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紧急避险作为法律上的免责事由,顺应了人的本性和社会的利益选择,世界各国法律都做出了规定。但是我国《民法通则》以及《刑法》对紧急避险规定得极为简单,造成了在司法实践中对紧急避险案件的认定标准不统一。统一案件的认定标准,有助于对案件作出准确地判定。  相似文献   

2.
紧急避险制度根源于古老的刑法格言“紧急时无法律”,刑法之所以规定紧急避险制度.主要是基于在某种紧急状态下,两种合法权益不能同时并存,法律要同时保护这两种利益已是不可能,要求公民忍受危难也不具备现实性。而参与社会共同生活的各成员都有一定的以牺牲自己一定利益来拯救陷于危难中的其他社会成员的义务。因此,特定情形下不得不采取的侵害他人利益(包括及其特定情形下牺牲他人生命)的紧急避险措施,法律不应对该种侵害行为追究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3.
紧急避险是通过损害一种合法权益来保护另一种合法权益的行为,由于有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因此紧急避险虽可阻却违法,却并不能阻却民事责任的承担。  相似文献   

4.
论紧急避险的概念与本质属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迫不得已而采用的损害另一个较小的合法利益的行为。关于紧急避险的本质属性在理论上主要有阻却违法说、阻却责任说、三分说、必要行为说、两害择一说与无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行为说等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但每一种学说都不能把紧急避险的所有问题完全解决,只有将上述几种学说的基本观点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解决紧急避险的性质问题。本质上而言应该说紧急避险是有益于社会整体的行为。  相似文献   

5.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是我国法律赋予公民在来不及按正常程序请求国家机关或有关部门保护合法权益的紧急情况下,采用暴力或避险措施并造成相应损害结果,以保护合法权益的应急性权利。分析比较二者之间的同异关系,有助于引导学生加深理解与正确行使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权利。一、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相同点  相似文献   

6.
紧急避险是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正当行为之一,但对于避险的限度条件并没有作出规定,造成了司法操作上的空白。从紧急避险的本质来看存在衡量合法权益的标准不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在法条中应该明确规定,在两个相比较的合法权益等值的情况下也成立紧急避险,应同样适用紧急避险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7.
论特殊紧急避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刑法学界中的关于紧急避险的观点涵盖的都是一般情况下的一般紧急避险。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规律,特殊紧急避险关键在于其不同于一般紧急避险的特殊之处。这一特殊之处主要表现为两个特殊———特殊的避险情况和特殊的避险方式。如此,特殊紧急避险在定义、法理依据和成立条件等方面均有其不同于一般紧急避险的特殊之处。既要照顾一般又要抓住重点(特殊),全面研究问题是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研究特殊紧急避险,无论对理论界还是实务界来说,无疑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贞操权是指公民保持其性纯洁良好品行,享有所体现的人格利益的人格权。贞操权为公民的绝对权,任何人都负有不得分割之义务。贞操权立法保护,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分割贞操权属严重的以行为,必须依法追究其民事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还必须依刑法之规定惩处。贞操权利人当贞操受到分割时,享有“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反抗权。  相似文献   

9.
避险行为所指向的法益大小能否等于避险行为所保护的法益在刑法学界争论很大。从紧急避险的本质理论出发进行论证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以紧急避险本质为视角分析作为避险对象的法益大小能否等于避险行为所保护的法益等问题,并进一步从紧急避险本质理论出发,从另一个角度对生命权、健康权能够作为紧急避险的避险对象的观点加以论证,以期通过理论的创新和完善,对立法、司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紧急避险,是现代各国刑事立法明确规定的一种紧急的正当化行为。紧急避险制度经历的悠久的发展过程,国外立法研究已经相对成熟,而我国刑法学界对紧急避险的研究起步晚,研究少。鉴于此,本文拟对紧急避险问题进行梳理,在分析其性质和成立条件的同时,力求对公民实践中正确认识和行使这一权利,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采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最终对我国紧急避险立法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法学界长期以来沿用的注意义务概念,忽视了民事注意义务概念的特性。对民事注意义务应当从客观规范的角度来下定义。民事注意义务主要是结果回避义务,着重于对外在行为的规范,包括作为义务与不作为义务。  相似文献   

12.
古典名著在当代具有深远的文化价值,并能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其本应作为一种无形财产权。在我国尚未引入"商品化"权的前提下,现行的知识产权法也不能对古典名著予以行之有效的保护,我们只能在民法体系内寻求对这种权利的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13.
域名权利属性问题的争论仍在继续,由于思路与方法不同,争执数年未能取得一致意见.从域名的民事权利属性、域名的知识产权属性和域名的法律独立性视角对域名的权利属性进行界定,域名应为受民法保护的权利,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为知识产权新客体.  相似文献   

14.
依现行立法,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仅限于物质损失,精神损失不包括在内。这种立法设计不能有力地保护被害人的权利。对这种立法设计的反思必须回应以下问题:精神损害赔偿是否导致人格权商品化,是否有违一事不再理原则,刑事责任能否替代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5.
刑法中的结果是指危害行为作用于法益的主体或物质表现而给刑法所保护的法益造成的实际损害和现实危险的事实。它是形式意义的结果和实质意义的结果的统一,前者是行为作用于行为客体产生的,表现为外在能够被认识的客观事实;后者是行为作用于保护客体产生的,表现为对法益的侵害或危险。  相似文献   

16.
紧急状态下公民权利的限制与保护,是紧急状态立法中一个最为基本但又十分重要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紧急状态立法步伐的加快,行政法学界围绕紧急状态的界定及其构成要素,紧急状态下公民权利限制的理由、限制的限度、限制的措施以及保护的动因、保护的原则、保护的途径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尽快制定出一部符合现代宪政理念的紧急状态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对话和商榷。  相似文献   

17.
商业诋毁已成为"中国式商战特征之一"。相关立法起草时,由于立法者自身智识的局限性,法律将商业诋毁限定在竞争对手之间。但近年来,司法实务中对非竞争关系的经营者、媒体、消费者、律师事务所、行业协会等主体也要求承担商誉诋毁的责任。国外立法也多有取消竞争对手的限制。商业诋毁本质是侵犯商主体信用权的行为,立法将其囊括在名誉权中进行保护的做法明显忽视其财产属性。我国应在民法通则中规定民事主体信用权,商主体信用权则由商业诋毁条款保护,以期能完善商誉保护体系,从而有效避免司法实务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民法上一系列制度对私法自治理念的昭示足以证明其基础性地位。没有私法自治,民法的整个体系将濒于坍塌,所以私法自治被称为民法的基石。担保物权属于物权,而物权又属于民法的一个重要分支,所以私法自治亦应成为担保物权所遵守的基本理念。物权法定原则是物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我们在坚持物权法定的同时,也不应忽视私法自治原则。我国刚刚颁布实施的《物权法》并没有彻底地贯彻私法自治的民法基本理念,担保物权的立法应该更加“私法化”。  相似文献   

19.
通过详细解读《突发事件应对法》,就目前我国民航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对我国民航应急管理工作对策的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罗马胁迫法起源于严法契约与诚信契约.在严法契约中,胁迫之诉必须事先向裁判官提出要求与申请才可能受理,而在诚信契约中裁判官可依诚信原则直接裁决,当事人也可以据此提出胁迫抗辩.通常,罗马法胁迫有针对财产实施损害的胁迫、提起民事诉讼的胁迫、对人身实施伤害的胁迫及提起刑事诉讼的胁迫4种情形.但学者们对前两者是否构成胁迫存有歧义.至于构成胁迫的要素,学者们认为有3个:损害威胁引起的恐惧;损害的后果是严重的;威胁违背了善良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