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这期的“家教话题”栏目里,孙老师要和我们谈谈关于父母也需要学习、需要成长的话题。在信息化时代,如果父母不努力学习,面对每天在进步的孩子,父母就会感到手足无措。因此,走出误区是很关键的一步,只要父母能调整观念,放下架子,和孩子一起学习,那么,父母就会体验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快乐!“请读者朋友们来信来稿,谈谈你们的体会和感受。  相似文献   

2.
“你怎么总是自说自话啊?” “你怎么自己编呢?” “你有没有好好听妈妈讲啊?” …… 很多父母在与孩子一起阅读中经常这样抱怨。其实错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因为孩子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创作者。这正是“接受美学”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好想,好想和你在一起,和你一起数天上的星星收集春天的细雨……”有一次,徐老师在课堂上问我们:“父母知道自己孩子生日的同学请举手!”此时,教室里的同学纷纷举  相似文献   

4.
父母们到了一起,常会议论、评价自己的孩子,孩子成长中的每个话题都是父母们乐此不疲的。但孩子会如何评说自己的父母呢?我们来听听几个孩子的心声。  相似文献   

5.
正进入学校,就意味着孩子开始了正式的学习生涯,学习话题当然备受父母关心。聚焦父母关心的话题的同时,我们也请学科老师进行了学科介绍。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渡过学习难关,但是让孩子最终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恐怕是我们解读所有话题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6.
如果孩子正处于读书阶段。父母一定会问孩子很多问题,诸如“今天学习了哪些新的内容”、“这次考试的排名情况如何”、“最近常和哪些同学在一起玩”等,甚至是“有没有在学校里被老师批评”,唯独有那么一句话,其实是为人父母者最应该问一问孩子的,却又常常为我们所忽略,那句话就是:“孩子,你快乐吗?”虽然身兼父亲和教师之双重角色,理当对孩子偶加垂询,但我做得连自己都不满意。  相似文献   

7.
据调查,近30%的中小学生的日记和信件,被父母偷看过。有些父母甚至理直气壮:“我们是你的爸爸妈妈,还是监护人,看看你的日记和信件算什么?”可以说,父母们包括老师们大都希望孩子是“水晶人”,能让人看得明明白白,不存在丝毫秘密。早已具有权利意识的当代青少年,自然无法容忍父母对自己隐私的侵犯,他们用各种方式表示强烈的抗议。有位女中学生在日记中悲哀地写道:我知道爸爸妈妈很爱我,可他们爱得我想去死,因为我一点点自由都没有了!矛盾如此尖锐,于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出现了:是否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秘  相似文献   

8.
兰兰 《家庭教育》2014,(12):20-20
每个孩子都不可避免犯错,也害怕犯错后父母的批评和责怪。父母们常说:“犯错不要紧,重要的是能够及时改正。”但是不是真的不要紧?当自己的孩子做错事,又有多少父母能真正心平气和地面对呢?本期,我们就请浙江省金华市西苑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一起谈谈这个话题,看看他们的父母是如何对待他们的错误的吧!  相似文献   

9.
又是一年将过去。到了做父母的年纪,人就会理解“日月如梭”这四个字的意义。忽然就觉得先人们之所以要将时间分成一年一年的,可能就是为了让我们不要让日子随着惯性走下去。如果没有了这一年一年之分,我们可能就会少了很多感悟一些什么的机会。这一年年的开始与结束,就是为了让我们意识时光的流逝,让我们有机会想想过去,在行走的时候,不忘记反省自己。虽然明年还会有同今年一样的一个轮回,但是那应该是不同的。 这也就像我们这期的话题。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说了多少年,用多少类似的语言表达过,例如“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等等,但是因为说得多,您是不是反而没有认真去想它的意义。所以就像年终的来临一样,我们觉得还是有必要把这种话题再说一遍。  相似文献   

10.
在上一期的“孙老师话题”中,本刊就家校沟通问题进行了探讨。在这一期里,这个话题依旧是我们倾力关心的。为此,我们请到了几位孩子的父母就此问题展开讨论,请他们站在父母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今后,我们还会在刊物中继续讨论,欢迎读者给我们写来稿件,畅所欲言,使话题得以更深入地讨论下去。  相似文献   

11.
幼儿期的孩子往往被认为无忧无虑,快乐活泼,其实,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有焦虑和恐惧,也有忧郁和不安.其中一部分孩子,特别是学前后期的孩子,还不同程度地受着自卑感的困扰.根据我们对广州市四所幼儿园280名大班幼儿及其父母、老师的调查,有48%的父母反映孩子有自卑感,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或很多方面不如别的小朋友.教师反映有39%的孩子极少或从来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表现自己的才能.在被调查的孩子中,有40%的对自己作出“很蠢”、“不能干”、“很差”等消极的自我评价.以上情况表明,自卑感,在幼儿当中是存在的,应当引起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心意卡     
我们班是寄宿班,孩子一周都生活在幼儿园里见不到爸爸妈妈。因此,孩子思念父母,父母想念孩子。怎样才能使这份真挚的情感表达出来呢?我们便在《家长园地》中开设了“心意卡”。每周一家长送孩子来时,可献给他(她)一个小小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对孩子寄予的希望和祝福,使孩子感到父母爱他(她),仿佛天天跟他(她)在一起。周末时,老师和园长将孩子的表现及对他(她)的祝愿也写成“心意卡”送给家长。这样,家长不仅了解了孩子一周在园的生活学习情况,而且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孩子每时每刻都在得到老师和园长的关心、爱护,家长就更…  相似文献   

13.
很多父母都为自己的宝宝缺乏交往能力、不能与伙伴和睦相处、缺乏分享意识等表现感到担忧。确实,这些都是独生子女身上的一些毛病,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有位专家曾经讲过“,孩子的童年一定要有伙伴,让他在伙伴中学习人生。”由于现在家里都是一个孩子,导致他们没有玩伴,缺少交往的机会。孩子童年伙伴的缺失,对他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个缺陷,所以,父母要为孩子的交往铺路架桥,为孩子结交伙伴穿针引线,教孩子在交往中逐渐学会与人分享,和睦相处,并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伙伴意识”。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就是:培养孩子的“伙伴意识”很重要。  相似文献   

14.
姜兰 《幼儿教育》2003,(9):42-42
“老师,马西农在图书区大声嚷嚷,我们没法看书了。”“老师,有几个小朋友在厕所里怪叫”……随着孩子告状次数增加,我感到班上的孩子在声音控制方面还缺乏意识。于是,我想以此为契机,和孩子们一起进行相关的探究。  相似文献   

15.
《家庭教育》2006,(8X):8-19
有人说:“当你有了孩子,你就有了问题。”这句话并非指孩子让我们成为问题父母,或是孩子一定会造成问题,而是意味着伴随孩子的成长,父母必定会面临孩子的各种形形色色的问题,教养孩子,你是否仍然用奖赏,惩罚,训诫,贿赂,威胁等教育方式?这些手段是否依然有效?本期,我们和父母一起反思自己的教育效果,并学做效能父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孩子胆大,富有勇气,在很大程度上是锻炼出来的。孩子的胆量生来是不一样的。有些孩子天生不爱说话,害怕生人,不敢表现自己。我们不要简单地看成是缺点,有些孩子胆小,父母也有责任。父母安全意识过强,老是吓唬孩子,孩子干什么父母都说“危险”,久而久之,孩子就什么也不敢摸,什么也不敢干,在我们成年人看来,自然就是胆小、怕事、没有勇气。因为父母的过度保护,森森自理能力很差,十分胆小,别的小朋友在那里玩滑梯,他躲得远远的。老师走过去问:“你看好玩吗?”他说:“好玩。”老师说:“那咱们走近一点。”老师就拉他靠近滑梯。他看别人玩得那么…  相似文献   

17.
每位妈妈都希望老师能喜欢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多一些关爱,然而,总是一些父母头疼孩子不喜欢幼儿园,不喜欢老师。甚至感觉到老师也不喜欢自家孩子。我们相信。老师对待每一个孩子都是一视同仁的,但老师也是人,她们面对班里那么多孩子,有些孩子又特调皮,难免有疏忽或不周到的地方,所以就需要家长有技巧的相处和沟通,以达到理想的“双喜”效果。  相似文献   

18.
肖梅 《家庭教育》2001,(9):20-21
主持:有位父亲来电询问:“我女儿3岁刚上幼儿园,几次送女儿见到老师时,老师也不和我们说女儿在校情况。女儿回家常说大班的王老师夸她儿歌念得好,很乖。而自己的老师从来不提。我想,女儿正在适应一个新环境,此时老师的主动性很重要,我很想和老师谈谈,又感到这位老师性格内向,我们的意见是否会让她难堪,关系弄僵了,对女儿更不好。有人建议给老师送礼,我也觉得不妥。和老师沟通,我没有经验,特别想请教有经验的父母。”孩子一上学,父母就少不了和老师打交道。怎样和老师沟通,真正做到家园合作,共同教育好孩子呢?本期6位父母朋友,将和我们讨论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9.
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导致如今父母童年时代的生活与现在的孩子是那么的不同。我们无力阻止社会发展,可以做的是尽可能不用自己在过去时代形成的旧思维,看当下孩子生活的新世界。毕竟我们的孩子生活在今天和明天。说起电子游戏,很多家长都畏之如猛兽,希望孩子避之越远越好。《家长应理性认识电子游戏》一文告诉您:其实电子游戏也分好坏,"好"的电子游戏对青少年有好的影响。先不说玩游戏对孩子智力发展的好处,只说玩游戏让孩子和同伴在一起的时候有共同的话题这一点,就是孩子不能抗拒的。如果同伴们在一起聊天谈的话题自己一无所知,这与父母们童  相似文献   

20.
李舰 《家长》2013,(1):6-8
“拼”这个字对许多家长来说并不陌生,作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态度和消费方式,它具有双重含义:既意味着奋斗,也意味着共享。继“拼房”“拼吃”“拼唱”“拼车”“拼游”之后,“拼养”也悄然流行起来。 “拼养”就是每逢双休日或节假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家庭以一种互助方式养育孩子。参与“拼养”的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放在一起,轮流照看。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平等意识,而父母们也能有自己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