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舒婷诗歌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婷是朦胧诗创作的核心人物之一。八十年代初,理论界以其诗歌创作为切入点,展开了关于新诗创作的大讨论。1983年后,讨论基本结束,对舒婷诗歌的研究渐渐剥离出朦胧诗,在解读的基础上进入新的阶段。80年代后期,舒婷诗歌研究一方面越来越细致深入,一方面又被整合进朦胧诗潮中,置于学史中重新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2.
舒婷诗歌常见意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婷是朦胧诗派的核心人物之一。她诗中意象构造的变迁,反映了时代、社会、心理、性格的共同影响。海、水、大地,这几种典型意象的变换,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舒婷诗歌的发展变化历程。考察她诗歌中的意象变迁,有利于将舒婷的朦胧诗置于文学发展史中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3.
诗人舒婷到底是哪里人戴盛江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191页注释说当代女诗人舒婷是福建省福州市人,而与之配套的该册《教参》第117页却说舒婷是福建省泉州市人。就此,我写信给诗人舒婷请教此问题,她答复如下:戴盛江同志:您好!您的信由省作协转到家...  相似文献   

4.
舒婷的爱情诗突破了“文革”时期文学的禁区,体现了她对完美爱情大胆而热烈的追求。对女性独立人格和命运的关注,使舒婷的诗歌洋溢着鲜明的女性意识,成为中国诗坛的一道奇特景观。  相似文献   

5.
说实话,刚看到舒婷的散文《我儿子一家》的标题,我以为舒婷所写的是其儿子一家,指的是其儿子、儿媳甚至孙子、孙女组成的小家庭,我相信许多读者在初次读到这个标题时,也会产生和我一样的错觉。因为对新时期文坛比较关心,我当时还很诧异,舒婷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已达婚龄的儿子呢?及至读了两三段之后,我才搞明白,舒婷是用其儿子的视角写自己一家。于是,两个疑问就自然产生了:第一个疑问,中国人的家庭概念,家庭是由在家庭中具有支配权的夫妻为主体为核心为标志的,譬如说,我这一家,上有老父下有女儿,但老父在我这里,一般地说,…  相似文献   

6.
舒婷:悲剧情感的凸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舒婷具有浓重的人生悲剧感;舒婷的人生悲剧感源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及舒婷本身的人生体验;舒婷的人生悲剧感关怀理想、爱情、人性;舒婷的悲剧情感能唤起我们对她人生际遇的共鸣,从而激发我们吸取其崇高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7.
邓楠 《新读写》2021,(4):63-63
近来我对中国现代诗突然有了兴趣,便照着人名一个个地去查阅他们的作品,北岛、舒婷、海子……在阅读完美丽的《致橡树》后,我对舒婷产生了很大兴趣,因为同为女性,因为同样可以感知隐秘美好。深觉不满足的我便上网查找了舒婷的信息,可词条上却赫然写着"舒婷退出诗坛"。她说:"在没有更好的诗歌献给读者前,我宁愿停止歌唱。"我在感到遗憾的同时,也深以为然。同为"完美追求者",像舒婷那般"停止歌唱",在我看来,是另一种形式的追求完美。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文化这个庞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舒婷的诗歌既承载了诸如坚忍不拔、乐观向上、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精髓;又能吸取现代文化(包括外来文化)的积极因子,如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对感性欲求的肯定、对女性命运的关注等。剖析舒婷诗歌的文化蕴涵,对先进文化的构建无疑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一代人心中,舒婷是爱诗者的偶像,是诗意、美丽的代名词。从《致橡树》到《思念》,人们或许更多关注的是舒婷的诗歌,而在她的散文中我们却惊喜地发现了另一个舒婷。这个舒婷是为人妻、为人母的舒婷;这个舒婷是雇人用板车把嫁妆拉到婆家的,是系着围裙,烧饭做菜晾衣服补袜子收拾房间的,是正"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拎着保温瓶,给生病住院的婆婆送饭"的舒婷。在舒婷的诗歌和散文中游弋,你会感叹高尚的思想与平凡的生活、诗意与现实竟然可以如此美妙地结合。  相似文献   

10.
<正>在"朦胧诗"三巨头中,顾城与舒婷是好朋友,顾城一直把比他年长四岁的舒婷尊称为"干姐姐",他们曾经合作出版过《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因为此前舒婷刚刚出版了诗集《双桅船》,不愿意重复发表,因此这本诗合集只收录了她近二十首诗歌,顾城的作品占了百分之七十以上。在排版前,顾城主动提出将目录中的署名去掉,并模仿了舒婷的诗风写了几首,使整本诗集看起来更为平衡。由此可见,顾城与舒婷友情之深厚。  相似文献   

11.
舒婷观照生活的情感方式,是基于个人身世之感的“伤世感”,并由此推衍出的心灵对现实生活的感应,本文考察女诗人的心路历程,在她的情感和经验的世界里,把握她幽微复杂的创作心理,柔婉、挚爱和温情的抒情个性;揭示舒婷诗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李正 《现代语文》2007,(3):88-88
舒婷的《致橡树》是中国现代学史上的名篇佳作。这首诗曾入选多种诗歌选本乃至中学教材。但为什么这首诗能成为被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舒婷第一次将这种意识用诗歌这一形式优美畅达的表现出来,这在中国当代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舒婷在这首诗中塑造了以木棉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实现了对传统男尊女卑观念的颠覆和消解,并使诗中的女性形象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和男性世界展开了平等的对话,彻底抛弃了旧的封建男女地位关系的价值评判体系,对新时代男女平等观念的树立产生了莺大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机遇的中心:重读《致橡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婷是众多的“今天”派诗人中最幸运的一个,她拥有数量最多的读者。《致橡树》是舒婷公开面世的首部作品,在朦胧诗饱受非难的情况下,究竟是何种因素铸成《致橡树》特殊的文坛际遇为今天考察舒婷最早获得主流诗界有限度的承认、形成舒婷热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王辉 《现代语文》2009,(6):114-116
20世纪80年代舒婷的名字被不断提及,对其诗歌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本文将以舒婷诗歌蕴含深邃的宗教情缘以及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对她诗歌艺术的至深启迪为视角,试析外国文学对舒婷诗歌创作的影响。希望这点认识给新时代热爱诗歌创作的新秀带来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舒婷作为“朦胧诗”的主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了“朦胧诗”论争中,并且被推至论争舞台的中心,对舒婷诗歌的批评集合了当时“朦胧诗”论争中双方关注的焦点和议题。论争双方在关于“朦胧诗”的“懂与不懂”、基调与格调、自我表现等议题中涉及到的对舒婷诗歌的既有所借重也有所排拒或避讳的态度,体现了双方对“朦胧诗”批评的艰难和尴尬的境况。  相似文献   

16.
舒婷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活跃于我国诗坛,它与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人以风格独特的诗风,掀起了"朦胧诗"的大潮。舒婷经典诗歌《致橡树》创作于1977年3月,是朦胧诗派的典型代表作品。《致橡树》可以说是爱情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新时期中国文学的重要作品,在很多读者心中,《致橡树》就代表了舒婷,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首诗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站在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舒婷《致橡树》中所蕴含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7.
诗意舒婷     
舒婷,现代诗歌朦胧派代表人物之一,她的诗总是浸透着一股难以捕捉的忧郁美,可以这样说:"忧郁和幻觉是舒婷诗歌的两大内驱力",也可以说舒婷的本质"就是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一个伤感的浪漫主义诗人",然而在舒婷的诗歌中,总是能感觉到她忧郁的声音里隐藏的一份灼热,失望的叹息里也不乏希望,它们在舒婷的诗歌里和谐地融为一体,仿佛就像舒婷的一句话:"理想使痛苦光辉。"  相似文献   

18.
节奏关是构成舒婷诗歌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舒婷诗歌的节奏美主要表现为:她的诗歌节奏自然天成;沉郁和激昂的情绪复调使她的诗歌节奏跌宕起伏、交织变幻;舒婷诗歌又体现出女人的柔婉细致,节奏回旋往复;舒婷诗歌的画面也呈现出鲜明的节奏感。  相似文献   

19.
舒婷诗歌以其特有的对于温情的渴望抓住了一代读者的心,她用诗歌唤起人们对独立价值的肯定和对个体生命的珍爱.但在其感性抒情背后,思想性的贫弱和"诗的思维"的局限导致她的创作缺憾和后来退出诗坛.文章通过对舒婷部分诗歌的分析,简要归纳其诗歌的思想价值,着重对其创作缺憾进行分析,并以此引发读者对于"舒婷现象"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20.
舒婷的诗歌艺术在新时期诗坛上享有崇高声誉 ,诗评家们纷纷为她作文学史定位工作 ;本文则从女性文学角度为其作补充定位。舒婷诗歌以其对“人的尊严”的倾诉与提升 ,对“爱的世界”的理想与渴求 ,对诗歌形式的“现代”追逐而拥有读者 ;本文以 80年代中期为界 ,论及舒婷近期诗歌艺术的变化 ,并为其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此外 ,本文还论及舒婷散文的女性特征 ,以及她的诗和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