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档案与认同     
国庆前夕,本刊记者在河北《档案天地》杂志主编王潮的陪同下,专程到河北平山接受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和搜集相关素材,于是,有了本期"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保存在平山的记忆"。平山是革命老区,1948年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相继转移到平山的西柏坡等村。中共中央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使新中国的蓝图一步步地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里”指的是哪?西柏坡。每年数次去西柏坡,每每想起西柏坡,一种由衷的崇敬便从心底涌出。漂洋过海.当听到有的外国人也说这句话时.更感到西柏坡的伟大和坚实:这个当年的小小山村.竟然承载过如此重的一个泱泱大国的命运;事过境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连外国人也没有忘记,足见它的历史定位越来越重.越来越清晰。才华横溢的朋友康旭发同志,平山县人,对家乡,犹如对家乡的西柏坡,一腔自豪,一往情深,当他将一部《红都西柏坡写真》交我作序时,我便敏感到这书的份量肯定不轻。  相似文献   

3.
革命圣地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西柏坡是中共中央和毛主席进驻北平前领导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这里 ,党中央成功指挥了三大战役 ,召开了规划新中国蓝图的七届二中全会 ,实现了由战争向和平的伟大转变 ,形成了转折之际的思想灵魂———西柏坡精神。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毛主席发出了“两个务必”的伟大号召 ,要求全党同志在胜利之际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这正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内涵之一。去年 1 2月 ,胡锦涛总书记到西柏坡考察学习时 ,号召全党牢记“两个务必” ,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当前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  相似文献   

4.
2008年夏,书刊报社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河北省文史研究馆、西柏坡纪念馆联合推出了经过精心策划与制作的“纪念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60周年特刊”——《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以下简称“西柏坡特刊”)。“西柏坡特刊”推出后受到读者的热烈好评,很快就销售一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1948年5月,中共中央由陕北迁至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在这里,中国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大决战。我党用“枪杆子”和“笔杆子”两个武器协同作战,迎来了新中国的黎明。西柏坡时期新闻工作重心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重大转折,在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日臻完备,  相似文献   

6.
肖妍 《中国档案》2012,(10):22-24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原本是太行山区一个只有七八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因1948年5月中共中央的正式移驻,成为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政权前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见证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辉煌历史。选址任何偶然的抉择背后其实都有  相似文献   

7.
《东行漫记》(阎涛著,河北人民出版社)是新近出版的一部书,但迅而引起国内外的注意,这是可以理解的。这个书名使人想起斯诺的《西行漫记》。是的,“西行”和“东行”太是连续着的历史(虽然其间隔了一个伟大的抗日战争),陕北在1935年和1936年是“西行”的终点,而到了1947年和]948年,则成了“东行”的起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些伟人东行的落脚点和终点在哪里呢?在河北平山县的西柏坡,随后就是北京。所以《东行漫记》的副题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我们记得,《西行漫记》的原名是  相似文献   

8.
刘静 《湖北档案》2013,(8):38-39
1948年5月,党中央来到河北西柏坡,从此,西柏坡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为了解决中直机关物资供应问题,这一年的10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一个神秘的公司———"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经济建设部",对外称"新中国经济建设公司"。此公司当时在中央办公厅的直接领导下,秘密开办了一系列企业,它从成立到1952年3月结束,在短短不到4年的时间内,不仅保证了中直机关的物资供应,而且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大批干部。  相似文献   

9.
李根萍 《军事记者》2009,(11):46-47
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开国领袖毛泽东从这里开始叫毛主席;一代伟人邓小平在这里担任过县委书记;十大元帅有九位在这里驰骋疆场;十位大将有七位在这里屡建奇功;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这里开始。瑞金充满了神秘,神秘得让人惊奇,。神秘得让人憧憬和崇敬。  相似文献   

10.
西柏坡是红色革命圣地,也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摇篮。西柏坡时期,党的新闻工作空前繁荣,从稚嫩走向成熟,奠定了新中国新闻大厦的基石。西柏坡新闻实践和新闻精神不仅在中国新闻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铸就了新闻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光辉典范,更为我们在当前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1.
许帆  庄壁瑛 《大观周刊》2013,(8):154-154
1948年5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延安移驻西柏坡.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自此西柏坡成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同时在这里也产生了伟大的革命精神——西柏坡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党员,我们应该认真的思考西柏坡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我们又应该如何将西柏坡精神永远的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2.
西柏坡:奠定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基石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工作重心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重大转折,在新闻理论、新闻业务、新闻机制和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日臻完备,奠定了新中国新闻大厦的基石. 1.整合壮大新闻力量,构筑新中国新闻事业框架 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后,对新闻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合.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与晋察冀总分社合并,成立华北总分社;晋冀鲁豫边区<人民日报>与晋察冀边区<晋察冀日报>合并,出版新的<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华北局的机关报.  相似文献   

13.
武科 《档案天地》2015,(4):21-24
从相识、相知、相爱到共同走过令人憧憬和希冀的"红地毯",是每个人一生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记忆,别开生面的婚礼更是在人们心中珍存。西柏坡——太行山区一个风光秀美的小山村。解放战争时期,因中央工委、中共中央的先后到来,使这个原本不见经传的小山村成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战斗和生活在这里的工作人员,也把感情硕果收获在弯弯的滹沱河畔。滹沱作证,许多新人在西柏坡喜结良缘,刘少奇、王光美夫妇,  相似文献   

14.
非常高兴来到西柏坡参加第六届太行山新闻论坛。西柏坡是革命的圣地,也是党的新闻工作的摇篮。正如刚才赵俊芳总编辑所言,西柏坡时期,是一个中国新闻史上值得纪念的红色时空。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人日报、解放军画报等,在这里发生了根本转折和重大发展,特别是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就在这里诞生。对于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党报新闻工作者来说,西柏坡确实是一个非常亲切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从1948年8月底到1949年3月下旬进北平以前,有半年多的时间,我在西柏坡胡乔木同志直接领导下的新华总社小编辑部里工作,经常接近中央领导同志,受到他们的亲切教诲。这段时间虽然不长,但受益很深。象是住了一次短期学习班,从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到一个党的新闻工作者应有的立场,应掌握的党的方针政策,应具备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都是一次很好的学习,一次很有成效的训练。现在回忆起这段生活来,还感到不胜留恋,记忆犹新。西柏坡,当时是属于晋察冀边区的河北建屏县(今平山县)的一个村庄,1947年3月延安撤退以后,这里曾经是以刘少奇同志为领导的中共中央工作委  相似文献   

16.
11月7日,京西宾馆,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颁奖报告会在这里举行。河北日报的评论《唯有走在变化之前——从乐凯胶卷停产、泊头火柴破产说开去》(作者:李忠志、张博,编者:吴宏爱)有幸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17.
我出生于河北平山北庄村,我村与西柏坡只有一土岸之隔,村民习惯称西柏坡为北岸上。1947年至1949年春,中央在西柏坡时对外称"工校",当时我十四五岁,亲自见证了"工校"在西柏坡期间的点滴小事,现回忆如下。  相似文献   

18.
第一现场     
考察西柏坡 胡锦涛和中央书记处成员12月5日来到位于河北省平山县的革命圣地西柏坡学习考察。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毛泽东和其战友们在这里指挥了三大战役,迎来中国的黎明。作为重要革命纪念地,来西柏坡参观的人数持续增长。 称赞国债 朱鎔基12月5日参观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的国债建设  相似文献   

19.
范文杰 《档案天地》2014,(3):20-22,14
正西柏坡是我党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许多人都认为,中央进京后这里就成了游人瞻仰参观的革命纪念地。其实不然,真正对外开放是1978年5月26日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30周年庆典以后,中央迁走后的最初10年,这里住的是当地的机关学校。1949年3月中央进京时,即把西柏坡中央旧址移交给了建屏县政府。由于连年战争,各级政府和老百姓都非常贫穷,为了充分利用中央旧址的100多间房屋,根据县  相似文献   

20.
迎接全国胜利,中共中央筹建“黄泥警校”黄泥村是滹沱河沿岸的一个普通小山村,距离西柏坡5公里。1947年7月。中共中央工委到达西柏坡后,社会部就驻扎在这里。1948年,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