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当人们以文学与政治、革命的关系为标准来评判作家、作品的时候 ,张爱玲被拒于文学史门外 ,用柯灵的话说 :“我扳着指头算来算去 ,偌大的文坛 ,哪个阶段都安不下一个张爱玲。”虽然张爱玲的作品在 40年代深受读者喜爱。而当人们从狂热偏执走向冷静宽容时 ,才发现张爱玲被读者推崇的个中原因。一、独特的创作历程张爱玲以其灵气和纤纤素手使其创造历程色彩斑斓 ,丰富亮丽。张爱玲在不负责任、仅凭兴趣的父母教育下 ,三岁便会背唐诗 ,七岁写成了较完整的家庭伦理悲剧 ,九岁向报社投稿并得稿费 5元 ,12岁写《理想中的理想村》已有“你可以听见…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生存体验与《传奇》胡荣华张爱玲这位40年代上海滩上红极一时的女作家,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相反,她的名字却随着《传奇》、《流言》等作品的相继再版而悄悄走进读者的心中。究其原因何在呢?仔细阅读张爱玲的作品便会发现其中透露出一种与众不...  相似文献   

3.
萧红和张爱玲两位作家的作品在阅读视野中维持着持久的生命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作者生命与作品生命完美汇合和阅读者与被阅读者情感强烈共鸣。萧红和张爱玲的作品具有永恒文学魅力与作者、作品和读者三位一体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对张爱玲作品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张爱玲作品的基调定位为苍凉。但是,她的作品不只是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充斥着冷峻、黑暗、病态心理等的“苍凉的世界”,也有温情的一面,也给人以希望,只是她将其表现得很微妙,需要读者细细品味。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小说《色戒》,可以看出张爱玲独有的温情。而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王佳芝就是张爱玲温情视野的最佳践行者。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创作中的没落贵族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 ,在被历史有意回避了近四十年的张爱玲及其作品 ,再一次得到读者的青睐和学者的肯定。对张爱玲的研究 ,台港先行一步 ,大陆业已渐趋深入。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 ,为了更进一步阐释张爱玲创作中主体性特征的重要层面 ,笔者着重探讨了作家意识形态当中 ,作为中国最后一代贵族后裔 ,张爱玲的没落贵族意识形成的客观原因、在文学创作中的贯穿以及在作品中人物心态上的指向性渗透 ,以期从一个侧面 ,揭示出张爱玲创作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是成名于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一位女作家,50年代移居国外。多年来,她的作品在她诞生的土地上被遗忘了,但是在台港海外,张爱玲有很高的知名度,人们将她独特的风格誉为“张爱玲体”,许多读者以自已为“张迷”而自豪。张爱玲的文学成就首推其小说创作,她的长篇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说》、《十八春》、《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使无数“张迷”为之倾倒。同时,作为一个出色的散文家,张爱玲同样是当之无愧的,我们读她的散文集《流言》、《私语》,同样可以感受到作者为我们精心营造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7.
20世纪40年代到21世纪的今天,张爱玲的小说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热潮。从其读者群来看,她的读者数量众多,层次广泛,可谓有雅有俗,有老有少。是什么原因让张爱玲的作品能够被各个时代的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众多读者所喜爱呢?文章通过对中华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旨定世俗生活的价值取向使得她的作品更贴近现实的人生,同时,她透过世俗揭示出的带有个人独特体验的生活真相和人性真谛,因其普遍性和永恒,打动了不同时代的万千读者,所有这些,共同构成了张爱玲作品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当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色·戒》被著名导演李安拍成电影之后,通俗与经典这两个词再次造访读者的心田。现在的传媒一次又一次地演绎着张爱玲40年代初出名要趁早呀的个  相似文献   

10.
王瑞芬 《集宁师专学报》2003,25(2):18-20,34
张爱玲的小说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悲凉的世界,本文将通过对张爱玲代表作品《传奇》的分析给读者展示这一世界,并探究张爱玲作品悲凉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视角模式的转换着手分析张爱玲的作品《沉香屑——第二炉香),将张爱玲独特的叙事手法展现在读者面前,位读者能够更充分地体会张作的精髓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2.
浮世的悲哀--张爱玲悲剧意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恐怕少有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张爱玲作品中深蕴的悲凉,以及那种于人生的“惘惘的威胁”。张爱玲的作品中隐藏着的式微破落的颓势,对私人生活的关注,对价值的嘲弄与颠覆,以及对人性近乎残酷的解剖,这一切,大都被浮躁的阅读心态给忽略了。张爱玲就这样变得很“现代”又很“现实”了。其实,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男男女女如在鬼蜮进进出出。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  相似文献   

13.
人们一直津津乐道于张爱玲与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纠缠于她是否是"文化汉奸"的身份,却鲜有人从主体精神建构的角度去关注她在文学创作中的意识形态,她意识形态中的"消费性"被有意或无意地规避了.正是其意识形态中的"消费性"造就了其作品的独特性,形成了接受视野中对张爱玲的毁誉参半.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是独特的。她的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技巧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悲凉图景”。“苍凉的意蕴”是张爱玲对人生、人性和文化底子的概括,也是其重要的美学特征。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这种浮华背后的苍凉意蕴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主题的悲剧意蕴和精心安插的细节描写。本文从解读张爱玲的作品出发,深入探析其作品的苍凉意蕴。  相似文献   

15.
《集宁师专学报》2015,(4):13-18
沉樱、张爱玲作为现代文学史上成功的婚恋小说家,坚持书写形形色色的婚姻现象。新文化运动后,婚恋自由的口号响彻天际,沉樱、张爱玲并非单纯地由口号点染生发作品。她们立足实际,以自身经历为观照重现婚姻中夫、妻、子女三者的紧张关系。在革命沸腾的时期,她们的书写被斥为题材狭窄、格调不高。如今时过境迁,重提沉樱、张爱玲的作品,有助于人们正视"五四"时期婚姻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活跃于中国文坛的女作家,她的创作高峰期是从一九四三年到一九四五年,在这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张爱玲都显示出了她的创作才能,她的作品主要分为散文和小说两类,她的散文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张爱玲,她的小说则展现了她的创作天分,很多读者和研究者将张爱玲与她笔下的女子视为一类人,市侩、拜金、虚荣,其实张爱玲是一个纯真、轻利、清雅的女子,本文拟从将张爱玲与她笔下的女子一一对比得出一个真实的张爱玲。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对人生"荒凉"的感悟自然带上了她与生俱来的性别体验,当我们重新审视张爱玲作品中的婚姻观时,在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后面有的只是一份冷酷的现实和残酷的清醒.  相似文献   

18.
崔淑琴 《沧州师专学报》2006,22(3):23-24,26
张爱玲在她的散文作品中,通过陌生化的语言,使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认识问题,审视自身及所处的环境,它既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又获得了一种新的审美情趣。而那种打破常规、反叛传统,利用熟悉事物的陌生关联也消弭了读者在阅读时的麻木不仁与隔膜感。张爱玲的成功秘诀毫无疑问正是语言的陌生化。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作品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传播话语指向上带有明显的商业化特征,张爱玲热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图书销售图式,而更多带有一种文化符号的建构意味,消费张爱玲相关的符号可以当做小资的时尚标签,消费中亦能让人体会到城市的怀旧感以及精神家园的失落感,当符号进入影像世界中,也会被影像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20.
童年时期的张爱玲对色彩就十分敏感,成年以后她在文字中对色彩更是极为注重。色彩与人生的暗中联系被张爱玲体验入微,色彩语言被大量用作可以映射人性苍白和世相颓败的物象之上,使她的作品充满着灵动的质感,透露出张爱玲虚无主义的叙事哲学。因此,从对张爱玲作品中关于色彩的语言进行分析,探究作者如何将色彩用之于世相讽刺和人性寻求,对研究张爱玲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