民族叙事审美文化传统进行了历史和现实的观照 ,并通过对一些电视剧叙事文本的解读 ,分析了中国叙事审美传统在中国电视中存在的形态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胡用琼 《新闻爱好者》2010,(11):142-143
文化意象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具有隐喻意义的意象,是一个民族长期生活积淀下来的集体无意识,是民族文化的特质。甘茂华的散文突破了风俗风情展示民族精神的视阈,以文化意象为经纬结构全文。折射了土家族民族文化精魂和土家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在现代意识下对民族文化的执著守望。  相似文献   

17.
尹晓琳 《兰台世界》2021,(1):119-122
各个民族丰富的口传文学作为民众世世代代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传统资源,其中蕴含了群体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审美理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与认同.少数民族口传文学的档案建设具有着多元文化价值,收集整理少数民族的口述档案对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开发民族地区的资源、进行民族文化传统教育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结构有所不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字、心理特征、风俗习惯以及表达感情的独特方式等,形成了各个民族间的不同特点。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摄影工作者来说,在摄影实践中自觉地认识把握民族特性,突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族地区的新闻摄影工作,是社会主义新闻宣传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民族地区的新闻摄影工作,只有结合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实际…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变革,从媒介视角审视,文化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形态。当今社会由视觉文化所主导,而视觉文化正在经历虚拟性转向。从19世纪的电影到20世纪的电视再到今天的互联网,动态的、综合的视觉文本传播、接受和理解已经成为人们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但值得警惕的是,相较于口语文化和印刷文化,视觉文本所产生的“惊颤效果”和视觉文化的虚拟性转向,可能会导致人们想象力与现实感的迷失。  相似文献   

20.
陈小林周丽 《视听》2016,(12):120-121
旅游是人际交往活动的形式之一,也是比较典型的跨文化交流现象。本文以新疆国际大巴扎为研究文本,通过田野调查、访谈、资料分析等方式收集资料,阐述了新疆国际大巴扎中的跨文化交流对跨文化交流主体、文化本身及民族旅游文化产生的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