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言文中的“文”,是指文言文字词句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蕴等人文因素;文言文中的“言”,是指字词句本身的意义或作用。在文言文中,“文”和“言”既是一对矛盾体,又是一个不能割裂的整体:如果离开“言”,文章无从理解;离开“文”,“言”就成了没有生命的字词。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做到“文、言并重”,即通过文言文教学,既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又能让学生积累古代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重"言"轻"文"现象,提倡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文本的内涵,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实现"言"与"文"的平衡。就语言文字的疏通方面建议培养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在学生掌握文言字词等知识的基础上以精心的教学设计将学生带入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中去,充分发掘文本的文学元素和文化元素,探寻作家创作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提出:"高中教学需要注重古文化对学生的陶冶,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获得情感体验。"文言文阅读让学生品味古典文化的魅力,而学生对文言语境的感知能力是在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古文化的熏陶中逐渐形成的。拟从文言文阅读文体特点出发,紧扣文言字词,融入古文化的熏陶,从而达成"文""言"并重,进行有效地文言文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4.
目前文言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文言叠加、重"言"轻"文"的现象。这种教学,误解了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降低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也剥夺了学生对民族优秀作品的深度理解权,割裂了文与言的关系。而强化文的朗读、文的赏析和补足"言"分则能在很大程度上修补被割裂的文言关系,能很好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使学生因文趣而观照文本时,  相似文献   

5.
《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经典名篇.教学设计既关注文言文的“言”这个教学基点,又注重“文”的方法与情感;既依“言”助“文”,强化对文言词汇、语汇的积累与运用,立足字词解文意、把文脉、察文情,又以“文”养“言”,在对作品的文法及情感的解读中,自觉形成对文言词汇、语汇的不断积累与灵活运用.如此一来,文言文教学方能摆脱“文”“言”脱节、环节生硬机械的桎梏,还原古典文学的精气神.  相似文献   

6.
背景: 实践的层面上考察.文言文教学确实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譬如“言”和“文”的关系:“言”主要指字词句。“文”主要指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诸要素。主要教“言”还是“文”?从“言”入手带起“文”的教学.还是从“文”入手渗透“言”的落实?譬如阅读教学和应试指导的关系: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文言文部分的考查一律是词语解释、句子翻译。旬式判断和简单的内容评析。有时候外加一点标点和默写。文言文阅读教学是把课文当成一篇血肉文章来教呢.还是当成一段应试材料来教?是教成古代汉语呢,还是教成文言写成的文章?再譬如文言文教学要兼顾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文章(文学)形式要素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李美芳 《现代语文》2013,(10):12-14
现在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主要存在三类弊端:有"言"无"文",有"文"无"言","言"与"文"的简单相加。有"言"无"文",就是教师只注重文言字词的用法和文言语言归纳等"古代汉语"知识,而忽略了与文言文密切相关的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代哲学、古代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与之相反的是有"文"无"言"。  相似文献   

8.
一堂成功的文言文教学课,必定是“文”与“言”的巧妙融合。尽管课程改革改变了“文”“言”的割裂局面,但走进一线课堂,你会发现文言文教学并不乐观,“言”是落实了,但却窄化了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对“文”的落实流于浅显化,就文本而文本,对承载作者情感的语义挖掘不深,学生没有深人探究作者在特殊语境中的心理感受。基于此,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多点“文”的色彩,它既是语言的学习,又是文学的欣赏,也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串讲”方式,虽然看似对文言字词、句式“扣”得较实,但效果未必好。而且这种被多数教师奉为圭臬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填鸭式”“嚼烂了喂”的串讲,其结果必然是将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失去整体感。  相似文献   

10.
程静 《学语文》2013,(3):72-72,70
入选中学课本的文言作品作为文学作品的精华,是要给学生以基本的古代汉语的阅读能力、古典文学的欣赏能力,还要让学生从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因此。“言”与“文”应该是相互渗透的,读懂“文”要以理解“言”为前提。欣赏“文”会促进对“言”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楼宇 《学语文》2021,(1):84-86
文言文教学中“文”“言”结合的教学策略应该是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强调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的基础上,实现“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多维度教学内容的整合。文言文教学中“文”“言”结合教学策略要通过历史情境、审美心理情境等学习情境的建构,形成思维支架,帮助学生形成文言文学习的认知图式。文言文教学中“文”“言”结合教学策略要通过真实、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文言语感,在语言的运用中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前的文言文教学中,“言”的教学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文”的教学脱离具体的字词语境做“高空式”的分析,甚至还做些毫无意义的拓展.文言文教学要树立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位一体”的解读意识.文章从训诂入手,通过字词分析、故事还原、补充留白、揭示矛盾的方法,创新解读了《陈涉世家》中“挺”“独”“弗胜”“刑”四个关键词,把文言、文章、文化、文学有机融合,为解决文言文教学“言”“文”相互脱节的矛盾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一直存在着"文"与"言"的矛盾。如果我们能从"文"与"言"中寻找平衡点,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就能切实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董海棠 《亚太教育》2019,(8):171-172
打造高效的文言课堂,需要语文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以生为本,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文本的内在价值,做到“文”“言”并重,使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得到和谐统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文言文产生学习兴趣,围绕文言文学习的三维目标,主动积累文言知识,传承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高中文言文教学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始终以“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为目标,要求学生能读懂课外文言文片断,能解释关键实词和虚词,能把握特殊文言句式,能简要翻译重点文句,确保高考此类试题不丢分。因此,教师在教授课本文言文时,就奉行“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把一篇文辞优美、情感丰富的文章嚼碎了一点一点地喂到学生的嘴里,致使那些选入课本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甘蔗渣滓”。教学内容重“言”轻“文”;教学过程呈现涣散状态,说到哪里算哪里;教学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新;教和学脱节,少有师生互动。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除了按要求死读、死记外,体会不到一点美感,尝不到一点乐趣。  相似文献   

16.
大纲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5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理应是重诵读、重思想、重积累,全面提高学生文言素养。但毋庸讳言,不管从“人文”“工具”,或从“兴趣”“方法”“手段”等各角度看,文言文教学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兴趣”“素养”等方面为“分数”而头疼不断;教师在“人文”“工具”两大方面,为取舍而左右为难。  相似文献   

17.
文言文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文言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有其固有规律。文言文教学要做到"文""言"融合,需重视文本理解,回归文言文教学的本真;重视文言积累,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重视人文探讨,彰显文言文人文的光芒。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在于“言”、“文”分离.要么重“言”轻“文”.搞机械枯燥的字、词、句、篇的串讲训练:要么重“文”弃“言”,忽视文体特点.凌空蹈虚地架空分析文章。因此.如何在教学中实现“文”与“言”的和谐——既依据文体特点,重视文言文字词基础知识的落实又符合教学要求,在具体的文章语境中动态积累字词.进而通过经典文章的学习。传承古典文化.是文言文教学摆脱困境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中的“言”“文”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言”主要是词语的积累、一些浅显的古汉语语法、诵读方法、文言语感;“文”则是“文章的内容、情感”和“表达的妙处”。“言”是文章的语言材料,“文”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灵魂,统帅着“言”。没有“言”,“文”就无从生根;没有“文”,“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河中石兽》是一篇故事性极强的文言文,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篇幅的确比较长,理解起来必然会有一定的难度.由此,本课的教学是重“言”还是重“文”,就成了课堂教学设计的难点.就目前的文言文教学而言,通常有两种教法,一是重“言”轻“文”,一是重“文”轻“言”,但不管是哪种教法,结果往往都是授课时间冗长,教学效果不佳.我在设计这堂课时,最先想到的突破办法是“文”“言”相通、以“文”促“言”和以“言”悟“文”.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诵读中感知文意,并在对“文”有一定了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关注文言现象,积累文言词汇,然后再通过分析相关语句,探究课文所述哲理,最终努力达成课标要求,让学生能够对重点段落进行背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