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感情地朗读是《沁园春·雪》的教学难点。要突破这一教学难点,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毛泽东创作这一诗篇的历史背景,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其次要把朗诵的情感定位到“大气”上,使学生能够站到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朗诵;再之要把握住关键词的读法,控制住整个诗篇的音高、音长和音调,使朗诵有高有低、有长有短,抑扬顿挫,波澜壮阔。  相似文献   

2.
从想象的奇异之美,笔触的飞动之美,思想的超脱之美,让我们去领略毛泽东那独步古今的豪迈胸襟和政治家兼诗人的奇异采。  相似文献   

3.
王凤芹 《成才之路》2012,(26):I0008-I0008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仅要教授给学生语言应用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塑造学生独立的人格,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的平台,为此,让课堂教学充满"语文的味道"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1.材料一《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物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相似文献   

5.
偶尔会感到自己很傻,也为自己莫名的举措而感到可笑,但我已经不再幼稚,文学作为我的追求、我的向往,仍是我永恒不变的方向…… 你可以怀疑我的智商,但不可以怀疑我的真诚。[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教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时,当讲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有学生质疑:“‘风流’一词是指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作者在这里怎么把它用作褒义?”的确,一提到“风流”一词,我们总认为是个贬义词。其实在古代汉语里,“风流”一词意义甚多,笔者初步统计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2008,(4):51-51
问: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中“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中“著”宇的读音是“zhú”(二声),还是“zhù”(四声)?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舞编创应该首先了解中国观众的心理,然后以此来对照所创作人物的内心情感,逐一把握动作在舞蹈中的作用,包括启动、发力方式、视线等等,逐渐摸索出具有本土意识的中国现代舞。  相似文献   

9.
蔡秀玲 《师道》2005,(6):20-20
语是什么呢?在某种程度上说,不过是我们小时候躲在某个角落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激动与趣味而已。语是让人愉悦的,因为它充满各种味道。而眼看如今的语课堂却是枯燥无味,如同嚼蜡。所以我总是喜欢在课堂上试验各种新鲜有趣的东西,如笑谈诗词、引入对联、大谈古典小说。这些在古代都是司空见惯的东西,但如今重新运用何尝不是一种创新呢?  相似文献   

10.
阳光的味道     
任徐月荷 《新读写》2014,(10):27-27
本文运用欲扬先抑手法,先写作者因为皮肤晒黑、汗味令人不适而对阳光感到十分厌烦,之后却通过收被子时无意间闻到的阳光味道,转而开始喜欢上阳光的味道,也因为阳光的无私奉献而感到温暖。文章对阳光味道的描述细致入微,情感真实,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相似文献   

11.
孙大武 《中国教师》2012,(22):25-26
<正>古代诗词穿越漫漫的时间和空间来到我们现代人的面前,其所承载的人类文明丰富而又厚重,是不容小觑的文化遗产。学习古代诗词,固然要有现代人的眼光,以体现出古为今用,与时俱进,但不可否认的是,学习古诗词还需要有"古"的味道。毕竟,古诗词诞生于特定的时空,与彼时彼地彼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的不尊重和疏忽,都将使古诗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进而导致歪曲和误解。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选取了毛泽东的同作 《沁园春·长沙》,笔者认为教材对“怅寥廓”之“怅”的解释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3.
吴书玲 《天津教育》2020,(13):113-11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各学科在教学内容与课堂形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思想、新的活力。高中历史需要具有独特的"味道",实现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本文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构建历史课堂的五种"味道",保持历史课程的本真,积极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彰显师生个性以及史学教育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上《我们在呼吸》一课时,根据教材安排,我先组织学生体验“屏住呼吸后你有什么感觉?”在学生体会到呼吸的重要性后,紧接着提出了下一个问题:“我们究竟是怎样呼吸的呢?”  相似文献   

15.
番薯的味道     
瘦弱单薄的身体,稀疏蓬乱的头发,苍白平淡的五官,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毫无过人之处——这是班主任将希领进教室时给我的第一印象。班里多这样一个人也就是多了一套桌椅而已,实在引不起我多大的兴趣,我匆匆瞟了他一眼,便继续埋下头做作业。“他叫成惯希,以后就是我们班上的一员了……”“什么?他叫成惯希?陈冠希啥时候这样啦!”教室里一下子热闹了,有些个男生发出了怪叫声。老师把他的位子安排在了我旁边,我喃喃自语:“老天不公啊……”老师突然叫了我的名字,我回过神来,“是!”“成惯希同学以后是你的同桌,好些照顾他,知道么?”“是。”希走…  相似文献   

16.
<正>一节语文课,要有"味道",才耐人咀嚼,口有余香,回味悠长。笔者以《蔚蓝的王国》一课的教学为例,就如何上有"味道"的语文课,谈谈自己的心得。一、关注文本的特质,教出文本的"味道"教学课文,要关注所选文本的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质,要根据文体的特质来设计教学的内容。1.思路明晰,结构精巧。《蔚蓝的王国》这首散文诗有  相似文献   

17.
一收到从当当网邮寄来的一箱童书,我便忙不迭地翻出了《亲爱的汉修先生》,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因为我很想知道,为什么山东临淄金茵小学的常丽华老师在她的读书报告中特别提及这本书?为什么这本书会给她的学生和家长带来那么大的变化?这位汉修先生到底有多大的魔力呢?  相似文献   

18.
晋代陆机的《文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唐代白居易的《和梦游春》“愁恨僧祗长,欢荣刹那促”,宋代陆游的《剑南诗稿·丈人观》“一念之差随世纷”,毛泽东同志《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等诗词中的“须臾”、“一瞬”、“刹那”、“一念”、“弹指”,一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与写文章一样,也是需要讲究一点艺术的,“曲径通幽”往往比“一览无余”更有味道。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露一半遮一半”,适当留向,让学生探究的兴趣更浓,获得的体验更深,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有味道。  相似文献   

20.
容成 《高中生》2010,(3):56-56
很多人都有过啃金属的经历,比如说吃饭的时候把金属勺子咬在嘴里,或者在无聊时叼枚硬币摆摆酷。用不了多久,就会有一种叫人非常不舒服的“金属味道”被我们感知到,甚至可能会感到疼痛。这就奇怪了,既然是“味道”,怎么还会继而生成痛觉呢?很显然,这种“味道”十分特别,也十分神奇。可是翻遍所有百科全书,从来就没有科学家告诉过我们世界上存在一种“疼痛的味道”。那么,究竟是谁在背后作祟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