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讨论方程的振动性,其中б为两正奇数之比,建立了此方程所有解振动的一个充分条件及所有有界解振动的一个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2.
自共轭差分方程的振动性的研究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对于高阶自共轭差分方程的振动性已经有了最新成果,而非线性不稳定型差分方程的振动性还未发现有效的结论.通过讨论最终正解和最终负解的不存在性,来研究高阶自共轭非线性不稳定型差分方程振动的判断准则.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二阶差分方程(3)的振动性,获得了方程所解振动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4.
研究一类二阶线性脉冲微分方程解的振动性,揭示了此类方程与相应的非脉冲方程在振动性方面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Lebesgue控制收敛定理和隐函数存在定理,研究了一类常系数的具有连续变量非线性中立型时滞差分方程的振动性,得到了方程不振动的一个充分条件和方程振动的一个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考虑一类时滞差分方程的振动性,得到了该方程振动的一个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7.
讨论了中立型差分方程在条件下的振动性与渐近性,获得方程(*)振动的充分性判据,从而推广了文[1],[3]中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一类含有变滞量的变系数中立型方程的振动性,给出了方程所有解振动的充分判据。  相似文献   

9.
中立型时滞差分方程的振动性与正解存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线性中立型时滞差分方程,在允许Pn-1振动情况下,得到保证该方程氖解振动和存在正解的几个新的充分条件,其中不需要文献中通常用到的发散条件。  相似文献   

10.
利用分析的方法和不动点原理,研究了一类不稳定的二阶非线性中立型差分方程,给出了该类方程有界解振动的一个充要条件及非振动解趋向于零的一个充分条件,对已有文献中某些结果进行了推广和改进.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的方法,对大鳍鱯繁殖期的性腺、肝脏、肌肉的氨基酸和脂肪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鳍鱯雄性亲鱼精巢、肝脏和肌肉中,肌肉中氨基酸总量最高,为40.90g/100g;其次是精巢,为26.38g/100g;肝脏中含量最低,为18.38g/100g。从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来看,精巢最高,占53.41%;其次是肌肉,占52.93%;肝脏中最低,占51.96%。雌性亲鱼肌肉中氨基酸总量最高,为40.61g/100g;其次是卵巢,为22.42g/100g;肝脏中含量最低,为17.04g/100g。从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来看,卵巢最高,占52.85%;其次是肝脏,占51.76%;肌肉中最低,占49.OO%。从脂肪酸组成来看,雌雄亲鱼均为MUFA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SFA,PUFA比例最小。雄鱼与雌鱼的三种组织器官中,所占比例较高的脂肪酸相似,它们是C18:1n.9(油酸)、C16:0(软脂酸)、C18:2n-6(亚油酸)和C16:1n-7(棕榈酸)。研究揭示了大鳍鱯繁殖期雌、雄亲鱼主要组织器官在物质构成上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关于心理生活基本性质和内涵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心理生活是人的现实生活的重要构成。理解心理生活的性质和内涵,必须考虑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人性与心理生活。心理生活是人所拥有和创造的生活。二是自我与心理生活。这涉及到人格与自我,主我与客我,大我与小我。三是认知与心理生活。这包括认知的性质:对象的认知和生存的认知。四是意向与心理生活。意向决定了心理生活的一体性和自主性。五是观念与心理生活。人的心理生活是对意义的追求,意义的基本心理单元就是观念。六是体验与心理生活。心理体验是指感受、感悟、觉解、觉悟、思想、思念、体察、体会等。七是超越与心理生活。人的心理生活有价值的评判、有追求的目标和有超越的品性。八是创造与心理生活。人的心理有双重的创造功能,包括对外部生活世界和对自身心理行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3.
《周易》是一部占卜之书,但其中所体现的文学批评思想则是相当丰富的。其一是关于文学本质的认识,事实上它同古希腊时出现的文学“摹仿”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周易》中对文学艺术本质的认识也是这种摹仿的观点,而且这种摹仿是对客观存在的直接再现。其二是关于文学体裁,《周易》中所体现的文学体裁思想是后世文学体裁的一个源头。其三是关于情与辞,《周易·系辞》进一步探讨了情与辞的内在联系,辞的风格往往因情的不同而不同。其四是关于文学的审美,《周易》中的审美思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八卦的审美卦象;二是断辞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4.
老子“道”的哲学实则是一种对存在意义的思考。“道”之存在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不是任何物的存在,故“道”是“无”;但“道”又不是非存在,不是虚无,而是真实的存在,故“道”为“有”。“道”之作为存在正是这种“无”与“有”的统一,是“无”之“有”,即不是任何事物之存在。由于“道”的存在是“无”,故为无限,是无限之存在,故能包容天地万物,为天地万物之母。“道”的这种“无”与“有”的矛盾统一是天地万物得以产生存在的形而上根源,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在道的“无”“有”矛盾转化中的生生不息的逻辑过程。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爱”的思想有两个特征:一是博爱,二是有差等的爱。前者就其对象而言,后者就其程度而言。从其对象看:既是对人的爱又是对物的爱,其中对人类的爱涉及家庭、君臣、朋友之间。有差等的爱源于人类的爱自己和“同感”。孔子之“爱”与墨子之“爱”相比:前者强调爱有差等,后者强调爱无差等;前者比后者更符合人性,更具生活的艺术性;二者的精神实质是相同的。与基督教之“爱”相比:前者温和,后者极端;前者表面提倡爱有差等,实际主张博爱,后者表面主张博爱,实质却是爱有差等。  相似文献   

16.
人的思维处在与主体、与客体和与自体的三维制约关系中:主体维与对象维结合形成思维中的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课题;主体维与自体维结合形成思维中的逻辑,这是逻辑学的课题;而对象维与自体维结合则把认识与逻辑统一了起来,形成思维的具体运行方式,这是思维方式论的课题。当思维客体是辩证的且以辩证思维方法加以把握时,就会形成辩证思维方式。这就是辩证逻辑的对象。它从在本质上是关于辩证思维方式研究的应用逻辑。  相似文献   

17.
马尔库塞认为人的本质是爱欲。人类的历史不过是人性的变迁史,压抑史。这种压抑的文明是由于异化劳动的存在。爱欲的解放,就是劳动的解放。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能欲望是存在的,但它不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异化劳动是一种历史现象。劳动是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的解放是全面的解放。  相似文献   

18.
准确把握运动范畴有助于深入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深入考察运动的本质和运动者所经历的状态的不确定性是准确把握运动范畴的前提条件。运动作为“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可以把运动理解为作用的发挥过程,另一方面可以把运动理解为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渡过程。运动者所经历的状态的不确定性,包括运动者所经历的状态既是又不是某状态、运动者既处在又不处在某状态、运动者所经历的状态之间既间断又连续三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书法是以汉文字为载体的文化性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审美标准都是源于中国的传统哲学与文化思想,书法艺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一门独特艺术。是民族文化、民族气质、民族精神所显现的文化现象。在书法艺术的创作表现中,体现出“写”的恣意与天成,在书法艺术作品中应表现人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书法对修身养性、陶养情性、提升境界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把中国书法艺术看作是一门纯粹的艺术形式,更不能把它看成是纯粹的视觉艺术,否则,书法会失去它的民族性、独特性,也就会失去它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20.
论教学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学理论受科学范式的影响,出现科学化倾向,致使教学方法在理论体系中具有突出地位,因为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就其哲学意义而言,教学方法具有技术性,表征技术性的是它的目的性和程序性。科学化的教学理论意欲通过教学方法来"操作"教学过程,让方法的程序性来保证方法的目的性。但是,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内在性悖论和外在性悖论。教学方法的实践境遇也确证了两悖论的存在。内在性悖论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试图通过"程序"来培养人,而人无法靠"程序"来培养;外在性悖论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作为实践的技术,其面对的工作对象则是一种复杂系统,而教学方法属于"简单化的范式",难以应对复杂性对象。因此,从复杂性角度看,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解构。这必须回归到教学方法的原始发生处,回归到人的生成之域。人在生活世界中成长,而在生活世界中,交往是人成其为人的基本路径。结合教学的制度化,在课堂教学中对话是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基本机制,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