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历史课堂上,老师问一个学生:“屈原是什么人?” “是医生。”学生回答。 “胡说!”老师生气了。 “怎么胡说呢,书上说他是大夫嘛!”学生委屈地说。  相似文献   

2.
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目标的“三维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方面,提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目的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笔者认为,历史教师要实施历史新课程,保持历史课堂的魅力,使学生喜欢历史课,宜做到“三多”“三少”。  相似文献   

3.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可见,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  相似文献   

4.
]“学生参与”的观念是现代教育产物。它超越了以往教育中单纯的“传授知识”和“传授方法”的观念 ,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现代教育创新的基本特征。中国教育的改革应当确立鼓励“学生参与”的观念 ,建立一种鼓励和保证学生积极参与的外在和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生负担与减轻学生负担问题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所关注的问题.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一直到跨入新世纪的今天,回溯我国半个世纪以来所进行的“减负”历程.今天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学生负担问题是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对我国半个世纪“减负”问题的历史回溯与思考,为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学生的负担问题,提出和实施有效的“减负”应对策略,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与思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凌 《中学文科》2007,(5):34-35
所谓“以生为本”,一般来说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以学生的学为本”;第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其中“以学生的学为本”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归宿和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必须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相似文献   

7.
莫芬 《中学文科》2009,(9):68-69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在“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新课改核心理念和“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强调历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其总体功能要从单纯的注重知识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转变,要求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环境方面“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形式的学习环境中学习”。  相似文献   

9.
初中历史课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探究性问题”为中心,改变学生被迫接受知识的过程,以问题促思考,使学生自主性学习。开展多种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自主参与,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10.
怎样把干巴巴的历史说教变为一幅幅鲜活的生活画面?怎样把学生从繁琐的历史知识的识记中摆脱出来?怎样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历史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好历史并培养其创新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历史情境是指历史事件发展以及历史人物活动所处的时间、地点、背景等。所谓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标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实物、图示、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们的历史教学过多地注重学生从“三皇五帝到如今”系统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犹如“复印机”,除了重复前人的结论之外,很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历史课也就成了学生的休息课、睡觉课。为使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2.
快下课了,又到布置作业的时间了。望着学生们几近哀求的目光,我灵机一动,大声宣布道:“今天老师不留作业了。”“老师万岁!”下面一片欢呼。“但要求每位同学围绕今天所学的有关‘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给老师留一道作业题,请大家拿出你最精彩的问题,到下节历史课时考一考老师,让老师也尝一尝做作业的滋味,记住要附答案哦!”学生们又是一片雀跃。于是在课下,学生们对这一教材中的重、难点表现出从未有过的热情。他们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查阅资料,钻研思考,相互磋商,几乎每人都为我布置了一道“高难度”的作业。又上课了,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要求第…  相似文献   

13.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这是人们对孔子教学方法的称赞。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也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那么,如何“导”呢?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可见,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  相似文献   

14.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这是人们对孔子教学方法的称赞。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也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可见,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研究学生历史学习心理的基础上 ,本课题组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理论指导 ,借鉴现代心理学、教学论研究成果 ,从 1996年 9月起 ,开始了在课堂教学中打破本学科长期固存的教师“一讲到底”或“以讲为主”的传统模式 ,真正使学生“活起来”的应用性研究。经过两年多的探索 ,初步形成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历史课堂主体活动教学”的结构。一、理论基础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实践活动主动、能动特点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强调 ,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 ,人只有通过…  相似文献   

16.
周亚林 《甘肃教育》2008,(24):55-55
一、深入挖掘教材,教会学生探索知识的程序和方法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模式实际上是知识结论的教学,教学活动是教师讲结论,学生背结论,其结果是学生掌握了知识,但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单单掌握知识,而是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因而,教师有必要把结论的教学转变为过程教学,突出“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其问,要正确处理好“学”与“导”的关系,重视教师的“导”。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政策经历了以政治为导向的“向工农开门”、以效率为导向的“分数挂帅”、以公平为导向的“向农村学生倾斜”三个时期。宏观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政策演变,其中政治影响始终起决定作用。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政策变迁均遵循自上而下改革机制。微观层面,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政策既经历了持续发展的平稳期,又出现制度突变的“关键节点”;路径依赖分析为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政策完善提供借鉴,路径突破分析为制度创新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8.
战国时期的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历史教学中,也可以把学生当作“病人”,把教师当作“医生”,通过望、闻、问、切来诊断学生的病情。  相似文献   

19.
一、开发课程资源,再现历史,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1.利用插图、图片演示历史情境。新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历史图片,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能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例子很多,如一位老师为使学生理解“重庆谈判”这个问题,该教师不是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利用书中的两幅图片:“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和“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  相似文献   

20.
榜样除了来自外界,能不能来自学生自身,从而收到“自我教育”之效呢? 从学生的偶像中提炼榜样功能。传统的榜样教育,以英雄人物和先进典型作为学生的学习榜样,无论是史册中的历史贤达、革命先烈,还是身边的先进人物,都是外部的教育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