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报纸的可读性与必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来,我们的报纸都在可读性方面大做文章,却往往忽视必读性。只有加强报纸的必读性,才能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那么这张报纸就办得成功。 报纸在传播中的竞争实质上是争夺读者注意力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报纸向读者展示自己的卖点,向读者提供选择和购买这份报  相似文献   

2.
注意力"指的是"注意"的程度.俄罗斯教育家乌中斯基曾经对"注意"有这样的概括:"'注意'是我们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中的-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注意"="在乎","在乎的程度=注意的程度",这种注意的程度就是注意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报纸就是"注意力经济",报纸办得好,能吸引读者眼球,就能不断赢得财富.注意力是编者与读者之间相互需求的一座桥梁,编者通过不断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换来读者对报纸的不断评价,因此,媒体的公信力也就得以逐步积累,影响力也就得到了不断的扩大.  相似文献   

3.
几十年来,我们的党报一直重视和倡导报纸的可读性。今天看来,仅提倡可读性,已不合时代的要求,应当增强必读性。这是新的条件下党报发挥教化作用的需要,也是党报有效切入市场的需要。地市党报要充分体现好地方党委政府的意图,履行好党报的职能职责,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提倡报纸的必读性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地市党报增强报纸的必读性,就必须强化读者本位观念,嫁接各类报纸的优势,将市场规律与新闻规律相结合,努力实现两个转变,推出两个品种,编发三类新闻。一、努力实现两个转变。第一,要由简单图解党委政府意图…  相似文献   

4.
星期天陪妻子逛商店,整整一个上午,转了几家大商场,也没花出一分钱。回到报社大院,信步走进自选商店,转了一圈,就选购了一百多元的小商品。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超市货架理论“的魔力所在:商品丰富,物美价廉,方便顾客,自由挑选。把这个理论引用到报纸版面上,就是要把稿件摆放好,吸引读者都来阅读新闻。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相互交叉的社会,特别是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出现后,新闻的传播功能早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方面,新闻传播信息的功能不仅加强了,而且速度更快了;另一方面,读者从各个渠道都可以接受信息,看报纸不再仅仅局限于了解信息,而且更重要的目的是解读信息。也就是说,读者看报纸不仅要求有没有“可读性“,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求有没有“必读性“。有人说,读者拿到一张报纸,对于一个版面上的稿件只能“瞅上一眼“,有“必读“的新闻就细看一下,没有“必读“的新闻就随手翻过去了,对于版面工作者而言,就是要运用“超市货架理论“,把可看的新闻摆放好,不是让读者可看可不看,而是吸引读者必须看下去。一目了然 方便读者走进超市,可以悠闲地浏览商品,也可以直奔某一货架选取自己需要的商品,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进超市本来是闲着无事走走看看,根本就没想买什...  相似文献   

5.
在提倡可读性的同时,增强报纸的必读性,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报发挥教化作用的需要,也是党报有效切入市场的需要。地市党报要充分体现好地方党委政府的意图,履行好党报的职责,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强化报纸的必读性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根据常德日报的实践,地市党报增强报纸的必读性,当前必须强化读者本位观念,努力实现  相似文献   

6.
报纸必读性内涵非常深奥和广泛,同时也值得探究。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非常必要: 阶级性 众所周知,新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社会主义的新闻是党的耳目和喉舌,它受党的领导,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这就要求我们“要政治家办报”,要把握好正确的舆论导向,只能帮忙,不能添乱;只能引导,不能误导。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坚持党性原则。 新闻性 没有新闻性就谈不上必读性,离开  相似文献   

7.
随着报业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以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巨大冲击,增强报纸的可读性与必读性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报纸的必读性已成为报纸争夺读者、拉动读者、扩大发行量的重要杠杆。报纸的生存依赖市场,而市场的主体是读者,不断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是办报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报纸的必读性正是对读者需求的满足与尊重的必然要求。   传统新闻理论认为,报纸的可读性包含新闻采写、版面设置、栏目编排、图片运用等报纸运作的内部规律与要求。然而,这种理念往往忽视了读者 (受众 )的需求,它是媒体对读者的单向交流的传统思维方式的…  相似文献   

8.
报纸的可读性、易读性、必读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就目前各级党报承载的任务来看,要做到这三者兼而有之却并非易事.然而作为承载读者喜闻乐见的体育新闻的体育版,无疑是这三者结合的最佳版面.分析研究地方党报体育版如何走近读者,必将为新闻工作者努力探索报纸新闻的可读性和易读性,进而实现其必读性的目标,提供大有裨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消息这种体裁在报纸上从质量和数量来说都应居首要地位,没有消息,报纸就称不上"新闻纸".目前,在一些报纸上,消息却处于弱势地位,而总结式的报告却充斥版面,内容大多空洞无物,读来令人乏味至极.若是消息长期处于弱势,报纸就不可能吸引读者.消息这一新闻"决餐"质量亟待提高,这是每个采编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版面编辑要有“第一眼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版面编辑要想真正在报纸版面设计上发挥作用,使所在报纸的版面设计既能真正反映本报的办报宗旨,很好地为内容服务,又能照顾到受众的需求,反映地域特点,有审美性,有特色性,就必须真正提高"第一眼效应",增强报纸的竞争力,具有较高、较全面的素质.笔者认为"第一眼效应"就是要抓住读者的阅读心理,让读者不仅想读而且爱读.对此,要想培养编辑的"第一眼效应",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谁都不可否认,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快速阅读的时代,读者惜时如金,报纸在他们手上大多是匆匆浏览而已。或者说,他们的目光仅仅在标题和图片间"游移",据美国有关专家的调查,读者阅读标题的概率是文字内容的5倍。可见好的内容若没有好的版面位置、好的标题以及好的字号搭配甚至好的底纹花边的装饰,很可能就被淹没在"厚报"之中而失去了深读、细读的机会,最终造成"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毕竟,从时效上讲,新闻内容也是"易碎、速朽"的,所以我们不可小看报纸标题的作用和价值,要花心思去研究报纸标题的做法。  相似文献   

12.
提高生活类报纸的可读性,一定要重视版面质量,版面的设计直接体现编辑的水平和报纸的品质。如今对报纸的版面,也无不用比较"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和评判。所以我们说一张好报纸,一定是"好版面"与"好文章"的完美结合,必定有很强的贴近性与可读性。浏览国内一些成功的都市类报纸的版面,我们发现这些"好版面"既有亲近读者的"外秀",更有贴近读者的"内美"。笔者认为,生活类报纸版面的可读性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全野 《青年记者》2007,(14):97-97
报纸的可读性、易读性、必读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要三者兼而有之却并非易事,新闻工作者应当与时俱进,努力探索报纸新闻如何贴近读者、走近读者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4.
7月9日,星期一.下午,在讨论申奥报道方案的会议上,有的同志提出,如果申奥成功,现有的版面还不足以充分表达我们的心情,应该出"号外",在激动自豪的心情"溢"于报面的同时也扩大了报纸的知名度,出新出彩,吸引读者.  相似文献   

15.
报纸版面是报社发布信息的载体,是报社面向读者的窗口,自然也是吸引读者注意力的第一个重拳出击力量.随着追求感官愉悦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膨胀,视觉文化在快餐式消费时代的地位愈加凸显.报纸必须在版面上下工夫,做到"五步三秒"之内争取受众的"眼球",才能获得可观的发行量以及受众的行为和情感忠诚.  相似文献   

16.
范玲 《今传媒》2005,(2):26-27
必读性,顾名思义,是指报纸具有的吸引读者不得不阅读的性质。它是新闻这个特殊商品经营消费市场的重要标志,标示着新闻信息已经具备了可供消费的价值含量。在报纸“打江山”的过程中,“可读性”和“耐读性”一直是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目标,然而,“可读”也就意味着“可不读”,“耐看”也要有时间、有耐心看。面对如此激烈的报业竞争,只有让报纸真正成为恩格斯所说的人们必读的,  相似文献   

17.
在受众阅读需求多元化、客观上可供选择的报纸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地市报应该怎么办?我们常德日报的思考和实践是:在增强必读性上下功夫。 增强必读性,必须强化读者意识,将市场规律与新闻规律结合起来,嫁接各类报纸优势,使新闻传播的形式和内容更具影响力、吸引力。 一、强档推出“特别报道”,用冲击力增强必读性。 今天的党报读者,其阅读需求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他们既喜欢浏览短、平、快的新闻,也喜爱有深度、由表及里、与人们喜怒哀乐相关的报道。 近几年来,常德日报围绕人物、事件、热点等三个方面,不断推出“特别报道”,讲…  相似文献   

18.
报纸是信息传播的载体,这个载体能载多少新闻信息,直接关系到报纸质量和读者利益。一张报纸,各类信息都有,不同的读者就都能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看的人就多,这张报纸就有可读性。因此,加大报纸版面上的信息量既是增强报纸可读性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当前和今后要注重的着力点和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9.
陈中华 《青年记者》2007,(23):54-54
"调查"从形式上,往往很直面,很具体,很有现场感,有点"挖真相"、"揭秘"味道;从题材上,调查所涉都是大家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是事件;从思想内容上,调查往往隶属"监督"的范畴,有的是对一些现象的"研究"性批评。因而,调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读者喜欢。恰因为读者喜欢,调查栏目的设置实际上是增强了报纸的舆论影响力,因而当下许多报纸纷纷开辟调查栏目。  相似文献   

20.
报纸的服务对象是读者,如果一张报纸没有人看,没有人读,就没有了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一张报纸如何才能博得读者的青睐呢?这是我们每个从事新闻工作一线的记者所要思考的问题。一、记者要有良好的新闻敏感和新闻品质。新闻敏感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新闻宣传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一个人的精神表现在眼睛上的话,那么,一个记者的采访能力则表现在新闻敏感上。俄国小说家契诃夫有一对"钻子眼",培养新闻敏感,首先就是要培养这种钻子般的眼睛。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人:他们看不清政治形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