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于古汉语中“名词+者字短语”的分析 有的同志认为,古代汉语,确有“×者”一类后置定语①就是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末尾加一“者”字,作为后置定语的标志。所举的例句  相似文献   

2.
定语是名词短语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定语一般要放在名词短语的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也有定语放在名词短语的中心词之后的,我们称它为“定语后置”。常见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一、数量词作定语后置,构成“中心词(名词) 数量词”格式。这里的“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词“的”。如: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齐景公有马(千驷)(《论语·季氏》)留仅五日,历有名迹(四)(《文徵明集·游洞庭东山诗序》)二、形容词、动词短语作定语后置,构成“中心词(名词) 定语 者”格式。这里的“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词…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定语都在中心词之前。文言中的定语,有的在中心词之前,也有的在中心词之后,在中心词之后的定语有两种形式。一、在定语后面用结构助词“者”联系;二、在中心词与后置定语之间用结构助词“之”联系。河南大学《中学语文》1993年第11期登载陈岳文老师的《石钟山记》四题,其中认为“石之铿然有声音”是定语后置,我认为有点不妥。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相似文献   

4.
在一些古代汉语专著和高等学校《古代汉语》教材中,列“定语后置”一节,各自举出一些浯言现象,指出一些形式上的标志,皆未在语法理论上给予说明。各家所举出的例子可归纳为四种类型:A类,“定语置于中心语后用‘者’字煞尾”。我们把它概括为“者字词组作后置定语”。B类,“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表示定语后置”。我们把它概括为“形容词作后置定浯”。C类,“数(数量)词作后置定语”。D类,“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  相似文献   

5.
一例定语后置的别说李卫东“今成,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梦溪笔谈·雁荡山》)这是高中《语文》第四册“单元知识和训练”中所列举的定语后置例句。课本将“具体而微”看作是修饰“雁荡”的后置定语。同时对这一例,在第三册课文...  相似文献   

6.
1、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梦溪笔谈·雁荡山》) 2、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这是高中《语文》第四册“单元知识和训练”中所列举的两个定语后置说的例句,课本将“具体而微”、“能不易其志”分别看作是修饰“雁荡”和“缙绅”的后置定语.同时,对第一例,在第二册课文注释中还作有更为具体的分析说明: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相当于“亦具体而微之雁荡”,也(可算是)具体而微的雁荡山.具体而微,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笔者认为以上分析大可商榷.把这两例说成是定语后置结构,其实是不应有的疏误。先看第一例.这里关键是要对“具体而微”作出正确理解.新版《辞源》将它解释为“内容大体  相似文献   

7.
“名词+(之)+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者”结构通常被持“定语后置”说的学者认定为定语后置的格式,本文拟对这两种“者”字结构进行句法分析,从而判定其在句中是否做定语。  相似文献   

8.
一《史记·淮阴侯列传》:“收赵兵未发者击齐。”“未发者”是什么成分?一般认为是后置定语。意见也不尽相同,一种意见认为“未发”二字是后置定语,“者”,是用来煞尾的(或联络的,或衬垫的)。另一种意见认为“未发者”整个儿是后置定语。两种意见都值得商量。从语法关系转换的角度看,这么说也未尝不可以,譬如假定先有“未发之赵兵”,定语“未发”后移,再“煞”以“者”字,就成了“未发者”。可  相似文献   

9.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某种表达需要,常常把定语移放在中心词之后,形成古汉语里定语后置的特殊现象。定语后置有它自身的构成规律,其主要通过“者”字结构来体现。如: ①,人马冻死者相望。(《李愬雪夜入蔡州》) ②,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雁荡山》) ③,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娶之,以故多持女逃亡。(《西门豹治邺》) 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彼童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上述各例中,打·的是定语。打△的是中心词,定语都置中心词之后。“人马冻死者”即“冻死之人  相似文献   

10.
在古汉语中,“有……者”式的无主句和定语后置是两种不同的结构,有些人却把二者混为一谈。古人为了强调突出中心词,或因定语过长,为了使文句流畅顺口,把原来应该放在前边的修饰限制性定语移到中心词之后,这就是定语后置。定语后置有其结构上的标志。它有以下五种形式(中心词用“______”表示; 定语用“﹏﹏﹏﹏”表示):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在文言文中,有时把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文言文的一种特殊句式。定语后置有下面几种情况,试从现行中学文言文教材中选取例句加以说明。一、后置定语之后加“者”作为标志。例如: 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促织》) 2.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似文献   

12.
在中学古文教学中,经常会见到“……有……者”结构,不少书中称之为定语后置句,认为“有”字前面的内容是实际上的中心词,“有”和“者”之间的内容才是定语成分。在列入中学中文库的《实用文言语法表解》(蔡镇楚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就举了许多例子加以说明,试选一例: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孟子·公孙丑上》)(按:原书析句符号即如此,下文将改用规定符号)。  相似文献   

13.
《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人教社2004版高中《语》(必修)第三册《言常用句式》认为是定语后置,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译”却译作“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响”,看作主谓短语。我以为看作主谓短语正确,认为是定语后置不当。  相似文献   

14.
“的”字结构能做定语吗?有同志认为,“现代汉语的‘的’字结构可以做定语,古代汉语的‘者’字结构则没有作定语的用法;现代可以说‘逃跑的士卒’,古代却没有‘亡者士卒’的偏正结构。”(《中学语文教学》,1980年第八期)我看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5.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句子成份.在古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一般在中心词前面,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有的加结构助词,有的不加,比如:(1)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2)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表定语,△表中心词)但是,古汉语中也常常有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的情况。定语后置主要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并造成一种特殊的句式,使语言生动流畅富于变化,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由于这样,定语是否后置就与它的性质有关,一般是修饰性的定语经常后置,限制性的定语有时后置,领属性定语和同一性定语不后置.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汉语中,定语后置应是客观存在的基本的句法结构之一。本通过选取大量代表性的献材料尤以《孟子》为中心,区分并剖析了作为远古汉语遗留模式的定语后置——遗迹性定语后置和出于表达需要的定语后置——语用性定语后置这两类定语后置现象。  相似文献   

17.
关于定语后置的结构分析张联荣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在讲述古代汉语的词序时有定语后置的说法,举的例子是(336页):①(1)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梦溪笔谈·雁荡山》(2)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  相似文献   

18.
“有……者”结构特殊,关系到语序、定语后置、“者”的词性等问题。今译时多有不当,应细参上下文意,作出既符古人表达习惯,又贴近文意的翻译。  相似文献   

19.
“《再别康桥》,初中我们已经学过了。”“老师,什么叫定语?定语为什么要后置?”“文言文中,有没有表语后置?”这些都是去年下学期开学初充斥在课堂里的声音。刚开始,我对学生的这些反应很不解,后来,静心一想,原来一切都是衔接惹的祸。于是我决定认真反思,在“了解”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20.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这是张溥《五人墓碑记》里的一个句子。高中语文(必修)《单元知识训练》把句中“能不易其志”分析为“缙绅”的后置定语。笔者认为,如此分析是不符合其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