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依据爱德华·泰勒的“万物有灵观”、弗雷泽的原始巫术思维原理、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等人类学经典理论,剖析“鲧复生禹”神话,鲧-禹部落(家族)具有雨师职能.去掉神话历史化、历史道德化的迷雾,鲧的被杀背后真相是自死.“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是老人自死之后的“三年之丧”的仪式.仪式中鲧向禹转移的“神灵”形象、仪式的空间特性都体现了源自祖先颛顼的部落传统.“鲧复生禹”神话具有老人自死习俗与成人礼仪双重意象.以禹为核心,颛顼-鲧-禹部落在三代史的开端具有特殊地位与重要性,老人自死是那个时代的敬老、孝道的重大仪式.  相似文献   

2.
自史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欧亚大陆的文化遗址中较普遍地出现了女神偶像,以及女神的各种动物象征。这些象征大多围绕着能够体现出周期性变化或者循环变形的意象而展开。熊罴也成为再生女神的一种化身,加入到死而复活的神话原型系列中来。这一神话原型,揭示了中国文化发生的伦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猫鬼神这一特殊信仰在汉族、土族、蒙古族、藏族等地区广泛流传,但到目前为止有关猫鬼神这一特殊信仰的论述较少。以家乡所在地为例,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下,从猫鬼神信仰的由来、供奉规则、功能、驱神策略,以及产生的原因等五方面予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封建割据状态,使汉政从归于统,雕塑艺术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宗教雕塑虽仍占很大比重,但受禅宗影响,佛教雕塑的神圣性和理想性大为减弱,雕塑“世俗化”倾向严重,成为这一时期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出土睡简《日书》为研究先秦民众的鬼神信仰提供了第一手史料。文章对《日书》当中的"祠"现象做一番梳理,并分析其鬼神信仰的特征,即"层累地造成的鬼神信仰"。  相似文献   

6.
德国职教"双元制"模式注重与经济密切联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关注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技工,有效保障了企业生产效益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了德国产品的世界影响力。借鉴德国职教"双元制",对于提高我国产教融合的发展水平,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造成我国的创新人才的困局,既有应试教育的原因,也有人们社会人才概念的狭窄和人才评价手段的单一和匮乏的原因。因此,对考试制度进行改革虽然也有必要,但拓展人才成才的空间,给予人才更多的成长机会,才是改变人才创造力缺失的更为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政法大学发生的"弑师事件"反映了高校内部管理非法治化境况,此种境况势必会对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造成不利影响,应该从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尊重大学生合法权益、畅通大学生申诉渠道等三个方面来促进高校内部管理实现法治化,进而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以利于大学生法律信仰之培养.  相似文献   

9.
部分地方高校在与行业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明确服务面向的产业学院。随着产业学院和专业学院协同发展的"双院制"模式的形成,既是来自于经济转型的挑战、地方高校内涵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政策推动的结果。依据合作双方不同需求和介入程度,分共建共享型、高校为主型和企业为主型"双院制"三种基本类型,其构建策略为:差异化构建组织,以需求为导向确立人才培养方式,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10.
宗教社会学的方法应用于佛教的研究在中国只有很短的时间,却遭遇到来自佛教界和佛学界的种种排斥和误解.事实上,一个宗教信仰体系,不仅仅是其教义和哲学,更在于它们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效果.从佛教现代化的角度来看,中国佛教的理性化趋势是其内在的需要,因此,佛教社会学的方法完全能够为中国佛教的研究带来理性化的视角和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志怪小说所志之怪大体有三个方面的内容:自然之怪、死生之怪和神鬼之怪,其创作前提是“人鬼乃皆实有”。对“怪”的描述,有原始人类的工具崇拜心理,带有一定的功利色彩,但更多体现的是六朝人雍容宽厚的审美趣味和对个体生命的珍视。  相似文献   

12.
梅山地区的人们十分迷信鬼神,崇尚天命。他们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取决于鬼神和天命,所以祭祀活动较为频繁。其目的是为了求得鬼神的福佑,免去灾祸。在梅山地区,一年之中祭祀活动最普遍最集中的时间是在农历七月半,俗称鬼节。关于鬼节的来由,传统上有道教的“中元节说”和佛教的“孟兰盆节说”两种观点。鬼节文化是儒道释多元文化杂交的混血儿,古代的秋尝祭祖仪式是其重要源头之一。  相似文献   

13.
异域人间:《搜神记》的鬼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着“发明神道之不诬”的创作宗旨,《搜神记》在收录了许多虚妄怪诞之事的同时,也保存了大量远古和当世民俗中的一些巫鬼现象。《搜神记》所有关于鬼神的实录,其着眼点指向的是人间而非异域。干宝真正关心的是人的生活、命运和感情世界,鬼女、妖女身上体现着作者的感受,也承载了古人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以儒家为主的诸子思想及中国早熟的“史官文化”,把神话远远排挤到“上层意识”的行列之外,并通过有意识的删改、意会,使中国上古神话发生了变形;森严的古代等级制度使神话由一种具有独立性格的文明现象变为政治和历史的附属;以“家天下”为特点的奴隶与封建统治,使中国始终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神话体系,没有出现一部巨制史诗,没有诞生一位超越家族的神话英雄。同西方各国神话相比,中国上古神话具有强烈的历史性、世俗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搜神记》鬼话继承了上古鬼神祭祀说,因而在确信其真实性的前提下构建了一个与阳间社会相似的冥界,鬼具有人格化、人情化的特点。《搜神记》褪去鬼的神秘与恐怖,一方面传达着当时"鬼不过是人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态"这样一种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干宝认可鬼世界是为了更好地关注现实人生的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沈从文已经为人们所熟知。他巧妙运用湘西巫鬼文化的精髓,拓展艺术空间,精心构筑出具有原始生命气息的"湘西世界",在城市与乡村的边缘人生中孤独徘徊,笑颜千古!  相似文献   

17.
德里达的“幽灵说”与其意识形态理论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联。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都忽视了这部分内容。德里达通过描述幽灵的生产及其运作,通过“幽灵说”的逻辑,揭示出意识形态具有“幽灵性”和“宗教性”两大不可化约的特征,由此指出意识形态是不可界定和解构的;意识形态功能的实现如同一般信仰一样具有自主性和自动性;意识形态同时还包含着意识形态批判的内容,即意识形态在建构的同时蕴涵着批判、解构自身的维度。德里达的幽灵说及其意识形态理论实际上发动了一场以幽灵的“游荡学”对抗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的革命。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鬼神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传统的孔子鬼神观质疑的前提下提出观点 ,并从孔子“否定鬼神的存在”、“为何特重祭祀”两个方面引证 ,最后运用马列主义科学方法得出了明确结论 :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而重祭祀态度的本质是使民“亲事”、“听命”,使统治者在这一无形约束下做一代贤君。孔子的重祭祀是现实的必要性和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古代小说作家的创作中,借鬼神表达思想,帮助完成故事,始终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情结。它的形成既有我国古代社会文化心理的原因:由于科技欠发达,人们相信鬼的存在;也有作者个人的因素:驰骋个人想象,弥补人生的不足,并达到书写史传这一神圣体裁的目的。对鬼神的描写最早起源于神话这一非完全意义上的非自觉而为的小说创作中,在隋唐之后它才在小说中得到自觉的表达并在以后的小说创作中一直得以坚持,它对我国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开辟及文学的发展功不可没。虽然这一情结一直存在,但因鬼神模式的简单化和非系统性而使中国小说中的鬼神表意自始至终陷入简单的重复之中。  相似文献   

20.
汉赋作品集中体现了汉代人们对神仙的矛盾心理:既有对神的敬畏与祈求,又有对神仙的贬斥与不恭。同时,一些汉赋作家在失意的时候,也在神仙的世界里追求一种安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